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非和平崛起 > 第四节 买卖不成看风景

非和平崛起 第四节 买卖不成看风景

作者:猎灵者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36:36 来源:笔趣阁

下过雨的天空显得分外的明亮深远。走了大概十几里山路,我又到了平坦的草坪,呵呵是田地,轻车熟路的绕过魏华庄,村东头有一条土路,看看宽度大概是国道一类的了,至少一刻钟能看到三波行人和.......纳尼,又来了一帮赶大车的。

官道上面。行走着一队相当庞大的车马。一辆辆青骡子拉大车,上面的货物捆得满满的。插着黑色的三角小旗,旗上都有个“泰”字,打头的篷车上挑这个幡,“恒聚泰”,我从望远镜里清楚的看着,“这是镖局吗?还是个商队”。每辆大车上面,都有一两个年轻汉子。辫子盘在脖子上面,挺胸凸肚的四下打量。车队四处都是些跟班,看起来有点黝黑,不过这年月就是当官的也白不到哪去。还好我的长袍子下面是轻量化的避弹衣,经典的ppk夹在腋下的枪套里一点也不显气,伪装成包袱的背囊里没敢放武器,不过是三十块鹰洋和一套府绸衬衣裤,几块干酪和压缩饼干,还有两包方便面,当然是没有外包装的,白布包裹的方便面饼有点奇怪,不过也没更好的办法啊。趁着车队转过山梁的工夫,我下了坡到道边上找阴凉地歇着等车队,如果不是穿的老北京的改进版布鞋,我还真舍不得换下我的阿迪(事先声明:此次非植入广告)。

终于在我等的有点焦躁的时候,车队过来了。一个穿着短打扮的汉子骑着一头大耳朵骡子头前奔过来,大概是车队的斥候一类的人物,我赶紧站起身来,回忆着度娘的教导,拱手作揖到:“壮士请了”这怎么说的真么别扭呢!

显然这位爷也没啥准备,吭哧半天“爷,爷安好。”

“不知这大队是否是赶着上府的吗?”

这汉子憋得脸色通红,大概不习惯和文化人打交道。一句没回就拨马奔回大队。

不知道和头前的篷车说了些什么,打车蓬里出来了一个光头没带帽子的老者,辫子都花白了,脸上沟壑纵横,但一双眼睛明亮,配上鹰钩鼻子,显得精瘦干练。洗的发白的青布长袍老者来到了近前,也是一抱拳:“敢问这位爷是”

“不敢,在下是赶去城里做点买卖,走的乏了,看到贵车队来,想顺便捎个脚,不知可否行个方便”

“啊,原来如此,如果爷不嫌弃,就请到学生车里叙话”老者微微一乐,心中暗想大概是个公子哥下乡来串门子,走累了又怕遇上劫道的强人,我家的字号响当当的,自然愿意贴上来,看着这打扮、这做派、这细皮嫩肉的不能是附近的绺子,许是有些来头,不妨结个善缘。

“有劳有劳”“岂敢岂敢”

一阵客套我还是坐上了头里的篷车,外面看来篷车挺大,其实里面也很憋屈,又不习惯盘腿,就只好半蹲半坐在车帮上,有一搭没一搭的和老头叙话。

半响我才闹明白,原来“恒聚泰”是个商号,不是我想的镖局,这商号是济南府数的上头十名的大商号,做的是周村的布匹、金乡的大蒜、章丘的铁器、还有西三府的土产,手下光大车队就不下五十多号,店铺更是遍布齐鲁。

老掌柜的盘根问底,我也只好应付一下,只说是附近乡里的乡绅,还用本姓吴,说祖上来自浙江湖州一带,也就是吴兴郡,出生于海外,去年刚刚回来,家里让学着接手生意。老掌柜的估计是看我没啥大油水,自顾自地眯着眼睛打盹,我也乐得清闲。

大车车轴单调的吱扭声,让我昏昏欲睡。不知道过了多久,就听见刚刚短打扮的汉子靠近车篷禀告:“到西关了,掌柜的”我睁开眼,活动一下手脚,顺便对老掌柜歉意的笑笑,毕竟刚刚在人家车上睡着了不太礼貌。老掌柜的正在翻找东西,不一会儿拿出一张凭证,大概b5纸大小,有些毛边了,我瞄了一眼,大概是证明之类的,盖了四方官印。“吴爷,您受累拿一下路引”幸好我有准备,度娘帮我造了一份,从夹带里抽出路引给了汉子。我也好奇,但也没想马上撩开帘子看看大清朝的济南府是个啥气象。不过很快就有人帮我决定了,驾车的小二从外面撩开帘子,一阵尘土扑面而来,在呛人的土腥气和驴马粪味,残破的三合土的城墙芯子都漏出来了,城砖像老太太的门牙没剩几颗了,西门楼子挺高,可惜尘土满面,不知道的换以为拍中国西部片的布景呢。城门楼子上的牌匾清楚的告诉我这就是山东的首府。一个腰里别着一根生锈的铁棍(后来才知道是铁尺)的闲汉打量了一下车内,赶车的小伙子和他的破号坎袖子轻轻一个接触,有点类似两个人左右看齐后又握了一下手,动作娴熟轻飘,要不是我听到微弱的金属碰撞声,真不知道这门包是怎么交接的。连路引都没打开看就一挥手“行了,走着吧,爷们”,我看的目瞪口呆,倒是老掌柜脸上轻描淡写的没啥变化。小伙计把度娘仿造的据称有99.99%仿真度的路引给我,我也只好揣在怀里,唉,枉费了度娘的一番心血,真真的是明珠暗投啊。

