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帝国再起 > 第八十四章 骆驼与稻草(十七)

帝国再起 第八十四章 骆驼与稻草(十七)

作者:张维卿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6:17:48 来源:笔趣阁

第二天,永历十三年的大年初一,或许是因为昨天守岁遭到的干扰,明军对老虎山一线的骚扰愈加频繁。

中午的时候,汉军旗主力率先赶到江山县,到了转天入夜前,绿营也匆匆抵达,清军的总兵力也从一万人激增到了三万两千战兵。这不可谓不是一个颇为庞大的数字,但问题在于,同样是在正月初一和正月初二这两天的时间里,明军的亲丁镇、游骑镇、左虎卫镇、右虎卫镇以及戎旗左镇、戎旗右镇多达六个镇的大军也陆陆续续的赶来,将明军的总兵力提升到了两万四千之众。

到了这一天的夜晚,清军仍旧是有着兵力上的绝对优势。但是这两日下来,明军却显得更有战斗**。

由于大年三十的夜袭失败,仍旧持主战观点的阿克善已经得不到满洲将校的多少支持了。而且更要命的是,因为夜袭失败后那几个汉军旗军官背上了黑锅,导致新近赶来的汉军旗主力的将校们纷纷倒向了主守派的阵营——既然不说话都不能避免背黑锅,那么不如随大流儿,起码还能落个法不责众不是。

如此,以梅勒章京阿玉锡为首的主守派掌握了大军的话语权,再加上他们这三万两千战兵之中有一万四千是绿营兵,出于这段时间以来成形的对绿营战力的不信任,济度也不太生得出贸然出击的心思来。

然而,沉浸在了兵力占优,明军奈何不得的美好之中不过短短的一夜时间,到了第二天午饭还没送到桌子上,济度就收到了一个丧失了用饭的胃口的消息。而这个消息恰恰还是他特意派人去问来的,也不知道这算不算给自己添堵。

“王爷,哈达納喇大人也许是被海寇拖慢了回援的速度,也许他并没有从广信府城那边走……”

济度早前在命令噶达浑回援时,曾专门派了人去广信府城,要求当地官府和绿营为偏师回援做好后勤准备。这是应有之义,但是几天过去了,原本一天就能抵达的噶达浑却始终不见踪影,广信府城那边连个飞鸽传书都没有。觉得不对劲儿的济度又派了人去广信府城问询,结果快马加鞭送回来的消息却是广信府城根本就没有见过噶达浑和他的部下们,甚至是连消息也没有。

一个大活人,或者说是三四千个旗人莫名其妙的失踪了,还是赶在济度急需其赴援的时候,很难让他产生异样的心思。

此间,觉罗雅布兰口中的哈达納喇大人,指的自然也是噶达浑。因为納喇氏也称那拉氏或是纳兰氏,这个姓氏主要出自海西女真四部的王族,比如康熙朝权臣纳兰明珠便是出身其中的叶赫部,所以他也可以称作是叶赫那拉明珠。同样的道理,噶达浑出身哈达部,所以也可以称哈达納喇。

由于出自四部王族,在女真史上亦是贵族姓氏,是故納喇氏在清军中并不在少数。觉罗雅布兰提及那位固山额真时用了全称,即是区分,也同样是在提醒济度,作为大军统帅,他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部下身上。如果噶达浑不能及时抵达,或者根本回不来的话,他必须做好最坏的准备。

济度虽然比起他的父亲是一天一地,但他也并不傻,更多的还是缺乏历练和经验。此刻,这位宗室前辈如此说来,该当如何,他亦是了然于胸。可即便是这样,他的脑海中却还是不断地冒出诸如“噶达浑到底跑哪去了”的疑问。

怀着这样的疑问,济度又度过了两天,这期间,他一再派人去广信府城打探消息,但却始终没有任何结果。可等到这两天过后,他却再难以坐得住了,因为前往广信府的信使送回来的最后一个消息竟然是玉山县丢了。或者说,明军已经彻底切断了噶达浑回援的道路。而就在同时,明军似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增兵,率先赶到的便是一个叫做游兵镇的部队。

“这个游兵镇在腊月底时并没有出现过,很可能是海寇刚刚从闽北调来的。”

作为亲历者,阿玉锡肯定比其他八旗将领更加了解当面敌人的编制。而这支生力军的抵达,显然不是什么好事——不仅仅是明军兵力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他们早前一度猜测郑成功在这几日没有继续增兵的原因是仙霞关运力有限,军需粮草挤占了大量的运力。但是现在看来,明军大概率是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增兵的能力。

“除了二十八星宿营,海寇起码还有六个镇没有出现……”

六个镇,意味着的是一万八千战兵。而且这还没算那二十八星宿营,哪怕其中的一些已经出现在了建昌府和广信府的地面儿,但这毕竟是总计一万四千战兵,就算只来一半也有七千之众。如果再算是现在已经抵近江山县的明军,那么郑成功将会拥有超过五万战兵!

