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帝国再起 > 第一百三十六章 逆臣(八)

帝国再起 第一百三十六章 逆臣(八)

作者:张维卿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29 22:15:53 来源:笔趣阁

明太祖建政之初,是以中书省统管文武,后悉中书省之军事职能及除徐达外的军事将领设立大都督府,中书省则只负责行政事务。中书省的左、右丞相和大都督府的大都督和在废除大都督后的左都督、右都督分管文武,并直接向朱元璋本人负责。比如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便担任过左、右丞相;朱文正、李文忠、冯胜、汤和就曾担任过大都督或是左、右都督。

但是中书省和大都督府的权力过于巨大,于是借助于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朱元璋一口气将中书省废除,悉其权柄于六部;同时废除大都督府,改设五军都督府,并将大都督府的部分职能划归兵部。从而将行政权力和兵权进一步分化,防止人臣权力过重而对皇权造成威胁。

这个时期,大明尚且是文武殊途的状态。朱元璋是个工作狂,对于政务和军务一肩挑之,最多找几個“秘书”帮忙整理文件。他的儿子朱棣虽说也是个精力旺盛到了极致的存在,但那却是个闲不住的性子,屡次御驾亲征,政务上面于是便出现了内阁这么个服务于皇帝的文官秘书机构。而这个文秘单位也慢慢的扩张自身权力,一步步的发展成了另一个中书省,掌握着朝政处断的票拟大权。

与此同时,随着承平日久,文官权力日盛,便开始了对五军都督府权力的侵蚀。一开始,由于勋贵势力强大,武将们甚至可以做到凭三两句话便逼迫文官收回觊觎之心。但是随着土木堡之变后勋贵凋零和新帝仰仗文官的拥戴,以兵部尚书于谦为代表的的大明文官集团便大肆侵夺起了五军都督府的权力,将之转隶于兵部之下。甚至于谦还废除了明成祖朱棣建立的三大营,将之改编为十团营,由文官掌控。

此后历朝,皇帝凭宦官和外镇武将与文官集团反复争夺,但也没办法将文官集团的影响力驱除出京营系统,最后便演变成了由武将、宦官和文官三方共管的局面。

经过了漫长的交流,李定国已经全面认可了陈凯关于建立战时内阁的倡议,目送着这位晋王殿下远去的背影,陈凯却只有万里之行始于足下之感。

“明初时并无内阁之制,但最后内阁却成为了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内阁首辅大臣亦成了宰相的别称。今日之前,内阁并无对朝政起到决定性意义的批红之权,但今日之后,内阁便可将票拟、批红尽数掌握在手,不再受司礼监的钳制。就像是从前的票拟之权,一旦批红权长期为内阁持有,亦或是持有期间内阁取得了重大的政绩,那么皇帝再想把批红权收回去就没那么容易了。”

一直以来,陈凯坚信着即便沉落谷底,中国亦必将浴火重生,他坚持驱除鞑虏的根本目的只是为了让这个国家少走一些弯路,少受一些屈辱,仅此而已。但是,单单消灭了满清,谁知道后面会不会再跳出什么察哈尔、准格尔之类的对手,凭着大明已然朽坏的制度只怕仍旧难以幸免。

大明的问题有很多,但陈凯坚信,中国历朝历代都面对着一个同样的问题,明朝亦不曾例外过的,那就是将文明之兴衰、国家之命运、万民之福祉全然寄托于皇帝一人之贤愚。

不可否认,中国历史上确实出过很多明君,但是昏君也同样不少,甚至更多。指望着一个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养尊处优、不知民间疾苦、仅凭血缘便可掌控国家权力的所谓君主,还不如指望朝中的文武官员,好歹这些家伙都是从官场、战场中拼杀出来的人精,治国、统兵的经验更加丰富。只要制度上能够达成平衡,国家在他们的治理下起码不会出现万历初年张居正持国时大明还是极盛之世,但几十年后就特么被崇祯玩到了亡国的悲剧。

“只要我还在,大明就别想再出像是崇祯、永历这样的昏君!”

