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非和平崛起 > 第二百四十三节 慈禧光绪同驾鹤

非和平崛起 第二百四十三节 慈禧光绪同驾鹤

作者:猎灵者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06:13 来源:笔趣阁

(); 时间永远不会因为我们哪个人而停顿下来,因为,谁也不是谁的良辰美景,谁也不是谁的穷途末路。 握不住的细沙,不如随手扬了它。日子仍旧在继续,生命的里程永远没有终点。在一次又一次的轮回之后,我们会发现,时光老人依旧用那年青的眼神注视着我们,眼神里面有着关切也有着欣慰,更有着些许的担忧。就算是大清国的挽歌吧,时间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京华烟云,寒暑相易,已经到了光绪三十四年的暮春。

这一年北洋的日子也很难过,不仅扩建第三期陆军的计划搁浅,连现在的十个镇五个混成协都在勉强维持,袁世凯已经几次气的差点撂挑子,被徐菊人杨士奇梁世怡他们劝着才勉强忍住了。武翼新军中镇在大换血之后,才算在德州沧州驻防起来,然后挑了一个新建的协进入北京南苑练兵场组建了禁卫军一镇,期间也没少抽调北洋军的官兵,袁世凯也没了脾气,不和铁良荫昌他们一般见识。

吴宸轩更是几乎被人遗忘,在自己的小院落里几乎是过起了宅男生活,期间还和几位来华访问的物理学化学药剂学的专家进行过学术交流,后来干脆到北洋大学堂去客串了一段时间的物理学教授。在未名湖畔的一座教学楼上开了一个小实验室,指导几位亲传弟子开始进行放射物理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贝尔-西门子-标准企业大清实验室也在大清邮传部的一个院子里奠基,吴宸轩闲暇时也去这里做些实验,指导他们进行短波通讯的实验,期间改进的微型短波电台成了各国间谍的必备神器,除了供应两处的几十部电台之外就是通过让贝尔和西门子贴牌卖给欧美国家的政府和情报机关,让人吃惊的是,短波电台的最大用户居然是股票交易所和军队。光是这五千多套的电台就让吴宸轩刚起步的标准电气公司忙的不亦乐乎。从梅赛德斯奔驰引进的一条生产线,虽然暂时只能生产四轮载重小卡车和部分柴油版的双座汽车,但是摩托车的推广速度显然要在汽车之上,特别是三轮摩托更成为很多城市富商家庭的新宠,轰鸣的油门,铁头盔和皮质茄克,让山东的青年成了世界上第一批朋克族,很快驾驶三轮魔托和两轮摩托成为世界上很多有钱人家年轻人的最爱,百年后追逐保时捷911和现在的这些骑着500CC摩托满世界腾云驾雾的青年是一脉相承的。

山东的另外一项重点工程就是日照港的造船厂,这座造船厂除了日资之外又引进了英国和德国的资本,规模一再扩大,已经成为超越日本吴港的远东第一大造船厂,当然造的都是万吨以上的各类商船,虽然让日本人眼红,但是还不至于感觉到威胁,这也是日本政府和海军能保持克制的关键所在,肥牛再庞大也没有威胁,在联合舰队眼里,一艘万吨邮轮还不如一艘鱼*雷快艇来得有威胁,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山东的造船企业积累的经验却可以迅速支撑起军用舰艇的制造。当然等吴宸轩推出集装箱货船的话,英国和日本联合舰队是否还能如此绅士就不要太奢望了。

武翼新军也在悄然的进行着几项改革,但是暂时还没有引起任何国内外势力的特别关注,也许他们总觉得十万人,或许还不到十万人的纯陆军队伍对于整个大清而言还算不上定盘的星。不过让他们意外的是,首先武翼新军的中镇并没有因为遣散而取消反而以左镇右镇的名义保存下来并且转移到苏北地区驻扎,形成了左镇在东右镇在西前镇在北中镇在南,都在济南府四周三百公里范围内驻扎,而后镇则属于机动兵力经常和其他几镇进行轮换,翼镇镇守浙东并且向皖南地区发展,成为武翼新军的一块飞地。其次,武翼新军的预备役体系也在建设中,第一批(服役五年没有晋升到上士)退役士兵几乎被商会和各地巡防营给瓜分了,好在第二批第三批都是当年大规模扩军的士兵,军事素质不错,也成为一级预备役的骨干力量,各地的中小学都开始了军事体育课程,条件好的十五岁到十七岁少年除了自愿参军的之外,大多主动加入“少年军”,成为一支经过了基本战术训练的队伍,虽然他们大多数都不会进入军队,但是经过了队列战术射击行军训练的这些青年人已经不再是毫无纪律性的老百姓,他们的军事素质甚至不弱于很多地方巡防营的士兵。加上“海上俱乐部”“航空俱乐部”“山地俱乐部”“摩托俱乐部”“射击俱乐部”等一系列准军事俱乐部的民间组织在武翼新军的扶持下产生,山东民间尚武风气已经得到很好的恢复,具备一定军事素质或者具备军方需要的一技之长的人才储备已经增加到四十五万人的规模,其中就有近七万多名退役一两年的退伍士兵,二十七万人的男女“少年军”,十万名通过俱乐部培养的近乎成品的摩托车汽车飞机驾驶员和机械师,还有众多的神枪手和登山爱好者,虽然还是十万人的武翼新军其实已经具备了短期内扩张三倍的底蕴,这也让今后和武翼新军放对的对手甚为痛苦,因为他们即使消灭了全部现役部队,但是增补的后备军人也都是合格的兵员,让对手总觉得辛辛苦苦换来的战果毫无意义的被后续军人给替换了,。

