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耀四方 > 第235节 北国飞雪

明耀四方 第235节 北国飞雪

作者:右边幸福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9 18:17:52 来源:笔趣阁

一千万人确实很多。

多到让张新的实力在大半年内疯涨两倍。

先说罐头供应,1620年三四月初,月产量是六千吨,到年底增加到两万吨。

被逼的,爆发式生产。

然后是粮食,农民拥有土地后,种粮极积性提高,

产量提升一倍,这间接可以多活约一千万人。

进口粮食产量增加到五万吨,这部分粮食不多,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主要是为建立稳定渠道,全部关节打通后,以后粮食会越来越多。

还有修路、修桥。

里程由最初一千公里增加到三千公里,六条大动脉一起修,十万职业劳动力,

此时,

依然还在持续修路中。

另有约五百万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免费,有地农民,自带干粮),就近参与修渠、挖河、修小型水库、修排水、开荒。

这个体量很大,两个月农闲时间,修渠、挖河上千条;水塘、微水库上百座;开荒三十多万亩。

不出意外,来年粮食产量会更高。

进步最大的是造船。

仅仅张新一家,真.盖伦帆船下水总量达到四十艘。

其它船厂制造的广船、福船、沙船,更像是下饺子,这些加起来,一年产量接近三百艘。

船多带动捕鱼业跨越式发展,比如罐头产量。

还带动海运飞越发展,以木材为例,

原先平均每月从海外运回各类木材两千颗,现在增加到七千颗。

其它还有甘蔗、果干、煤铁、橡胶、可可豆等等。

以点带面,无论是修路、捕鱼、造船、海运,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也都是上下伸展极长的产业。

间接带动商业大步发展,并提供海量工作机会。

有钱没枪,你家是粮仓。

何况,十六岁的朱由校还要讨伐自己,张新自然还进行了扩军。

不计算队员,原本养兵二十四卫,现在养兵三十卫,士兵达到16.8万人。

其中八卫,4.48万人在占婆、广南国、后黎朝、莫朝,这些国家连在一起像绳子,又细又长。

其中两卫,1.12万人在平安城。

其中两卫,1.12万人在吕宋。

余下十八卫,10万人保护老家。

根基扎实,中气足,因此,面对朱由校经过大半年时间准备的二十万讨逆大军,张新一点也不怵,甚至——期待。

这次南征,朱由校一定没有过考虑失败后果,否则不会干这种傻事。

原因不难理解,大明已经油尽灯枯,本应该休养生息,各条战线也应该以防守为主。

现在,被朱由校强行组织二十万大军南征讨伐,导致明朝气若游丝,随时会断气。

如果胜,朱由校或许可以回血续命。

如果败....

这是一次机会,是张新亲自为李聪聪报仇的机会!

经过慎重考虑,张新把内政交给陈晴儿管理,把军事交给童守义管理,他本人在1920年年底,距离过年还有半个月,乘船来到海参崴。

正常来说,张新应该坐镇广州府最稳妥,可谁还没点冒险精神?

只不过赌注有点大,一旦海上出点事,基本无生还可能,还好他顺利到达,平安登陆。

陈明遇是海参崴大营主官。

很难想象,这还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孩’。

好在陈明遇父亲是秀才,因此开智早,幼儿时期开始识字,又是张新重点培养的弟子。

跟二丫两次出海,见过大风和大浪,加上众多队员协助,管理一个营地还算得心应手。

“师父好。”

“总督大人好。”

陈明遇、张友谅(火鸦秀才海盗)、五百多名队员、两千多学徒、三千多野人女真新兵,在码头校场上齐齐跪地,行叩首大礼。

张新侧身看向朱采篱介绍,“这是你们师娘。”

“师娘好。”

“贵夫人好。”

朱采篱下船前特意打扮过,高盘发,金头钗,略施粉黛,大红色丝绸拖地长袍,看上去高贵无比。

伸手虚扶,“都起来吧,这次我和你们师傅带来一些甜食、酒、肉,人人都有。”

