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帝国再起 > 第一百三十八章 逆臣(十)

帝国再起 第一百三十八章 逆臣(十)

作者:张维卿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29 22:15:53 来源:笔趣阁

数日后,比之更早得到天子弃国消息的晋王府和中南经略衙门更快一步,远在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的闽王府北征行营率先公布了这一噩耗。

但在同时,闽王殿下国姓爷朱成功也在公布了继东南明军在年初时所取得的江山大捷之后,西南明军又创造了一场斩获两万有余的磨盘山大捷。其妄图一战消灭西南明军的企图被李定国和陈凯联手破灭掉了不说,满清的灭国大军也全军覆没。并且,陈、李二人已经在湖广实现了会师,并展开了对满清在西南最后的两处据点的攻势,待解决了武昌的顽敌,便可以顺江而下,与东南明军会师于南京城下!

一坏一好两个消息同时放出,前者能给分到的注意力就会少上很多。而且,这还没完。郑成功宣布,闽王府和晋王府已经达成一致,由于太后和太子一并入缅,所以他们不会仿英宗皇帝北狩旧例而另立新君继承大统,而是继续拥戴南狩的永历皇帝。并且,他们将积极响应中南经略湘国公陈凯之倡议,抓紧时间筹建战时内阁,以协调各部王师完成驱除鞑虏之伟业。

为此,应陈凯之邀,除川鄂督师文安之、两广督师郭之奇外,前礼部尚书钱谦益和兵部左侍郎张煌言也会立刻从绍兴启程,奔赴湖广参加由召集人陈凯策划和主持的战时内阁筹备会议。

另外,晋王李定国已经决定,在战时内阁成立之日,便会将今上所赐之黄钺移交给战时内阁,由战时内阁代持批红之权,节制各部王师。闽王郑成功则表示他将尽快收复南京,以便于战时内阁能够在孝陵集体奏请太祖高皇帝,以安天下人心。

到最后,郑成功在麾下众将、官员、幕僚及汇聚于此的江浙抗清人士面前慷慨陈词,表示虽然永历弃国而去,但是他们这些忠臣仍旧会为高皇帝驱除鞑虏方建立大明帝国继续战斗下去。同时告知满清的官吏将校,大明天子南狩尚且可以迎回,两场大捷之下,满清的覆亡之日已不远矣,勒令他们早日迷途知返,否则便是玉石俱焚。并严词警告那些可能存在的野心家,必须尽快放弃任何篡夺皇位的企图,否则必将遭至他们这些忠臣们的群起而攻之。

总而言之,这是一场在天子弃国的噩耗之下,由大明的忠臣们自发发起的爱国救亡运动,他们师法的是周召共和的古之先例,也必将为大明带来最终的胜利!

郑成功的檄文一出,伴随着的不仅仅是钱谦益和张煌言在隆重的送别仪式后大张旗鼓的踏上了赶赴湖广的旅途,黄宗羲在郑成功接到书信的当日便启程出发。这位享誉江浙的姚江黄孝子不光是发动了一切可以发动的人脉,为郑成功的檄文广而告之,更是携带了大量钱谦益的亲笔书信,潜入满清控制区,鼓动那些与钱谦益有关的抗清人士和大明遗老们站出来为战时内阁说话。

于是乎,天子弃国和战时内阁这两件惊天大事迅速地在东南大地上传播开来,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坊间乡下、茶楼酒馆、官衙野店,无论是明军控制区,还是清军控制区,到处都是讨论着这两件千载难见的大事的声音。

“天子弃国,天呐,这怕是上千年都没有过的事情了吧?”

“这其实也不新鲜了,当年英宗皇帝北狩,也先的大军都杀到京城城下了,大明宁可另立新君也不肯与蒙古鞑子妥协,最后还是把蒙古鞑子赶跑了。这回,要不是太后和太子都南狩了,搞不好还是要另立新君的。但既然闽王府和晋王府都商量妥当了,又有陈经略在,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参差吧。”

“英宗皇帝的北狩和今上的南狩还是不一样吧?”

“这倒也是,所以陈经略才会师法周召共和的典故筹建战时内阁。”

“那为何不直接师法,何故还要搞个战时内阁出来?”

“这你就不晓得了吧,周召共和是当年宗室出身的二相在厉王被逐的情况下代天子行政,而皇明则素来是以内阁辅政,宗室无旨是不能离开封地的,更别说是入朝辅政了。不说那些养尊处优惯了的宗室大王,只说照搬全收的话,岂不是要晋王和闽王那两個武人持国,那还不乱套了吗!”