一步到位的走向共和,陈凯不是没有想过,但却并不现实。同时代的英国也爆发了一场反抗王权的革命,结果却诞生出了克伦威尔这么个军事独裁者。甚至在其身后,王权也再度实现了复辟。而几十年后的光荣革命之所以依旧保留了国王的存在,亦是唯恐再闹出个克伦威尔,所以不得不作出的妥协。

还有那个后世的超级大国,其共和制政体的诞生就更加特殊了。被称之为国父的开国之君实际上不过是十三州的傀儡,就连独立战争也主要是法国人打的,北美的民兵甚至连被称之为是辅助都不配。美利坚真正的国父是在大革命中被嘎掉的法王路易十六、国母是“赤字王后”玛丽*安托玛内特,就连导致大革命的经济危机也是七年战争和北美独立战争叠加所致。波旁王朝为其国之独立事业付出了国破家亡、身死人手的惨重代价,美利坚的总统上任的第一件事就应该是到圣丹尼大教堂向他们的法兰西父亲和法兰西母亲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而不应是在国会催牛逼。

然而,大明建立伊始有过这样的干爹吗?哼,干儿子倒是不少,比如李氏朝鲜,只是人家后来换了干爹便不认了罢了,但历史却不会忘记!

再者,他们的合众国最初也算不得什么联邦制,更似邦联制,即州权大于国权、州法大于国法。各州的奴隶主议会可以命令那个首任总统去镇压被他们压榨迫害到了不得不揭竿而起的老百姓,甚至那些老百姓中还不乏有曾经参加过独立战争的老兵。

换做是朱元璋,当锦衣卫是吃素的喽,哪个会被**消灭掉,怕是就连能够对这种白痴问题的正确答案产生质疑的人都不会有吧?

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君主制中央集权和大一统的传统使其并不具备一步到位的土壤,就算是清末也是在君主立宪制被我大清的八旗亲贵们彻底玩到了人心丧尽之后,辛亥革命才突然就成功了的。甚至即便如此,胜利果实还是免不了被北洋军阀这样的旧时代产物所窃取。说到底就是因为那个时代的革命党其自身势力之不足,所以才不得不与在推翻满清这一原则问题上能够达成一致的旧势力做出如此巨大的妥协。

一代人有一代人要做的事情,陈凯并不急于求成,总会有人替他完成彻底废除君主的那最后一步的。这个人可能叫袁世凯、可能叫孙中山,也可能叫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甚至可能叫李光地、张廷玉、年羹尧、李卫、刘墉、王杰,更有可能只是一群在原本的历史上并不曾留下过姓名的人们。

于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先行翦除掉皇帝的权柄和羽翼,只有让皇帝没了权力,才能确保其在中国从满清造成的巨大破坏的恢复期无害于国计民生。而永历弃国,恰恰给了他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陈凯用冰冷的目光扫视着脚下的这片大地:“我的存在,自当使英雄得到善终,但皇帝予取予求的权力,不配!”

将永历弃国、战时内阁得到了李定国的认可、并且得到了李定国会移交黄钺的保证等一系列事件写进了书信,连同着当下的战局和他即将与李定国联手收复广西和湖广的计划一并发往了浙江前线。如果郑成功还在上一次写信来时的所在的话,那么这封信最终会送到绍兴,张煌言、黄宗羲他们应该也在那里。

与此同时,结束了与陈凯的会晤,李定国匆匆赶回了沅州大营。在那里,晋藩的众将、幕僚以及白文选、贺九义的部队已经陆续抵达,他们也同样在等待着李定国带回来的消息。

“殿下,陈制军怎么说?”

事分轻重缓急,先要解决的便是永历弃国一事,自也是毋庸置疑的:“已经不是陈制军了,本王已经使用假黄钺的权力任命粤赣总督陈凯为中南经略,负责两广、江西、湖广四省恢剿事宜。另外,酬磨盘山大捷之功,本王决定代天子册封陈经略为湘国公,以后也不再是大同侯了。当然,这些任命都要等战时内阁成立后再由内阁进行副署,现在只能算是本王代发的中旨。”

“战时内阁?”

