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帝国再起 > 第一百三十七章 逆臣(九)

帝国再起 第一百三十七章 逆臣(九)

作者:张维卿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6:17:48 来源:笔趣阁

按照陈凯和李定国商定的作战计划,明军将沿着李定国永历六年攻取桂林的路线南下,即经武冈州、新宁县直取全州,而后溯湘水、灵渠、漓江而上,直抵桂林城下。

李定国亲率大军从沅州大营南下,只留下定朔将军吴三省看守后路粮道。陈凯则只带着卫队南下与李定国汇合,督标三镇则由林德忠率领北上直取常德,控扼洞庭湖以西的区域,并向北探索,力争尽快与夔东众将取得联系。

不过饶是如此,陈凯麾下的兵力仍旧要远多于李定国——柯宸枢率领的十个镇两万八千大军加上黄山率领的八个镇两万两千大军,这两個集群抛开留守沿途各府县的兵马外,能够抵近到桂林城下的也有超过四万大军。而李定国这边,其本部兵马经过了磨盘山大捷,只剩下了一万九千余众;白文选在施甸长官司一役前只有四千骑兵,那一战后其招降了一些蒙古八旗的骑兵,外加上招募了部分士卒,凭借缴获将骑兵数量提升到了近六千之众;而贺九义则带了一万大军前来追随李定国,全部加在一起,再抛去他们留在云南、贵州两省驻守地方的部队,也只剩下了两万六七的兵马。

大军迅速南下,与此同时,陈凯的书信也在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向绍兴奔去。经过了此前持续数月的攻势,清军仍旧死守着钱塘江防线,不肯放哪怕明军一兵一卒过江。然而,郑成功的思维方式与这些辽东老林子里钻出来的野蛮人是截然不同的,当发现钱塘江一线难以突破后,他便立刻转变了打法,凭借着水师的绝对优势,从绍兴、宁波、舟山群岛出发,分遣诸将对浙江、南直隶两省的沿海府县采取各个击破式的进攻。

杭州府的海宁县,嘉兴府的海盐县、澉浦千户所、乍浦千户所,松江府的金山卫、青村中前千户所、南汇咀中后千户所、川沙堡,苏州府的宝山千户所、吴淞江千户所、刘河堡中千户所纷纷落入明军之手。更有上海县的士绅百姓伙同本地的衙役和绿营兵,在得知前台州镇总兵官、新授宣毅左镇总兵官马信统本部兵马进入吴淞江的消息后,直接杀官造反,迎明军入城。

这已经不是桑海宁第一次这么干了,当年张名振、张煌言奉郑成功之命三入长江期间,上海县衙役便干出过持刀挟持县令开城门迎明军的活计,逼得江宁巡抚周国佐不得不亲自带兵去弹压。结果,那里的胥吏竟然还大肆包庇,断不承认有衙役威逼之事,这一通骚操作下来秀得当时的上海知县阎绍庆怎是一个欲哭无泪。

此番,明军是真的来了,当马信的大军抵近城下,便见得当地的士绅、百姓、胥吏、衙役和绿营兵已然跪了一地,为首之人更是将不肯带头反正的知县的人头奉上,诉说起满清残虐以及本地士民久望王师之心,几欲泪崩。

上海如斯,本就在岛上的崇明县更是不在话下,只待明军的舰船出现于海天之际,便直接造起反来,将苏松水师总兵施福吓得连忙率军逃亡上游的镇江府,还美其名曰是把手南京门户,却将临近苏州、松江以及夹在苏州和镇江之间的常州江防一并放弃掉了。而在崇明县的带动之下,距离其不远,位于长江北岸的海门县和南通州也纷纷派人到崇明迎接明军。

短短的几个月下来,明军未曾出动过大军与清军展开大规模会战,却迅速地将嘉兴、松江、苏州沿海地区以及整个长江口纳入了掌中。

为此,郑成功决定派遣中提督甘辉和兵部左侍郎张煌言北上,增援已经进驻崇明的忠靖侯陈辉,加大对满清沿海、沿江府县的打击力度。他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常州府北部那座靖江岛上的靖江县,以及毗邻靖江县的江阴县,也就是昔年阎应元、陈明遇凭义军硬抗数万清军长达八十一天的那个江阴!