书说简短,进了西关,我记得就是三联商厦那块,当然那是九十年后,有一排门头,挑帘高挂。幌子上盘口大的一个泰字,这里就是恒聚泰的库房,当街的门头是绸布店、当铺、米面店等生意,进了一座大门绕过影壁,就看见一群破衣烂衫的脚力正在扛大包,车队也就此打住,不用说人家到地头了。我谢过老掌柜的,起身下车出了院子,来到济南府的大街上,一时到不知该何去何从了。不过看看天色尚早,也许我可以去寻找一下百年后的记忆了。沿着记忆中的趵突泉北路,其实是西城墙根的一条渣土路,一路向北大概3里多地,终于看到一片绿汪汪的水面,这便是百泉汇聚的大明湖了,有点和记忆中不一样的西南门牌坊,没上红漆,柱子看上去是黝黑的,大概是木头有些碳化了,反正省城的街道上从屋顶到行人都是灰黑两色的,想拍张彩照都难!大明湖占城内面积四分之一,分成许多块,归属不同的民居豪宅,这些民居豪宅的主人在各自所属的地方种植了芦苇、藕和好看的睡莲,此外还养蛙和鱼。沿着大明湖的土堤漫步,一只蛤蟆跳上岸。对视了一会儿,又大摇大摆的跳到另一片荷塘,突然想起二十年后山东政府主席韩复榘韩某人的《明湖赋》“"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蛤蟆,一戳一蹦达",大约是这么个意思了。远处被分割的湖面上有清澈的水道,这个季节的水道两边都是高高的芦苇。炎热天气,水道上小船往来不绝,载着追求享乐的人们到湖中各处的茶房、庙宇和祠堂。倒是不像城门口那么灰头土脸的,迎湖的东、南两岸,街巷栉比,烟火万家,而湖北铁公祠一带,则是满眼乡野风光。百十余户湖民茅舍人家群居湖上,门前屋后有古柳垂杨,堤塘之间有公共水道,进出则靠舟楫,一派江南水乡的味道。信步来到城东北角的鹊华桥司家码头,不少游船正在此候客,大大小小的游船也分三六九等。最上等者为带阁楼的画舫,雕花门窗镶嵌玻璃,舱门两旁挂木刻名诗佳句对联,门楣上方悬四字匾额,算是船家的招牌字号。舱内,方桌圈椅,摆细瓷茶具和干鲜果品,舱后设凉席卧榻,为游客想得十分周到。正在这里怀古呢,一位仁兄在我身旁一拱手:“劳驾借光”,我也拱拱手让路,看来没被清朝人当做异类,在清末混世道,有门。

逛了大半天了,也该干点正事了。呵呵!大概逛到了南门榜棚街的地界,有几家装潢鲜亮的店铺,挑了最大的一个门面--“亨得利”进去,迎面的柜台内陈列着闹钟、挂钟、座地钟,叮叮当当的好不热闹。一身青布短衫的小二颠过来:“先生,先生,您看着面生,是头次来小店吧,那小的可得给您白活两句,小店的钟表那都是意大利、法兰西的精工,您请上眼看看着大挂钟,上一次弦管用七天不带打哏的”我赶紧插话打断小二的热情,免得一会儿买卖不成被人赶出去。“小二哥,不知道你们店里卖怀表吗?”“着您可问着了,小店还真就进了这么一批大英吉利帝国的浪石里怀表,那都是个顶个的纯金”“我就想打听打听你们收不收表”小二的脸上有点犹豫,大概没想到来了个卖货的。“那先生您是就出手一块呢,还是”“多着呢,批量供货,价钱也公道”“那您少坐片刻,我请一下大掌柜的”“呵呵,有劳了”。进去没一会儿,一个干瘦的穿黑布长衫外面裹着金丝黑底的马褂的老人从柜台里的门转出来了,大概是掌柜的了,看过我带的样品,也没说么,客套两句就端起茶碗,这是送客了。出师不利,想想也对不是知根知底的,突然卖了大量的贵重货物,一来不知道能不能长久,二来怕货物来路不正受牵连。看来只好和穿越的前辈一样靠当铺来攫取第一桶金了。拿着几颗有点发黑的碎金属颗粒和一张粗糙的当票,好歹可以去西门外填填肚子了,嗯,草包包子的味道还是比较正宗的,让我想起童年生了病在老儿童医院打完吊瓶,就急不可耐的和爸妈去排队买草包包子,然后一家人慢慢咀嚼的日子。

拖着两条腿,好容易来到藏电动全地形车的地方,我也喘口气,看着渐渐落山的日头,回想了一下,其实清末的济南府倒是没让我太失望。还好这次豹子姐妹正舒服的在纸箱子里睡她们的午觉,没有被她们的仿生人奶妈当成水袋或者拖把使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