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非和平崛起 > 第五百四十三节 贯通欧亚大陆桥

非和平崛起 第五百四十三节 贯通欧亚大陆桥

作者:猎灵者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30 19:42:58 来源:笔趣阁

中国国防军的第十八集团军、第九集团军已经分别挺进到了叙利亚和伊朗西北部地区。英国人还可以死守西奈半岛,保卫苏伊士运河的安全,但是红俄已经被两把尖刀顶住了下腹部,莫斯科之围虽然已经基本解除,但是德军中央集团军和北方集团军的一部却一直顽强的占据着图拉及周围地区,威胁莫斯科方向,吸引了红俄将近70的主力部队,南方集团军虽然屡屡遭受重创,暂时无力进攻顿河平原,而红俄南方面军也不过十几万部队,怎么样也不太可能对德国南方集团军构成太大的威胁。

如果仅仅是战场的暂时失利,或许不会让英美俄太过忧虑,但是在中国打出了“民族**,人民自决”旗帜之后,这对于列强国家的威胁就太大了。例如阿富汗当地武装的加沙耶夫将军与国防军合作 ,显然并未被阿富汗人视为污点,加沙耶夫顺利的与国内几大部族的长老进行了协商,以部族会议的形势建立了新政权,加沙耶夫也顺利的成为部族会议主席兼任国防部长。加沙耶夫的军队也在接受中国新疆内卫部队训练 ,将来就是阿富汗的国防军。印度拜真教徒的**国家建立,印度西北的几个土邦也纷纷**,在中国的帮助 下成立了世俗制国家,在中国国防军的指导下极端宗教势力被清算了,温和的宗教领袖们也不得不放qi 对政治的插手。南亚各国对于中国国防军的驻防,也并不反感,也确远不如日、韩两国这般看重。那么,中国占领南亚期间,在当地实行了怎么样的政策呢?无非也就是扶植当地的亲中势力,训练 国家官僚和国家军队,打击极端宗教势力和极端民族主义势力。国土安全部和社会调查部的特工也没有少费心,暗杀、爆破、地毯轰炸、定点清除等等手段,几乎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让英美在当地的势力和传统宗教宗族势力变得无足轻重。

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国防军就打垮英国、荷兰、维西法国等西方殖民者,打败了整个中亚西亚的反中势力,攻陷了二十七个国家或**区域等地。加上战前已实际 控制 的南亚三国和西亚的科威特托管区与印度洋诸岛。整个亚洲除了土耳其、西奈半岛红俄控制 的部分亚洲领土以及日本之外就都纳入了中国的实际 控制 范围,一个庞大的亚洲联盟正在形成,战争虽然也席卷了这些地方,但是因为这些国家本身的国防力量就可以忽略不计,而殖民军队则被抽调一空,连有效的拖延都做不到,中国控制 这些地区简直太简单了,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中亚西亚在战争中的损失微乎其微。

中国控制 中亚西亚,最主要的目的当然是攫取资源,如周仲辅在zf工作会议上所说,“殖民地解放战争的关键,一方面在于确保中国对亚洲地区的战略控制 ;另一方面在于把重要 资源地区收归我方管理和控制 之下,由此扩充我方的战斗力量……”西亚地区被视为中国的石油、矿业基地,提供战争所需石油、矿物和粮食。如国防军占领巴林的油田后,扩大开采,太初二十二年生产2961万桶、太初二十三年生产3691万桶。

为方便收购物资,中国的援助团迅速恢复了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发行本国货币,通行与中元的捆绑汇率。例如伊朗在平乱之后就发行了200亿元货币,与中元的汇率固定为1:1,国防军来到后,又在当地消费70—80亿元,带来了一次战后繁荣的机遇。

