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帝国再起 > 第三十八章 进宝(下)

帝国再起 第三十八章 进宝(下)

作者:张维卿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6:17:48 来源:笔趣阁

明清之时,科举考试趋于臻化,就像读书人瞧不起泥腿子一样,科举自身也有阶级存在的。

秀才瞧不起童生、举人瞧不起秀才、进士瞧不起举人、若是考中了个状元郎,更是可以将鼻子都朝了天去。甚至就连官场上,官员见面也并非是直截了当的谈公务,尤其是有那些不甚熟悉的官员在场的情况下,总要论资排辈的谈一谈“你是哪年中举的”、“他是哪年殿试的”、“殿试的成绩如何”、“名列第几”,等等等等,不足而一。

有同等经历,才有共同语言,这亦是阶级。这就好像是三个海军碰面,美国海军炫耀他的航母战斗群是何等强大,英国海军大谈维多利亚时代的辉煌,另外一个要是个蒙古国海军,难道说还能聊聊乌兰巴托大海战和叶尼塞河的奇谋不成?

叶翼云冷哼了一声,转头就走。他是崇祯十三年的进士,做过吏部主事,如今也不过三十七八的年纪,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对于自身的能力也有着一定程度的信心,眉宇间更有傲人之色。

只是这话听来,倒好像是那个“举人”是特意为了照顾陈鼎的情绪而添进来的。不过,以着陈鼎的脾气,却也并不在意。除此之外,他也知道,叶翼云这个人,无非是心高气傲了一些,倒也并非是什么心肠歹毒之徒,否则他也不会能与其相交甚欢。

转过天去,随着郑成功的表态,军器工坊新一轮的扩建工作再度展开。抛开预留用以兴建火药制造和火铳制造的那片空地以外,又扩了一片区域出去,用以制造火炮。除此之外,郑成功还在城外划了一片地,专司作为火器的试验场。

然则,炮匠尚在金门,鸟铳工匠也需要安置家属,再加上扩建的工作,这两日暂且不涉及到生产工作。到了下值之后,陈凯带着一个盒子回到总镇府,面见郑成功。这时候,陈豹和洪旭二人也在此处,显然是还在与郑成功商讨些什么军务上的事情。

“学生前些时日让人做了一件物事,特请国姓鉴赏一二。”

得到了郑成功的首肯,陈凯从小厮手上接过了盒子,在郑成功他们面前打开。只是这盒子一旦打开,众人皆是脸色一变。

“藤盔?”

“正是。”

陈凯点了点头,继而笑道:“近期以来,藤牌的产量显著,但是一则腰刀产量不高,二则大军也不需要那么多的藤牌。换言之,就是产能过剩。而铁匠方面,打造武器的速度是加快了,但是铁料尤嫌不足,自是原材料匮乏所导致的产能不足。学生思虑良久,觉得应该稍作调整,便有了这物事。”

这半年以来,陈凯的嘴里动不动就会说出一些新鲜词汇来,什么考察、什么产能不足、什么产能过剩、什么产品类型单一,不足而一。郑成功和洪旭他们早已习惯,细思更觉其中言简意赅,便默认与此,并且每次听到更新鲜的词汇来,亦是会仔细想想这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倒也有几分有趣。

这一次,陈凯提出的问题,确实也是军中需要面对的。郑成功麾下六镇,不过三千余人,再加上即将扩充到一千的南澳镇,也不过是四千多人而已。按照兵种搭配的惯例来看,刀盾确实也用不了那么多,正常情况还是长枪占据多数,毕竟还是要对抗清军的优势骑兵嘛。而现在,藤牌的产量过大,陈凯此举摆明了就是进行产品转型。

“原本承平时咱们南方军中确有藤盔一说,军中也有士卒装备了这一物事。只是工坊现今都在鞑子的控制之中,咱们却也无从获取。”

清廷能够在关内与明军争锋了近二十年,其后更是镇压了声势浩大的三藩之乱,说到底,还是源于入关之初一口气占下了大半个中国,有了这么大的底子,拉拢士绅,盘剥百姓,用税赋供养官吏、确保八旗军和绿营兵的军需军饷,才能维持下去。

这是莫大的优势,别的不说,甚至就连原材料什么的都不提,光是占领区控制的人口数量,双方就不在一个等级线上面。

“这东西确实好,尤其是对于我军现在铁料匮乏的情况,就更显出了好处。陈参军是怎么想到的?”