众人再次表达感谢。

礼毕,陈明遇站起来,近到跟前,再次朝张新抱抱拳。

“师兄好久不见。”

落后张新两个身位的尚可喜朝陈明遇行九十度躬身大礼。

尚可喜十八岁,陈明遇十二岁,辈份按拜师时间排序,所以唤师兄。

陈明遇还礼,“师弟好久不见。”

“我这次带来五千名奴隶,”张新对陈明遇叮嘱,“你把他们安排好,交给张友谅强化训练三个月,后面有用。”

“是。”

陈明遇再次躬身应是。

朱采篱从头上拔下一根金钗递到陈明遇面前,“第一次见面,这是师娘送你的见面礼,将来转交给你媳妇。”

陈明遇性格是死忠,撞破南墙也不回头那种,闻言瞬间感动,双腿跪下,双手高举过头接下礼物。

“长者赐,不敢辞,多谢师娘赏!”

“起来吧。”

陈明遇应声从地上站起来。

没其它事情,陈明遇先是安排人将五千奴隶带去训练营地,然后安排人卸下船上货物。

这次船队由二十艘大型船只组成,其中包括五艘真.盖伦帆船,运载量颇大,除生铁、麻绳等原材料,还有鱼肉罐头、大米、红糖,以及可可豆制成的甜食和五千桶船长酒。

码头上一片忙碌,张新带朱采篱走到张友谅跟前。

这是一个和宁采臣八分像的书生,原本是秀才,长相颇为俊美,因为一些悲剧,落海为寇。

悲惨人生让他性格扭曲,发明一套变态练兵办法,成为祸害一方的海盗团。

张新之所以能够收服张友谅,是因为他头上那根木簪,一头刻有一只涂成红色的飞鸟。

那是朱采辛送他的定情信物。

再后来,出于同情心,爱才之心,张新让他们成双成对,远走海参崴,过上二人世界生活,同时在海参崴帮助张某人练兵。

“大人好,贵夫人好。”张友谅行九十度大礼。

“给你介绍一下,”张新笑笑,“朱采篱,朱采辛同父异母的姐姐。”

说是姐姐,其实朱采篱就大一个月。

两人同在王府长大,加上年龄相差无几,从小感情甚好,朱采篱这次漂洋过海,看望妹妹也是原因之一。

张友谅微愣,旋即再次躬身抱拳,“姐夫好,姐姐好,采辛现在身怀六甲,正在家中休养。”

海参崴地位有点特殊,以码头为中心,整就是一座大型军镇。

军镇占地约三平方公里,外围设有两米高拒马、五米高木制围墙,每隔三十米还有一座十米高哨塔。

类似古代简版城池。

在军镇内部,一栋干燥温暖的木制小屋里,张新和朱采篱见到朱采辛。

尴尬事情发生,只见朱采辛怀里抱着一个,肚子里还有一个。

没有对比没有伤害,张友谅娶一个女人,即将是两个孩子爹,张某人妻妾四个,通房五个,居然一个娃没有。

突然见到张新和朱采篱,朱采辛激动兴奋尖叫一声,然后....临盆了。

张新懵,自己好像抢了观音娘娘工作,送子?

半个时辰后。

一名仅仅只有十几岁的第二队队员产婆,兴奋地把一个婴儿抱出来,脸上笑开花,“恭喜张教官,是公子。”

张友谅很开心,一双粗糙大手在身上擦了又擦,然后小心翼翼接过刚刚出生,还在嗷嗷大哭的婴儿。

观赏片刻,张友谅把婴儿送到张新面前,真诚恳请道,“请大人赐名。”

“这是父亲的权利,何况你还是秀才,”张新摇头,“我就不抢了。”

张友谅没有强求,思考三四秒道,“就叫他张开泰吧,希望他长大后,能够协助大人开拓太平盛世。”

张新笑笑,“太平盛世可能不用等到你儿子长大,三个月内帮我训练五千奴隶强兵,有用。”

张友谅把婴儿还给医生女队员,镇重双手抱拳,“遵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