中国国防军两个集团军加上半个航空队就能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背后依赖的可不仅仅是军队本身。中国从一战后不到十年就超过英法美,实际 占据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靠的就是超出想象的科技发展水平、强悍的工农业生产能力、稳定的国内政治经济环境。虽然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一直受到不公正的贸易壁垒,但是经济危机也无法抵挡技术先进而性价比高的中国货,中国周边的日本和红俄都被中国在建国初期就打的没了脾气,所以中国的周边地缘政治也相对稳定,厚积薄发之下,能取得这种令世人瞠目结舌的战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欧洲战场上,德国就做不到这种碾压的效果。德国的制造业力量的增长速度与红俄的进步相比是非常有限的。虽然对英国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但是考虑 到联合王国的人口仅为4400万,而德国为0万。要是算上英联邦其他国家——如排名第八的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制造业能力,德国的优势并不明显。在战前,为了加强对英联邦国家的控制 ,联合王国就是英联邦国家“唯一的兵工厂”,其他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用于军工方面的极为有限,绝大多数军事装备都需要 从英国本土引进。在大战爆发 以后,以加拿大为首的其他英联邦国家在不受干扰的环境中生产了大量的军事装备用于战时消耗。这方面是德国难以相比的,虽然它的盟国和占领区也有相当的军事工业,但这些地区的军事工业产品中,只有轻兵器、轻型装甲车辆等性能尚可。在德国迫切需要 的飞机、军舰、重型火炮等方面,由于技术上的原因,这些国家能够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在工人党上台以后,德国的军费开支简直是疯狂,太初十八年时,比同期英、美三国的总合还高出一倍!可以说,德国从3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经为战争作了大量的准备 。这种状态下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有负面影响的。在太初十七年,按军事费用支出占可动用产品净值的百分比统计,德国用于军事目的的产品净值为6,英国只有9,美国仅有5。也就是说,虽然德国在30年代中后期率先起跑并暂时领先,但它的后劲并不太足。毕竟德国没有足够的矿产资源、海外利益和外汇储备来维持这种高速增长的势头。

德**备方面的问题,直接来源于西塔拉的战略,因为西塔拉从未预期同大国集团作战,他同样没有预期打一场持久战。他所预料的是短期内通过外交威胁或闪电战来实现他的有限目标。正因为这个理由,德**备生产的数量不是决定于可用的资源,而是基于这种战略估计的需要 而定的低得多的水平。此外,集中生产立即使用的武器,即“广度军备”,正是适应这种闪电战略的策略。

但是,掌管德国战争动员的托马斯将军以及他在德国总参谋部的许多同事,都从未赞同过西塔拉的战略。他们要的是“深度军备”,即扎实地准备 ,精心地组织,谨慎地指挥的一场战争;“他们要的是能打一场对大国联合的持久战”。除了手头已有的武器以外,他们还要大量储备的装备和总体上是用来替换这些储备的重工业。虽然德国的煤、铁矿石、生铁和粗钢的生产有了相当大的增长,这些增长的大部分在三十年代已用于战争工业,从“现存”的工厂中增加煤和钢的生产并不等于深度军备。

另外,德国在重整军备的过程中军费的利用效率也有问题。太初十三年至太初十八年德国共投入军费约35亿英镑,同期法国的军费仅为11亿英镑,而且法国的军费中有约一半消耗在建设马其诺防线上面。也就是说,法国在这段时间内,虽然能够用于部队建设的军费仅有德国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但取得的国防成果并不亚于或者说只稍逊于德国。在中国的技术援助下,德国空军当然比法国的势力强,陆军则与法国相当,但海军则不值一提。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法国从一战时期的逐步积累,另一方面,则说明德国的军费中有一定的泡沫成分。商品的价格会随着商品的供需关系变化而上下波动。德国在5年时间内建设了如此强大 的一支军队,其军品的需求量是十分巨大的,对军品的采购价格不可能不造成影响。法国战役德国之所以能够迅速取得胜利,其决定因素不是军备,而是德军方面的部队素质较佳、领导较好,以及盟军方面一系列致命的失误。

现在战争如中国所期望的那样打成了广泛参与的长期战争,赫斯上台之后,德国在经济军事方面的弊端已经凸显无疑,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不间断的支援接济,不用说反攻红俄,就连能不能抗住红俄的进攻都不好说。当然这个问题现在德国人终于不用担心了,虽然中德两国尚未能在红俄会师,但是中国占据了中东之后,印度洋也基本上成为中国的内海,一条通过南海—印度洋—波斯湾—伊拉克——土耳其的欧亚大陆桥就已经贯通,德国的国防工业基础的弱点就不再那么致命,至少有了中**工的补给,前线德军的弹药量可以比之前宽松了很多,这下熬过了冬天的北极熊有福气了。看书的朋友,你可以搜搜“”,即可第一时间找到本站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