“原来如此,兄台高见啊。”

“……”

郑成功还好,至于李定国的执政能力吧,就一言难尽了。就像是打仗最好还是让武将负责,行政则交给文官,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总好过外行指挥内行不是。

“我听说,陈经略和闽王殿下还有晋王殿下关系都是极好的。”

“能不好吗,人家可都是姻亲的关系。这个我可以给你细说说,这晋王府的世子妃便是闽王殿下的小郡主,闽王殿下的妹妹又嫁给了陈经略。我还听说,陈经略最早是闽王殿下的幕僚出身,后来闽王殿下主攻福建,陈经略就在粤东严防死守,拼死抗下了不知道多少波鞑子的猛攻。另外,陈经略还曾襄助晋王殿下收复广东,等晋王殿下去从那逆贼孙可望手里救驾时,便将广东交托给了陈经略。你说,要不是实在亲戚,能那么大方吗?”

“就怕一般的亲戚都不会那么大方,这怎么着也得是生死相托的兄弟了啊。”

“谁说不是呢。我听说,闽王殿下的江山大捷就有陈经略的牵制之功,晋王殿下的磨盘山大捷又有陈经略的赞画之功。不似闽王殿下,晋王殿下手里面可是有今上赐予的假黄钺的,那可是监国的大权,陈经略的经略之职和国公的爵位就是酬磨盘山大捷的功劳。等江山大捷和收复江西的功劳下来,搞不好陈经略就能晋郡王爵位了。”

“文官也能封郡王?”

“那怎么不行,武将封得亲王,文官凭什么连郡王都封不得了。不说别的,湖广的何督师都追封了郡王的爵位。国朝赐爵是以军功论的,陈经略那么多的功劳,那么大的功劳,怎么着,还不如个丢了湖广的何腾蛟了?”

“……”

人们往往只会选择性的相信他们愿意去相信的东西,南明至今,内斗不绝于耳,有识之士对此深恶痛绝。正因为如此,他们便更加希望明军之间能够团结一致,就像是很多人为西营三王不和而痛惜,得知郑成功、李定国和陈凯之间是姻亲关系,自然对他们之间的情谊多了一份期待。

更让人感到欣喜的是,远在东南和西南的闽、晋两藩不只有姻亲的关系,更有陈凯作为纽带,这两部三支明军实现合作,这一遭也不是第一回了。有过永历八年一举光复闽粤两省的旧例,现在这哥仨儿在天子弃国的噩耗之下,再度携手挽此天倾,也就不奇怪了。

“我可早就听说了,陈经略才高八斗,在老家是知名的才子。人家不是考不上功名,是没兴趣考,压根儿不愿意做官。要不是鞑子入关,杀了那么老些人,人家这样的世外高人才不会轻易出山呢。”

“别说,我也是这么听人说的。不怕各位兄台笑话,以前我还有点儿将信将疑的,可现在看来,这竟是真的。”

“是啊,我还听说陈经略躬耕于大同,常自比管仲、乐毅。当初烈皇还在世时好多大人物都巴巴的去请过,就连鞑子那个姓洪的经略也去过,可人家就是不肯出山。”

“这事儿还真说不定呢,你们想想,要不那姓洪的一南下,第一件事儿便要对付陈经略,摆明了是一早就知道厉害,想要趁着陈经略羽翼未丰之际为鞑子除了这个大患。结果呢,赔了夫人又折兵,不光是没解决掉陈经略,还把南赣给丢了,真是可笑。”

“那姓洪的也不是好惹的,见陈经略厉害,便南下夺了梧州,把连制军和高伯爷都杀了。连制军不说,那高伯爷可是晋王殿下的心腹爱将,就像是闽王殿下麾下的甘伯爷差不多。他要是没个什么杀手锏,敢去跟陈经略过招儿?”

“这不就是诸葛武侯对战司马懿吗!”

“……”

两件大事同时曝出来,由于陈凯的解决方案能够与周礼、周公挂得上够,再加上郑成功将战时内阁进一步的锚定明太祖,以及黄宗羲凭借自身和钱谦益在江浙的巨大影响力,顷刻间便得到了在民间掌握话语权的儒家士人们的广泛传播。而且,由于周召共和的典故本就为人所熟知,陈凯的战时内阁又有了与时俱进的新鲜感,结果倒是天子弃国这个天大的噩耗反而变成了战时内阁的陪衬话题。

民间如斯,满清在杭州、在南京的衙门里也在疯传。素来,对于坏消息明清双方从来都是捂住不放,生怕旁人知道的,哪怕是真的败了,实在瞒不住也得在伤亡数据上弄虚作假。可是这一遭,天子弃国这么大的坏消息,郑成功竟然直接放了出来。

如果说只是郑成功一家所为,还可以说是郑成功有心废立天子,甚至是谋朝篡位。可这摆明了是闽王府、晋王府和中南经略衙门三家的默契,难道说三个人一起谋朝篡位。皇位谁坐,轮着来,还是给他们三个人的爱情结晶。江南江西总督衙门、江南巡抚衙门和浙江巡抚衙门纷纷表示,就算是想要黑郑成功、李定国和陈凯,也没有这么编瞎话的,根本不可能有人相信,反倒是会被世人嘲笑他们黔驴技穷。