显而易见,这个游兵镇很可能只是第一个,接下来势必还会有更多的部队越过仙霞关,到时候他们的兵力优势就将不复存在了。

“不能再等下去了,再等下去就算是管效忠和噶达浑都来了也没用,我军必须要赶在海寇的兵力超过我们之前与其决战!”

这样的紧迫感,更多的还是来源于对绿营战力的不信任。满蒙八旗不提,就算是汉军八旗他们也不认为会轻易败给明军。但是,济度手里的八旗军加在一起只有一万八千战兵,这个数字已经比现在的明军数量少了。就算是噶达浑能够全须全影的回援、管效忠能够顺利抵达,他也不过是将兵力拉平而已。

可照着明军的势头,却是丝毫不打算给他任何机会。到了那时候,明军只要用五大精锐加上三个骑兵镇不计伤亡的牵制住满蒙八旗,余下的各镇向汉军八旗和绿营兵猛攻,战胜清军的概率可以说是大得让济度绝对不愿意接受这场战斗。而明军一旦拥有了绝对的兵力优势,老虎山、西山根本守不住。他要么放弃浙东八府,固守钱塘江防线,要么冒险决一死战,用成千上万八旗军的性命搏一个死中求活,无论是哪种选项的结果都将会是他难以承受的。

四年来,这是郑亲王济度的第一次“乾纲独断”。对此,主战派自不待提,作为八旗军,他们对于长久以来的被动防守早已是深恶痛绝,就算是以阿玉锡为首的主守派在形势进一步恶化的当下也纷纷表示了一定拼死血战的态度。这,显然已经不是战守方略的矛盾,而是决定这支衢州八旗军的生死存亡,他们前所未有的团结在了一起,无分旗色,无分满、蒙、汉军。

从正月初五开始,清军开始大肆出动,驱逐明军向老虎山和西山南段的渗透。对此,明军则派出了更多的部队,加大对清军的袭扰。双方的战斗规模在不断升级,发展到了正月初六,大量的八旗军出现在了老虎山以西、以南的地域。到此,郑成功也看明白了清军的意图所在,却并没有收缩战线,而是调集了更多的军队参战,甚至摆出了要与清军决战的架势来。

明军没有选择继续等待援军,这确实出乎了清军的意料,但是既然郑成功如此骄横,于他们看来也是再好不过的一件事情了。因为,战场将会在对他们更为有利的地方,平添了一份胜算。

正月初七一大早,明军便倾巢而出,直扑老虎山一线。对此,清军自然是出兵迎战,并且在老虎山的西南方向展开了队列。

双方的探马、游骑在这大片区域追逐游斗,试图获取更多的情报的同时为己方更好的屏蔽军情。清军的骑兵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更为占优,但明军的骑兵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征战,也绝非是弱鸡。双方你来我往,轻骑狗斗间打得不亦乐乎,而伴随着明军的步步紧逼,他们游斗的空间也在不断地压缩,直至明军抵近清军大阵的两里外。

“国姓爷,鞑子看样子已经准备好了。”

“不急,他们想要以逸待劳,在等着我军发起进攻。”

虽然早已被册封为亲王,但郑成功仍旧喜欢部下称其为国姓爷。这个称呼对他而言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不仅仅是因为曾经的那位隆武皇帝的深恩厚义,更在于他在无论何等险恶的环境下都可以坚持下来的那份负罪感。

此间,清军的主力已在眼前,他却很意外心中并没有涌起那种想要立刻将其斩尽杀绝的冲动。这份克制,是多年征战一点点养成的,更是他这些日子以来一次次的告诉他自己,他和陈凯已经筹划经年,一步步的将这支清军主力削弱到了现在的地步。剩下的,就是临门一脚了,断不可有任何闪失,否则这十年之功便会毁于一旦!

“让儿郎们积蓄一下体力,一口气打垮鞑子。我军要在江山县城里吃午饭。”

双方的探马不断地回报,明军对照着清军的阵型做出反应,将最为精锐的戎旗左镇、左先锋镇和亲丁镇摆在了大军的左翼,而是由另外两支精锐——戎旗右镇和右先锋镇占据中军,游兵镇和昨天才刚刚赶到的智武镇则并列于临近江山港西岸的右翼。

“海寇是打算把我们赶下河啊。”

一字一句的蹦出了这几个字,济度亦是怒不可遏。

其实,他并不是因为明军布阵的意图而感到愤怒,而是因为他们也抱着同样的心思,将战斗力最强的满洲八旗和部分汉军八旗摆在了对应明军左翼的右翼,中军和左翼则是由剩下的汉军八旗和绿营协守。说白了,明军就是要与满洲八旗刚正面。否则,他们完全可以摆出一个左守、右攻、中协助的布局出来。

“王爷,海寇好像比我们预计的还要少。”

“什么?”