受到了此前明军与清军长期凭大军对峙于浙江的缘故,历史上在永历十二年被清军剿灭的平南将军钱应魁那支常年活动于苏州、松江两府各处湖泊、河流的抗清义军由于清军在南直隶的兵力削弱也摆脱了覆灭的命运。

此间,明军对沿海、沿江府县的攻略立刻便得到了钱应魁的积极响应,他们凭小船迅速穿梭于河流、湖泊之间,对清军的哨所、关隘、营寨不断地发动突袭,几乎是无日不战。这期间,就连平素便与钱应魁不对付的另一支抗清义军——活动于太湖的赤脚张三所部的农民起义军也忙不迭的对清军大打出手。一时间,整个环太湖地区的内陆府县亦是烽火连天,使得本就捉襟见肘的清军更是落得一个疲于奔命。

形势一片大好,而经过了几个月的轮流休整下来,此前作为江山大捷主力的那几个镇也逐步恢复了过来,已经可以寻机与清军再进行一场会战。而这一战过后,江南的战局当可尘埃落地。不过,现下的他实力之雄厚,远迈历史同期的南京之战,他自然也用不着急于求成。除非,出现巨大的变故,迫使他不得不加快脚步……

钱塘江以南的浙江上八府已然抵定,福建巡抚卢若腾带着一批对恢复民生经验丰富的下属已然赶到,正着力于浙江的经济恢复工作。军情从各地不断地送抵闽王府北征行营,其中陈凯的书信和报告自然是优先级最高的,哪怕陈凯所负责的区域距离此间十万八千里,亦是如此。

书信以着最快的速度送到了郑成功的案前,郑成功挥退幕僚,一字一句的看过陈凯的书信——先是明军在湖广南部的风卷残云,而后便是他与李定国的会面,再然后便是变相资敌和天子弃国的噩耗。

看到此处,郑成功亦是愣在了当场,他是万万没有想到在江山大捷的大背景之下竟然还闹出了这种千载难得一见的事情。但是仔细想想,这特么好像也不是第一次了,上一回孙可望的降清,不也同样是千年等一回吗。他若是此刻身在西湖之畔,单凭着这个消息,估摸着雷峰塔都镇不住白娘子了吧。

“这个昏君……”

有对比就会有伤害,陈凯在书信中回顾了一番当年的隆武皇帝,一口咬定隆武是绝对做不出这种事的。甚至,如果庄敬太子能活到了今天,也绝对不会像永历的太子朱慈煊一样跟着其父就跑去了缅甸,而是一定会留下来为大军鼓舞士气。

郑成功清楚地记得,陈凯当年就是冲着隆武皇帝才南下的,也同样是因为隆武皇帝才来投奔于他的,与长期得到隆武皇帝信任和看重的他一样,对那位唐藩天子有着深厚的滤镜。

这样的滤镜在其他人的身上却是半点儿也无,包括隆武皇帝的弟弟绍武皇帝,以及其另外的两个弟弟——现任的唐王朱聿锷和陈闵王朱聿觨。至于永历就更不用说了,陈凯曾多次在私下向他吐槽其为长腿天子,将之与赵构相提并论,鄙夷之情不加丝毫掩饰。对于那位太子爷,今番就更是指摘其毫无主见,断言其长大了也肯定和那位长腿天子一般无二。

唯一能够得到例外的就只有隆武皇帝的亲生子庄敬太子朱琳源了,可那个孩子出生两个月便夭折了,也就是说陈凯一旦把滤镜摘了,看哪个宗室都是一样的不信任,并不会厚此薄彼。

观其文字,郑成功可以肯定陈凯因此事显然已经气得不轻了,他又何尝不是如此。天子弃国必然会对西南明军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难道他麾下的东南明军就不是明军了,就不会对他麾下的将士们造成那般恶劣的影响吗?

郑成功可以肯定,一旦这事情传扬开来,军心必定大受震动,他便又要花费极大地精力和资源用来设法恢复士气,但也未必能有多大的用处——没办法,包括他在内,这支大军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单纯地冲石井郑家才来抛头颅洒热血的,而是冲着有一天能够将满清赶出中国。支撑他们的是对满清的恨,和对衣冠文明的爱,从而具象化了对永历的忠君。他们的效忠链确实是挂在了郑成功的身上,可郑成功又何尝不是挂在了永历这位大明正统皇帝的身上,哪怕只是名义上的。若是大明天子都不在了,他们向郑成功的效忠又有什么意义!

他现在唯一能够庆幸的就是好歹永历还没殉国,要是殉国了,短时间内造成的影响肯定更加恶劣。但是他又不得不去设想,如果永历殉国了,而不是弃国了的话,他倒是可以考虑重新拥立一位宗室出来。可现在还就是这种不上不下的状态,才最让人难受。

说到底,郑成功本也不似李定国那般对永历忠心耿耿,他曾发誓效忠的君主已经殉国了,现在不过是名义上罢了。只要大明的帝位传承没有断绝就好,他就能继续扛着明军的旗帜与满清战斗下去,除了鲁王以外,换谁做皇帝都没什么大不了。

“得在这个噩耗传开了之前拿下南京,否则粮草就不一定够撑到重新恢复士气了。可这破事儿是闰正月底发生的,估摸着用不了太久便会传过来,哪怕还是在封锁了消息的情况下。一旦大军即将与鞑子决战,这消息突然传扬开来,比如鞑子在那时候突然放出消息,那后果……”