历史的年轮在此有了一点小小的改动,此时的慈禧已经觉得能暂时压制住汉人的武装,可以给大清的列祖列宗一个交代了,心下无事也就缺乏了求生的**,身体完全垮了下来。

但是慈禧还有一个心结未了,那就是瀛台上的皇帝,她的亲外甥。为什么呢,且不论光绪与慈禧在政治上势不两立,矛盾尖锐。就从戊戌变法中光绪意图圈禁或者干脆刺杀慈禧这一条,就够自我中心惯了的慈禧恨死光绪了,但按清代法律是不能随便行废立之事的,所以戊戌变法失败后四五天,她就用光绪的名义发布谕旨,找全国的名医进京来为光绪治病,大张旗鼓制造舆论说光绪身体不好。这分明是假话,即使光绪有点小病,宫里太医院,宫外同仁堂和各大名医馆,也用不着通告全国,征请全国名医来给光绪治病,其实她就是为杀光绪做准备。当时上海商绅1200多人联名发电,请求保护光绪,全国各地和海外华侨也反应强烈。外国公使关心光绪安全,强硬要求由法国医生入宫为光绪法国医生去后说,光绪身体很好,没啥毛病。她做的第二件事是立了大阿哥,也就是太子,不仅找好了,还都进宫了。其实这两件事慈禧都做得非常愚蠢,让大家一白了,不过这位老佛爷一贯是“谁让我一时不痛快,我叫他一辈子不痛快”的主,所以光绪的性命就成了她的心病。

虽然慈禧早就想废了光绪,只是由于朝野上下的反对,她权衡利弊后没有马上动手。但是她心里边老惦念一件事,就是:皇帝不会死在我后面。她惟恐自己先死,光绪复出掌权,尽翻旧案,因此她希望造成光绪体弱多病而先死的假象。不过事与愿违,偏偏是她自己先得病入膏肓,所以她就迫不及待的采用了极端的手段。

或许是崔玉贵或许是小德张,甚至已经隐居神乐属的李大总管和远在天津的袁大头同学,都有动机成为刺杀的主使者,一句话,怕光绪活着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这些人都能决定光绪的生死,这种情况下,清国皇帝死亡的直接原因据说是神经衰弱症已经算是再正常不过了,好歹没死于躲猫猫就算光绪祖上积德了。不过当快断气时,这位皇帝陛下依然是任性的很,他拒绝让别人把他搬到长寿宫去,这违背了大清国的先例。因为每当清国统治者死去时都被指定放入这个宫殿中。终于,他在还没穿上在这种场合应该穿上的寿衣之前就断气了。而他的亲爸爸慈禧老佛爷也于次日下午2点钟去世,前后不过二十多个小时,也算是两人恩怨一生的最佳结局了。当然官方已正式宣布皇太后驾崩,而宫里才宣布了光绪皇帝的死讯,但这一切已经毫无意义了。人们相信,在官方向外颁布讣告前,皇帝陛下和皇太后已经死了很长时间了。

后来名医屈桂庭说,光绪死前三天“在床上乱滚”“向我大叫肚子痛得了不得”,“此系与前病绝少关系”(《诊治光绪帝秘记》)。根据戴逸先生的研究,提供证言的有长期陪侍光绪的起居注官恽毓鼎,有给光绪帝治病的医生,有内务府大臣增崇的儿子,有光绪帝继承人宣统,有陪侍慈禧的德龄,还有早就预言光绪之死的高官伍廷芳。众口一词,都认为光绪被毒害而死。因此,在距今30年前,历史学界和社会上大多数人都相信此说。戴逸先生指出:“这许多人所说虽然在细节上有不同和矛盾之处,但都猜测或肯定光绪是被毒害致死的。凶手是谁?多数说是慈禧,也有人说是袁世凯或李莲英。”其实是谁害死了光绪并不重要,因为以当时的条件环境而论,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主使或授意,应该说谁也不敢也不能下手去杀害光绪。不过对于两位最高统治者的死亡,或许人们更多的是考虑对自己的影响。

策动夺权的光绪和谋划弑上的慈禧遗体被一起供奉在一间香烟缭绕的屋子里,两张阴森恐怖的脸被厚厚的珍珠粉覆盖着,遗体两旁分别站着擎刀而站的清廷侍卫,我们更愿意相信他们是在持刀给自己壮胆,前面或跪或躬身俯首着几位如丧考妣的大臣。“流传了三千年的传统丧葬仪式宣告了皇帝陛下和皇太后的过世。临终时,虽然在他们身边围绕着一群身份低下的守护者,但他们却很孤单地未被人注意地死去了,因为这些不能接近他们神圣的君主,与他们的主子保持着一丈以上的距离。”

这是吴宸轩去瞻仰遗容的时候所灵堂内的光景,他很有恶趣味的用随身的纽扣摄像机记录这一切,或许可以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但愿奖金够吴宸轩给飞行队再添置一个中队的雨燕,让这两位风光大葬的生死冤家能为这个国家再做平生唯一一次有益的事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