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非和平崛起 > 第四百二十五节 两军对垒洛东江

非和平崛起 第四百二十五节 两军对垒洛东江

作者:猎灵者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36:36 来源:笔趣阁

大溃退最伤士气,现在的日军虽然还有两个半师团,不过已经明显撑不住了,12月23日大田陷落,勇武的第四师团再次全师转进,退往光州,十九师团也放气 了尚州金泉,转进大邱,而第五师团第9联队在铃木庄六的率领下,算是基本上全身而退,从堤川到荣州、安东、最后到了庆州才算稳住阵脚。就在国防军再次高歌猛进的时候,日军的第一波援军终于赶到,第六师团、第三师团、第九师团,一水的精锐驮马制师团,从釜山以上岸就开始向各个城市开进,最终形成了以洛东江为依托的绝对防御圈,而且还从教育总监的位子上把山梨半造大将调出来,任三韩派遣军司令官。面对对方密集的五个半师团的兵力,第七集团军的三个师两个机步师和一个快反师加上第八集团军的三个机步师一个装甲师啃起来肯定要承受重大伤亡,为了棒子的利益国防军可不认为自己需要 付出万人以上的伤亡代价,于是到了共和十四年的元月,战线基本稳固,建都汉城的三韩共和国政权也无可奈何,四个纵队中有两个纵队被国防军安排在东西两个海岸线上进行散布防御,也就是做个警戒哨,如果日本打算来一次仁川登陆的把戏,最少要拖住日军二十四小时以上,国防军两个集团军在荣州、大田、光州、汉城、海州、江陵、咸川、平壤等地都驻有一个师以上的兵力,随着三韩全民道路建设的开展,中**队的机动性将会最大程度的让日军的敌后登陆变得更像是送外卖。

虽然战线稳定了,不过双方的小打小闹还是不断,特别是前线的两个复**纵队更是被之前的战绩搞的飘飘然。复**第四纵队在南部马山以西的小北山企图打破僵局;他们还在向灵山正西、洛东江突出的一个地方发起猛烈进攻,试图寻求突po 。其中一个师的三韩复**企图向南越过高灵大邱公路上的永浦协助攻击。在大邱以北和西北方向,三韩复**第三纵队发起了主攻,居然把日本第十九师团的军队赶到了距离大邱12英里的地方。与此同时,第四纵队的俩个师在东海岸突po 太白山脉,对在盈德附近与国防军第七集团军机步9师作战的第三师团实施侧翼攻击。被逼到海边的第三师团一个联队不得不从海上溃逃。三韩复**第三纵队于是占领了浦项洞。后来,在日本海军驱逐舰炮火的攻击下,他们又被赶了出去。三韩复**部队已对附近的迎日机场构成威胁,迫使日军的两个战斗机中队撤离机场。但在关键的东北前线的激战中,日本第六师团守住了战线。到1月20日,他们把三韩复**赶进了浦项洞西北的大山里。

釜山防御圈的北面往里收缩了15到20英里,不过没有再向里收缩。在洛东江一线,尽管敌人暂时渗透到了纵深处,但防线并没有被突po 。不过有段时间,日军指挥官的确担心会被攻破。现在的日军之所以取胜,主要原因在于防御圈内那条至关重要 的釜山庆州大邱釜山的铁路环线,在陆军运输部队列车员掌管下运转得极好,它成功地担起了运输给养的重任,最终使每支部队都得到了足够的武器弹药。铁路补给系统使炮兵得以猛攻三韩复**军队的集结地点,也使山梨半造大将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将部队从防御圈的一个地方迅速调到另一个地方。在内线作战的部队要比在外线作战的部队更灵活,这一由来已久的说法在防御圈的战斗中得到了证实。日军背靠釜山港,拥有足够的,甚至是丰富的补给品,国防军可以依赖西线的铁路从国内运输或者是从群山、木铺港的海运,而三韩复**的补给一般来说少得可怜。在东北山地战线作战的朝鲜第三纵队,由于得不到弹药,不仅被迫把大炮送回到后方,而且在2月初根本没有得到任何给养,部队只好在夜间到附近的村子里搜寻食物。

釜山防御圈首次使日军有机会在几次溃败之后,建立起一条比较连续的战线,其左右两翼都有部队防守,后方也有预备队,这正是日军所熟悉的线性作战方式。这条战线的重建,为日军官兵提供了及时的安全保障,大大提高了日军的战斗力。