按照清廷的情报了解,福建明军中以步兵为主、骑兵和炮兵混编的战兵镇是两协五营三千战兵,清一色骑兵的骑兵镇则是一千骑兵。照这么算的话,明军应该是两万七千战兵才对。但是就在方才,探马意外的发现明军的两个新建的镇——左虎卫镇和右虎卫镇各只有约莫千人是佩刀负盾持弩,甲胄则是一概全无。而那刀是常见的柳叶刀,盾也是明军惯用的藤牌,只是那弩依稀见得当是撅张弩,那些军士也是清一色的高壮。

这两个镇也是三千士卒的编制,但除了那些弩手以外,其余足足两倍的兵士似乎都是些辅兵而已,大抵是专司为弩手们上弦的。而现在,他们则是驭使着健牛拉着大车,大车上也只有一个似与其一体的大箱子。只是发觉奇怪的探马实在没办法再凑近了,就只能看到那么多。

“撅张弩?以弩手单独成镇?”

莫说是济度了,就算是身为固山额真的阿商格和常年统领白甲兵的觉罗雅布兰也完全看不懂郑成功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个什么药。

南明以降,明军稀奇古怪的编制从来没少过。什么西南明军的罗罗、战象,什么闽粤明军的长矛方阵、掷弹兵、铁人军、藤牌阵,只有他们想象不到的,没有明军玩不出来的。不过,当年关宁军编练的车炮营还是以火炮和火铳作为主要攻击武器的,照样还不是被八旗军打得娘都不认得了。就两千张撅张弩而已,实在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这些信息是明军行军途中探马发现的,于此时,明军已经列阵完毕,那两个重弩镇则被郑成功藏在了帅旗后,他们能依稀看到的也只有那两面镇旗——两只张着血盆大口扑向左右两个方向的猛虎。

随着明军的阵势大成,开始做最后的休整,济度的注意力也重新回到了眼前的野战上,紧张与兴奋交织,拧成了一个死结,你扯不开我,我也扯不开你,怎是一个刺激了得。

他是第一次统领大军与明军野地浪战,指挥大权已交托给了固山额真阿商格。此间,看向他麾下的首将阿商格,济度很清楚,这位固山额真并不善于运筹,但在野地浪战和冲锋陷阵上却是绝对的行家里手。

这功夫,明军似乎也已经完成了最后的休整,只见得郑成功的帅旗一动,万胜的呐喊如山呼海啸般扑面而来,将济度冲得满脸铁青。

不可否认,十二年来,在郑成功和陈凯的领导下,闽粤明军从一个小岛的弹丸之地起步,如今已经是控制近三省地盘,拥兵十数万的庞然大物,于明清战争中早已成为了绝对不能忽视的存在。但是,他背后的满清又何尝不是从小小的建州卫,凭三代人、数十年之功焉有天下,巅峰时将明军压的只限于云贵和沿海的一些岛屿而已。

此刻,济度承受着迎面而来的声浪,目视着声浪之末,明军迈着整齐的步伐列阵而行。回过头,见得老虎山上清军的瞭望哨打出了“没有任何异动”的旗语,他再回过头来,对于胜利的信心已更胜来敌。

两里间,回应着明军的的呐喊和沉重的脚步,汉军八旗操弄的红夷大炮也纷纷发出了暴怒的呼喝。红夷大炮需要较长时间进行装填,即便是陈凯的红夷炮队那样经过系统化训练的炮组也仍旧不可避免,每每炮声呼啸而过,明军的战鼓和踏步声便会重新成为战场的主旋律,周而复始。哪怕,炮弹落入明军的战阵之中,激起了朵朵血花,也仍旧不能让其有丝毫的改变。

明军大踏步的前进,让济度感到有些奇怪的是明军的红夷炮队威名赫赫,就算是没有抵达,各镇的的炮队也该还以颜色才对。然而,一眼眺望过去,明军的队列里却并没有推着火炮前进,就连步弓手和火铳手都没有上前,全然是一副要直接与清军肉搏的架势。

于战场,他更多的还是听父辈们谈起的,亲眼见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凭着现在的心境也是绝难出言问询的。只是这疑问并没有随着明军在前进中的一次次整队而消失,他们始终保持着开始前进时的阵势,没有任何改变。甚至,一直抵近到了百步之内,面对着清军漫天的箭雨也仍旧是如此。

“这时候不是应该以步弓手仰射还击的吗?”