任谁也没有想到李定国与陈凯谈了这么半天竟然就谈出来个战时内阁出来,之前在路上他们猜想的陈凯和郑成功可能会选择放弃永历,转而拥戴某个唐藩出身的宗室的假想,其重要性竟然还没有这么个战时内阁来得更重。也许……

“是的,陈经略倡议召开战时内阁,邀请文督师、郭督师、张侍郎以及本王和闽王殿下信得过的一些官员入阁办事。在天子回銮之前,大家先商议着把国事维持下来。”

信得过这三个字一出,金维新和龚铭的呼吸登时便沉重了几分,想他们早前在云南拼死拼活的也不过只是一任侍郎而已,连六部的主官都不是。可陈凯一句话,他们便有机会入阁了,那可是大明最高权利中心啊。

然而,待他们听完了这话,尤其是那维持二字,不只是他们,连带着其他人的面色也陡然一变:“陈制军,不,陈经略愿意继续拥戴今上?”

“是的。”听得此言,李定国不由得叹了口气:“天子弃国,陈经略非常失望,但他仍旧愿意尊奉今上为主,并表示会向闽王殿下做出解释。”

“如此便好,如此便好。”

得到了陈凯的表态,郑成功那边儿想必也不会出太大的参差,毕竟陈郑一体是世所共识的。此前一直以来关于东南明军因天子弃国而改奉唐藩,并与他们兵戎相见的猜想总算是烟消云散了。不必同室操戈,为此,白文选不由得长舒了口大气,就差口诵阿弥陀佛了。

“另外,本王决定,待战时内阁成立之后,便将黄钺移交给战时内阁。”

“殿下!”

李定国此言即出,众将无不愕然。但李定国也并没有给他们以劝说的机会:“天子弃国,内阁也不复存在了。没有内阁副署,本王代天子下达的圣旨便是中旨,又有几人会听。况且,就算有内阁副署,本王也管不到东南王师和夔东王师,甚至就连庆阳王他们也不会听命。与其继续这样下去,不如移交战时内阁,由战时内阁代掌。这样,更有可能团结所有人,将鞑子彻底赶出大明。”

“可是,皇上定然不悦啊。”

“陈经略断定,皇上暂时回不来。等皇上回銮了,大概我们已经收复了两京,届时皇上便是中兴之主,本王再向皇上解释也不迟。”

“皇上回不来……”贺九义闻言一惊,当即便反应了过来:“是马吉翔!”

“殿下,末将这就回云南,率领本部兵马杀入缅甸,定要请天子回銮!”吴子圣慨然请命,众将亦无不是义愤填膺,说什么也不能让马吉翔那个奸佞将天子扣在缅甸不放。可是没等李定国做出解释,金维新却流露出了细思恐极的神色,待其转过头看向龚铭,后者竟与他一般无二。

“殿下,这战时内阁的阁臣占比是否按照兵力多寡来分配的吗?”

“陈经略有没有说过首辅和次辅他更属意何人?”

李定国疑惑地看向这两个亲信幕僚,继而回答道:“陈经略说这还只是个意向,具体的还要等各部会师了再作商议。”

“哦。”能商议就好,他们也不相信陈凯会是那种有心坑盟友的货色。此间,不过是出于晋王府的集体利益考量罢了。

“对了,陈经略说这个战时内阁的想法是源于,源于周什么共和……”

“是周召共和吗,殿下!”

眼见着金维新竟突然激动起来,李定国亦是点了点头。而他的这位亲信幕僚显然是飞速的思量了一番,便大声对其言道:“殿下,圣人毕生致力于恢复周礼,陈经略师法于周召共和,这是大大的好事啊,我们若能鼎力支持,定可得到天下儒生的称赞!”