在洛东江一线,山梨半造大将所采取的战术就是在河东岸最高的山峰上,建立一系列据点。站在这些据点上,洛东江以及从洛东江到美军控制 地带的所有道路都一览无遗。白天防守这些据点的人并不多,只把他们当作观察哨所来用。到了晚上,这些据点就成了监听站和小型防御圈。观察哨所的任务就是充当前沿监听站和前哨试探性防线,一旦发现 敌人企图渗透,就立即提醒指挥官。洛东江一线的真正 战斗要留给离江几英里远的后备部队来打,他们随时都在准备 向渗透进来的敌人发起反攻。这是一个极好的体系,因为它可使日军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对任何危险的地方实施攻击。部署在江岸之后的大炮和迫击炮可以向探明的渡口以及其他渡口开火,也可在有限范围内将炮火集中使用。日军的机枪可以向朝鲜人所能利用的一切通道扫射,大炮则可用来轰击。最重要 的武器还是榴弹炮,从中国国防军的炮兵那里吃得亏让日军迅速变成了大炮兵主义的拥趸。在洛东江沿线,国防军的几个重炮集群还没有到位,补给也很少的情况下,日军炮兵已迅速恢复了传统的战争主宰地位。

到2月5日,三韩军队曾三次渡过洛东江。两次是从倭馆以北的三韩靖**的防区,第三次是在倭馆以南30英里的地方,那里正对灵山,是第九师团的防区。最后这一次渡江极其危险,对整个防御圈构成了威胁。如果敌人突人到灵山,就有可能将洛东江江湾以北的日军与马山周围的第四师团切断,而且复**也有可能从灵山以东*突po 进入密阳,从而切断大邱至汉城的主要铁路和公路,给日军的补给带来灾难性后果。

此次进攻由当时已小有名气的第三纵队第4师发起,该师曾与第3师一道沿着汉釜公路追击日军。这个师的进攻目标是所谓的“洛东江江湾”,此地距南江与洛东江交汇处以北3英里,由第34联队防守。

2月5日子夜时分,三韩复**的军队发起进攻,事先并没有实施炮火准备 。他们用筏子渡江,或者干脆脱掉衣服,淌过齐肩深的江水,来到江湾东边一道南北走向、长5英里的山岭上。那道岭距江岸约3英里远,叫“苜蓿叶式高地”,从南边叫“五峰里岭”,两边高地之间是一道低矮的关隘,有条小路直通灵山。第四师的几个营全部过江,部队的大炮与辎重借助水下桥梁渡过了大江。这是二战中苏联人曾频繁使用这种桥梁,后来的志愿军也曾经在三韩使用,显然吴宸轩把这种技术带给了国防军,而国防军则无私的教会了三韩复**人这一架桥技术,除了能防止空袭之外,对于隐蔽部队的前进路线也很有好处。三韩复**在洛东江上广泛使用这种水下桥梁,它们是由沙袋、石头和圆木建成。桥基铺设在河床上,离水面1英尺左右。日军的炮兵观察员很难透过浑浊的江水看到这些桥,往往只能目瞪口呆的看着三韩军队的军人和汽车都像是在水面上滑行一样通过河流,因而它们在运送火炮及辎重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2月11日,由刚到不久的第三师第19团和第21团的一个营共同发起的进攻,也未能将苜蓿叶式高地和五峰里岭的敌军赶走,进攻遭到了失败。与此同时,三韩复**围绕江湾的主战场采取行动,并向江湾以东5英里的灵山开炮。部分复**士兵还渗透到了灵山东部,并在通往密阳的公路上设置了一道坚固的路障。在灵山南边,国防军军队在南旨里出其不意地干掉了防守洛东江上一座桥梁的一队日军巡逻士兵。如果不把三韩复**赶走,洛东江以南的第十九师团就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面对这一危急情况,山梨半造大将命令马山的预备队,即第九师团第45联队,向北发起进攻,夺回南旨里桥。45联队一举将桥拿下,并在进攻过程中驱散了大约2000人的三韩复**的步兵队伍。与此同时,第九师团派兵突po 密阳以东的路障;第六师团指挥部临时组成的一支由勤务兵、辎重兵和参谋军官组成的中队向西行军,以阻止朝鲜军队向师部后方进一步渗透。第二天,日军三支部队,即第45联队,第九师团的一个大队和刚从密阳赶来的第五师团第5联队的一个大队,在灵山东面敌人设置的路障前会合。这次进攻一举赶走了那里的复**守军,他们中一些人被打死,其余的则四散奔逃。山梨半造将军采取果duan 行动,迅速从几处调集人马,消除了三韩复**向密阳渗透的危险,两个师团的日军才得以将不断前进的三韩第四纵队逼回到了洛东江彼岸。

三韩复**的一番惨重伤亡仅仅换了了不到三十平方公里的领土,而国防军除了提供炮兵支援之外,连空中支援都很少提供,像是金九、郑奉准等人都已经有些察觉中国国防军在有意的让复**和日军拼消耗,一些具有**思想的将领纷纷在日军防线面前表现的令人失望,或许天朝上国的意思就是让那些不知道 天高地厚的家伙们明白前些时候对日本驻屯军摧枯拉朽的不是他们三韩复**而是国防军,自己的位置还是最好要拎得清。

一下“非和平崛起”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