莫说是明末清初,就连抗日战争期间,军中也有用藤盔来将就的。第一次看见陈豹露出了笑意,陈凯亦是拱手回道:“回侯爷的话,下官查了查戚少保的《纪效新书》,那里面提到过,随后又到武库里找郑主事寻了一个替换下来的,便让藤匠们照猫画虎的做了一个。”

《纪效新书》中有载:头盔以细藤为之,内用绵帽,盔顶上俱用红缨,一则壮观,一则顺南方之色。

陈凯让藤匠做的便是这个模样的藤盔,大抵与当年戚家军用过的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头部乃是人体诸多要害之处的集中点,确保头部安全乃是甲胄防护上的一大重要课题。原本郑成功所部草就,这等物事就少之又少,此前出征时更是因此而出现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如今有了此物,士卒在战场上就会变得更加安全一些,起码头部受到的伤害就会较少不小。

看着这物事,郑成功等人亦是眉开眼笑:“陈参军,这藤盔的产量几何?”

“回国姓的话,比藤牌要快一些,每个藤匠每天大概能造出三到四个。”

藤牌编制,纯手工加工的话,原本一面质地上佳的也是需要数日方可,而且还得是熟练藤匠。军中使用,陈凯向来是兼顾质量和产量,对于那些耗时耗力的装饰,则一向是能免则免。

除此之外,藤制品加工,首先还需对藤料进行粗加工和细加工,此后还要浸泡桐油和暴晒,以为强化其坚固和韧性,陈凯经过了前几日的摸索,最后还是将其进行了如早前针对铁匠一般的分工,如此才有了郑成功回来时看到的那一千多面藤牌。

就像后世藤艺编制,都是购买的经过加工完毕的成品藤条,便是一介女流,无甚气力,且工艺不熟,三天的时间也可以做出一个远比藤盔更大的藤筐出来。陈凯手下的这些藤匠,可都是积年的老匠人,手艺上自是没得说的,速度就更不必提了。

“这样说的话,大抵用不了多久就可以装备全军喽?”

“确实如此,只是不比藤牌,藤盔的手艺毕竟还不甚熟稔,起初不会太快,等到藤匠们手艺熟练了,速度自然而然的就会提上来。”

陈凯如是说道,郑成功他们亦是点了点头。对于陈凯,便是原本对其不满的陈豹如今亦是去了大多的不满,因为他的每一分努力都在强化这支军队的战斗能力。强军,这是事关生死的大前提,那些小事情,自然也就会慢慢的淡化下去。

这件宝贝献出来,洪旭已经开始琢磨着从哪里在搜刮一些藤匠来充实军器工坊,而陈豹则已经在琢磨着军中的缺额到底有多少,在优先补充六镇的情况下,他的南澳镇到底什么时候能够开始列装等等。

“陈参军,既然可以有藤盔,何不试试藤甲呢?”

陈豹灵光一闪,当即便脱口而出。这个问题,其实陈凯早前就已经想过了,此刻陈豹问及,他故作思索了一下子,便对三人笑道:“下官听说,鞑子那边有说范逆文程是诸葛孔明再世。既然如此,用藤甲,就显得有些不利了。”

此言既出,郑成功等人先是一愣,随即便是哄堂大笑,全无侯爵、伯爵的体面可言。江湖传闻,满清的高层都是用三国演义来当兵书的,火烧藤甲兵的故事肯定听说过。不过皇明是火德,国号甚至更有传说是三重火,自称水德的清廷能不能烧得动就不好说了。

防火材料,陈凯倒是琢磨过,比如贝壳研磨成粉,涂在表面便可以空气和可燃物,起到防火的效用,这东西他也是打算用在藤盔和藤牌上面的。奈何藤甲的面积过大,需要工序和工时过多,却也不利于军中普及。更何况,他也早有了打算,只是现在的时机还不成熟而已。

“《纪效新书》中记载过一种缉甲,需用绢布一寸,以线厚缉。下官曾想过此物,但是用绢过费,再兼对于虏师的鸟铳、弓箭是否拥有防御的能力也犹未可知,实在得不偿失。”

绢现在是郑成功麾下进行海贸的主要商品之一,然则兵荒马乱,供货量大减,自然也不可考虑用这等商品来给士卒作为甲胄。更何况,明末时本就盛行的棉甲其实际上也是靠着绵和铁片来才能勉强起到防弹作用,缉甲只有绢布,实在让陈凯没什么信心。

藤盔的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军器工坊接下来藤匠产能会大幅度的转向藤盔,藤牌并非暂且不再继续生产了,但也最多就是找一个藤匠自行打造,无需再赶什么产量了。

陈凯来时,军务已经商议得七七八八了,藤盔的事情得到了肯定,很快他也跟着陈豹、洪旭二人退出了虎节堂。只是就在陈凯离开之时,郑成功却似乎想到了什么,但却也没有如何。直到陈凯用过了晚饭,平日里紧随着郑成功的那个管家郑三才突然造访。

“陈参军,家主有要事相商,烦请移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