周礼、周公,果不出陈凯所料,金维新和龚铭的态度立刻就变得完全不同了,甚至就连移交黄钺的事情都可以不复理会。相对的,那些将帅们对此却则无甚感觉,反倒是仍旧在关注于天子仍在缅甸的事情。

“岳阳伯到现在还没有回复,怕不是已经遇难了。”

祁三昇一阵黯然,魏勇、廖鱼、高恩、吴三省他们当即便是勃然大怒,说什么也要将天子夺回来,并且把马吉翔碎尸万段。可他们也知道,以着高允臣的能耐,马吉翔是根本扣不住他的,除非遇难,否则就算请不回天子,也肯定会派人告知李定国的,断不会像现在这样无声无息。

奈何,想要入缅作战,也须得粮草。他们这一路拖拖拉拉,到了四月中旬才刚刚进入湖广,便是受限于粮草一事。

此前他们从磨盘山赶回昆明,吴三桂便已经将潞江安抚司、永昌府城、永平县城、大理府城、赵州城、镇南州城、楚雄府城、广通县城、禄丰县城、安宁州城这一路上途径的仓储尽皆扫荡一空。等他们抵达昆明城的时候,才发现“变相资敌”的高贵品德原来是永历独有的,吴三桂将大量的粮草装车带走,剩下的直接一把火全烧了。

要不是清军来得快、走得更快,其势力很多府县尚且触及不到的话,他们就连从更远的府县抽调粮草的机会都没有。

果不其然,等他们进入贵州时,发现那里的仓库干净得就连耗子都搬家了,吴三桂是一粒米也没留给他们,全部装车带走了,甚至还带走了大量的军屯军户。全然是靠着云南的仓储他们才恢复了对贵州的重新控制,并再度攻入湖广,可这一路上耽搁的时间,以及他们此间面对的粮草压力却仍旧大得惊人。

“陈经略表示粮草一事有他在自然不会让将士受困于饥。”

智计盖世的谋臣,同时还是个治才无双的能吏,张良和萧何的活计全让陈凯一个人包了,更要命的是其人还能征善战,若不是大明还有比陈凯更能战的统帅的话,这中兴第一功指定是没有悬念了。

既然陈凯都放了话儿,那么众将亦是为之心安。而接下来,李定国也没有继续在入缅一事上牵扯过多精力,只是决定派人去向靳统武下令,由靳统武率部入缅,请天子回銮。毕竟,靳统武仍在滇西,不似他们还要一路赶回去,徒费粮草。

“本王已经与陈经略商定,先解决掉桂林的定南藩余孽,再北上与文督师和夔东众将会师,夺回武汉,最后顺流而下,配合闽王殿下收复南京。如此,长江以南便可高枕无忧矣。”

先南后北,先西后东,乃是他们商定的方略。这样,粮草的供给就不用完全依托于赣江,从广西走湘江也可以分担一部分。同时,陈凯刚刚得到消息,柯宸枢已经攻陷了梧州城,定南藩的总兵马雄死于夺城战,全节则跑回了桂林,现在柯宸枢正从南向北杀向桂林,他们此番南下只要夺回了桂林,就可以打通从广东经广西北上湖广的粮道。

昔年,李定国两撅名王就是先夺回了桂林,才北上迎战尼堪的。虽说后来也有过收复桂林不克,但对于那座城市,晋藩众将从感情上便是与其他府县截然不同的。此间有陈凯在,定可高枕无忧,当一如新会之战那般。

“对了,殿下,吴三桂那厮,陈经略怎么说?”

在一伏与吴三桂交过次手,窦名望便始终耿耿于怀,而且吴三桂此后的操作,也让人不太看得懂。

李定国闻言,回想了一下陈凯的原话,却不由得笑道:“陈经略说吴三桂是属墙头草的,鞑子没到穷途末路,此人是不会轻易表明态度的。更何况,这种墙头草与你并肩作战,对他,你是防呢,还是不防呢?”

有过多尼的前车之鉴,经此一话,众将无不流露出了恍然大悟之色。随后,李定国又交代了一番他与陈凯商定的进军时间和路线,并与众将商讨了一番行军的序列,便已到了深夜。只是,陈凯此前的那句关于天子弃国是一件好事的论断,他却并没有提及,甚至那时候陈凯也没有给他以明确的答案,只是告诉他等与夔东众将会师了,便自然就明白了。

会议散去,金维新和龚铭并肩返回居所。直到左近无人,后者刻意压低了声音,对前者言道:“听殿下说来,似乎,陈经略并不着急恭迎天子回銮。”

“也许,等战时内阁收复了两京再请天子回銮,对殿下来说会更好一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