这世上杀伤力最大的武器就是真诚二字,说了一辈子瞎话的我大清官员们被这一闷棍下去,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接招儿了。等他们反应过来,干脆只宣传天子弃国,决口不谈战时内阁。

哪知道民间传得更凶了,在他们的助攻之下,更多人知道了战时内阁的事情,不光是江山大捷被士绅百姓翻来覆去的说,就连他们也还是前不久才从京城那边儿获知的磨盘山大捷也越传越夸张,到最后就连几个前两年就已经病死在北京城的八旗大帅都被人“拉到磨盘山再死上一遍”。

这样下去可不是个办法,于是乎,我大清的官员们纷纷开动想象力,终于在明军一连串的宣传攻势中找到了一个突破口,那就是陈凯的倡议有违皇明祖制。

是的,我大清的官员谴责大明的官员违背大明的祖制,这么人格分裂似的指斥将很多人都听懵圈了,好多平素里不关心时政的百姓一时间都分不清楚到底哪一边儿是大明的官员、哪一边儿是大清的官员。

好容易,我大清在舆论战场上小胜一场。然而,正当所有人都以为他们会乘胜追击的时候,这个突破口忽然间就没人再提了。

为此,一些在满清江浙官府有些人脉的有心人还特别去打听了一番,结果得到的答案却是让他们也同样不敢再提这个东西——前两年满清朝中的南党大佬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秘书院大学士陈名夏就是因为说了句“只须留头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矣”,结果就被处死了,就连陈名夏的儿子也被发配宁古塔,甚至在南北党争的加持下还牵连了不少人。

那事情,归根到底还是因为顺治自家在宫里穿汉服、着明朝皇帝的冠冕,因而才引来了陈名夏投其所好。

现在倒好,这群江浙的官员做清朝的官却这么关心明朝的祖制是不是遭到了破坏,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他们有“反清复明”的想法,朝中的御史们可都等着这种大案要案升官发财呢!

说起来,他们还是应该庆幸的,这才永历十三年,那些通海案、张缙彦案、奏销案、哭庙案、庄氏明史案之类的大场面还没到日子呢。若是放在那时候,我大清怎么着也得搞上一场明朝祖制案,给地方上的官员们好好长长记性。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向明军控制区逃亡的人数急速猛增,与明军暗通款曲的士绅、百姓、官吏、将校越来越多,甚至没等甘辉抵达崇明,沿江的江阴、靖江、泰兴三县便先后反正,以至于率军坐镇崇明岛的忠靖侯陈辉只得连忙派兵去接收这三座城池,唯恐其被清军重新夺回。

从江阴、靖江、泰兴三县继续溯流而上,南岸是镇江、北岸则是扬州府城,这两处乃是南京在长江下游的门户,明军只要控制了这两处,哪怕只控制了镇江一处,便可以凭舟师直捣南京城下。历史上郑成功的南京之战恰恰就是在镇江打出了一场大捷,才趁势逼近南京城下的。如今,明军几乎是不费一兵一卒,便已经摸到了镇江的门前。

江山、磨盘山两场大捷的背景之下,一个大势所趋便在所难免。越来越多的儒生赶赴绍兴向郑成功谏言,要求其立刻出兵收复南京,好让战时内阁尽快将奏请烧给明太祖,那一张张或年轻、或苍老的面容上写着的也都是一个对孔子复兴周礼的理想能够在大明得以实现其一二的兴奋。

当然,也有一些读书读傻了的冬烘先生,跑来劝说郑成功不要违背祖制,郑成功对此干脆就是一个军务繁忙,不见。这也就是国姓爷对读书人的容忍度比较高。要是换做陈凯,一人一封推荐信,连人带信直接送过钱塘江,推荐他们去给我大清做官去。

与此同时,更多的情报从同样越来越广泛的渠道向郑成功的行营涌来。各地满清官吏、将校人心惶惶,在外有东南明军、内有如钱应魁、赤脚张三之流的抗清武装的夹击之下,早已是乱成了一团。几天下来,郑成功都已经懒得再去花费时间去亲自查看类似的报告了。

倒是有三件事却得到他的特别关注——其一,便是一支清军早已从北京出发,如今已经快要抵近扬州了;其二,则是暂驻于镇江的苏松水师总兵施福通过曾同在郑芝龙麾下的老兄弟陈辉的关系向郑成功释放善意,希望凭藉助明军夺取镇江的功劳换取重新回归郑氏集团的机会;其三,却是江南江西总督衙门决定,秘密调动部队,赶在明军策反更多的府县之前拔掉其深入松江府内陆的钉子——宣毅左镇和上海县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