缓了好一会儿,又是叹息了几番过后,郑成功才继续将书信看下去。后面的文字显然要比前者更加让人舒服了一些——李定国取得了磨盘山大捷,满清的灭国大军全军覆没,吴三桂带着藩兵远遁,以及陈凯已经与李定国商定先解除桂林定南藩余孽的威胁,再北上与夔东众将会师,收复武汉。

接下来的顺流而下,他倒不觉得时间上能赶得上他即将发动的以收复南京为最终目的的战事,最起码肯定是赶不上他收复杭州了。

直到了最后,陈凯提及了对天子弃国一事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战时内阁。起初,看到那个源于周召共和的解释后,亦是不免心绪波动了一番。可他毕竟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单纯地儒生了,透过了表象去看内里的本质,他便不由得探究起了这办法内里蕴含着的利弊,也许真的可以化不利为有利……

等等!

“天子竟然赐予了晋王以假黄钺的权力!”

不似李定国那等流寇出身,他当年可是个正儿八经的读书人,还考上过功名的,读过的书怕是比李定国吃过的肉都多。对于假黄钺这项大权,他从记忆中很快就翻出了那些史料记载和他曾经发出过的那些惊叹,以至于当他看到陈凯提及了李定国会用假黄钺为战时内阁背书一事,神色几变,竟一时难以自控。

一直以来,他始终致力于消灭满清,也不过是近期才开始取得了足够颠覆力量对比的可能,对于大明中兴之后的将来,他还远没有来得及去思考。可是这假黄钺一出,却让他不得不去思量。

东南明军现在的实力已经比其他各路明军加一起都要强大,已经具备了枪打出头鸟的资格。一旦大明中兴,凭着永历现下表现出来的对李定国的信任,很可能会利用“五杀在手”的晋藩来对付他。

这已经无关忠诚二字了,坐在权力中心的皇帝天然性的会选择削藩,自古便是如此。就算是以藩王之身造反成功的明成祖朱棣也同样要削去其他藩王的实权,这本就无可厚非。无非是朱棣远比他的侄子朱允炆的手段更加高明,也更加能征善战,仅此而已。

不出意外的话,未来的他要么自解兵权以解除皇帝的担忧,并顺势获取皇帝的信任;要么就得做好面对皇权、文官集团和其他藩镇的共同挑战的准备。这两条路无论哪一条都是险恶无比的,可又能如何,自古便是功盖天下者不赏、声震其主者身危,盖世功勋往往意味着的并不是泼天之赏,而是惊天巨祸,他在史书中看过了太多、太多。

然而,陈凯接下来的文字,却似乎是在向他指出了还有第三条道路可循……

“批红权,天呐。”

陈凯详细解释了假黄钺这项权利在大明的水土不服,即所谓监国也必须得到内阁副署、必须得到给事中的认可,否则其下达的圣旨就是一纸空文罢了。可一旦批红权由内阁长期把持的话,岂不是就等于天子不再拥有这项权利。不像秉承着皇帝意志的司礼监,文官集团控制的内阁却是可以掺沙子的,那么皇帝再想通过罗织大案来对他们这些立下盖世奇功的功臣们下手,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竟成真是好手段啊,这样的绝境都能让他找出一条更好的出路来。我果真没有看错,真乃是天纵之才啊!”

想到此处,郑成功已是兴奋得不能自已。不仅仅在于此举是大有机会为他解除掉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灾厄,更重要的是,陈凯发现了一条历朝历代的盖世功臣们所始终未曾了解过的两全之路,他将会是第一个受益者,不,是第一批受益者,更将会是最初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他并不那么着急去见历代先贤,他还有很多理想想要实现,比如夺取台湾、比如攻略吕宋,他要将汉家的规矩重新树立在整个中国海,打下一个大大的海洋霸权,就像是他父亲曾经为之努力过的那般,甚至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但是,这一切却必须建立在他拥有极大地权力,且不被旁人,尤其是不能被皇权掣肘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的。原本,他以为这很难做到,需要他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付出更多的代价才有可能实现。而现在,陈凯却分明告诉他,其实这一点儿也不难,简单得就像是背诵《论语》一样。

“来人。”唤来了守在门外的侍卫,郑成功自是斗志昂扬:“去将牧翁和梨洲先生请来。”说到此处,他顿了一顿,便连忙改正道:“不,本王亲自去见牧翁,尔去请梨洲先生到牧翁府上相见。另外,派人去舟山追回张侍郎,让他把兵权交给定西侯的那个部将罗子木。告诉他,天塌下来了,陈经略正在一力擎天,本王需要他立刻启程赶赴湖广去助陈经略一臂之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