济度听他的父亲说过,他们早年与明军交锋,正面杀伤数百,往往就足以让一支上万人的大军崩溃,而即便是强如八旗军,承受伤亡的能力也是有限度的。此间,明军本就比清军要少,而且少很多,按道理明军应该在进攻的同时尽可能的给清军造成杀伤,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是藤牌手们熟练的举起藤牌,尽可能的降低箭雨所带来的的伤亡。

这样干挨打、不还手的打法,莫说是济度闻所未闻了,就算是他麾下的那些打了几十年仗的老行伍们也是见所未见。但是,这样的一幕恰恰就发生在了他们的眼前,明军哪怕是不断有人被射中倒地,也会立刻有后面的藤牌手补位,以确保盾阵的完整。

一百步,明军稍加整队便顶着箭雨继续前进;八十步,已是鸟铳的极限射程,清军开始装填、射击,铅弹噼里啪啦的打在藤牌上,伴随着大步向前前进,每一次射击的威力都显得更强一些,天知道藤牌还能坚持多久,但明军仍旧在前进;抵近五十步,清军的虎蹲炮开始泼洒死亡,饶是明军的藤牌手利用之前鸟铳射击的间隙已经更换了一次藤牌,但在那些脱胎于火焰中的铁砂、石子面前却只在顷刻间便被打得千疮百孔……

这期间,明军始终还在承受着火炮的射击,哪怕即使是汉军八旗的炮手其瞄准技术也都是与孔有德、耿仲明那帮二把刀学来的,精准度远无法与闽粤明军经过系统化训练的炮手相比,但仍旧会有一些炮弹命中明军的战阵。而每一次的命中,都将造成数个或是十数个明军的伤亡。,可是即便如此,明军却仍旧在前进!

福建明军的坚韧让济度感到了不安。也许,这支军队经过了十余年已然是百炼成钢,对于满清的威胁可能远比他们之前所想象中的还要大。

这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所幸,目不转睛的观察着,他很快就发现了一些异样。明军的左翼、中军和右翼似乎随着伤亡的不断发生,开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确切的说,明军的左翼仍旧保持着大致的速度前进,而中军则已经慢上了一些,至于右翼则要更慢一些。

如此一来,当双方进入肉搏战阶段,最早爆发战斗的自然会是明军的左翼与清军的右翼。双方的中军则将会在战场西北端的肉搏战爆发后才开始投掷标枪、飞斧,而临近江山港的那一侧则更是要等而次之。

“还好,海寇的各镇战力参差不齐。”

五个手指还不一样齐呢,更别说是军队的战斗力了。而想到了此处,济度也更加坚定了他一开始对于郑成功要与满洲八旗刚正面的猜想。不过,对于满洲八旗的战力,也恰恰是他最为放心的地方。

明军仍旧处于匀速前进之中,战斗势必将要在西北方向率先爆发。济度拿起了一柄单筒望远镜,这是清廷发现闽粤明军的高级军官们多有使用这等利器后让工部衙门全力打造而成的第一批中最为精良的一个。此间,侧眼看去,原本如朵朵红云般的明军战阵已经能看出大致状况了。在他的视线中,明军在踏入五十步后,伤亡便急剧提升,几乎每走一步便会有或多或少的明军倒下,看上去似乎比之前那近两里地加一起还要多。

明军的伤亡在急剧增加,清军却是毫发无损,济度觉得就算是三岁的孩子也能看明白清军已然是胜券在握了。这等被动挨打的愚蠢战法,于他看来更多的还是由于郑成功实在是过于骄横了,尤其是此前连破三道防线,让明军上下普遍产生了一种“清军不过如此的”的情绪。正是因为这种情绪作祟,明军在接下来的攻击中才会显得极为主动,哪怕是兵力处于劣势也要与清军交锋,甚至是决战。而现在,恰恰是该他们付出代价的时候了。

“海寇撑不了多久了。”

明军步步向前,济度嘴角的笑意也愈加浓重起来。据他所知,当明军抵近到三十步的时候,他们的刀盾兵就会投掷标枪、飞斧,然后一鼓作气冲杀上去。想来明军忍了这么久,显然是会卯足了劲儿的,而他们越是如此,就越会在满洲八旗面前撞得头破血流。

转瞬之后,明军已经临近三十步的距离,济度透过单筒望远镜,死死地盯住明军的左翼,不肯放过任何一丝明军即将兵败如山倒的细节。

然而,就在这时,当所有人都以为明军会继续前进至三十步距离时,那三个镇的明军竟然停了下来。就在他的脑海中刚刚蹦出奇怪这个字眼儿的一瞬间,只见得右翼清军的战阵突然爆发了一连串的爆炸。

这样的异变来得实在太过突然,没等他反应过来,仅仅两三个呼吸的功夫,爆炸又是一连串响起。这其中,最为密集的刹那竟好像是无数个小的爆点一起在八旗军的战阵中引爆似的。这一瞬间,济度甚至产生了一种混合着硝烟、血腥的热浪扑面而来的错觉。

“是,是掷弹兵,是海寇的掷弹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