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庶民帝国 > 第123章 活字印刷

庶民帝国 第123章 活字印刷

作者:贫民帅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9 20:49:16 来源:笔趣阁

当然了,如果他的学生们未来适应了万山笔,而不愿意使用其他的笔,自然也是可以的。

有了文房四宝之后,王烨自然而然的就想起了,我国四大发明之中的另一种——活字印刷术。

现代人普遍对活字印刷术缺乏了解,虽然它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也依然如此。

很多人都以为,如果一个现代人将活字印刷带回古代,那就一定会在古代引起多么多么巨大的反响,能够震惊多少多少人。

这绝对是错误的,因为用活字印刷这种想法,在我国古代很早以前就有了。

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诏书,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中国活字排印的开始,不过他虽已发明,未能广泛应用。”古代的印章对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启示作用。

所以说,在我国古代,活字印刷确实是了不起的发明,但是却未必能在当时引起多大的轰动。

别人不说,光说毕昇先贤,他的事迹就只被沈括记载在了《梦溪笔谈》之中。沈括重点记载的还是毕昇的发明,至于毕昇本人,沈括只用了四个字——“布衣毕昇”来概括。以致于,千百年来,毕昇的身份一直是个迷。

如果沈括没有将毕昇的发明记录下来,我们今人甚至未必能知道毕昇先贤和他的创举。这也就说明,他的发明并没有在官方那里掀起任何一点波澜。

有关活字印刷,今人一般不理解的另一个点就在于,毕昇的发明,在他死后的几百年之中产生了技术迭代。

元代之时,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并且还发明了转轮排字,这让工匠在排字的时候更加的省时省力。

可是,无论是毕昇的泥活字还是王祯的木活字,实际上都有不小的缺憾。别人不说,单说毕昇自己,据说他就曾经验证过木活字的技术,最终他认为木活字比不上泥活字,所以他最终版本的发明就是泥活字。

到了明朝中期的时候,活字印刷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尤其是铜活字的出现,它完美的解决了木活字和泥活字的所有缺憾。到了那个时候,活字印刷的技术迭代已经几乎要完成了。

但是可惜的是,有很多人认为,我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并没有完成技术迭代,而是发展到了铜活字之后就戛然而止了。

而在世界的另一边,有一个叫约翰内斯·古腾堡的德国人,他发明了铅活字,并将这种技术彻底的推广开来。

有关古腾堡的发明,是不是来自于中国的活字印刷术,这一点一直都很有争议,至少西方学者是死不承认的。

但是,近代的印刷术更多的受到了古腾堡印刷术的启发,这倒确实是没错。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活字印刷术实际上并没有普及开来。

据现代学者的统计,我国流传下来的古籍之中,有大约51%是手抄本,而用活字印刷的古籍,在所有古籍之中却只占2%。

换句话说,在我国古代,雕版印刷要远比活字印刷更加的流行,而即便是雕版印刷也比不上手抄本。

最典型的例子,《四库全书》和《永乐大典》这种最应该被印刷的巨著,居然都是手抄本。

活字印刷这种技术,究竟为什么没有被普及起来?有很多人都讨论过。

王烨就听到过两种说法,其一,就是需求不够。古腾堡的印刷术之所以会普及开来,主要就是因为他的印刷术催生了一个产业链。

他的印刷术不仅造就了一大批印刷工厂,而且还让大批的书商赚得盆满钵满。

而那些书商为了维持自己的利润,就要让读者不停的买书。所以,他们就去投资了一些有潜力的作家,让他们写书以供自己出版。

这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就形成了,正是因为这条产业链,才让他的印刷术得以不停的发展下去。

可是这样的产业链,在我国古时候自然是没有的。所以,有人得出了结论,因为我国古代对书籍的需求量不够大,所以才导致我国的活字印刷术发展没有继续下去。

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在我国的古籍之中,手抄本占大多数?但是却不能解释,为什么在印刷制品之中,绝大多数都是雕版印刷书?

有人给出的解释是成本问题,王烨实际上并不是很信服这种说法。

首先,这种观点认为,活字印刷术的成本实际上要远大于雕版印刷术。

因为活字印刷术在排版的时候,至少需要两名读书识字的人,一名负责排版一名负责校对。而王烨则认为,一个人自己排版自己校对应该也行吧?

暂且不管王烨怎么想,那种说法还说,在我国古代的南方,有一大批文盲雕版匠,他们可能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却能雕出完整的“四书五经”。

因为他们的人工成本要远低于两个读书人,所以活字印刷才没有普及开来。

王烨认为这就有些想当然了,雕版和排版的工作量能一样吗?一个文盲雕出整本《论语》的人工成本,或许会低于一名读书人排出整本的《论语》。

但是,这其中的时间成本和原料成本能一样吗?时间成本还好说,因为如果真的像之前说的,我国古代对书籍的需求量不大,这个时间成本或许不是很重要。

但是,原料成本呢?如果是雕版印刷,一个作坊的老板,每次想印一本新书可能都要请一大批的工匠,先砍伐一片树林再请一大批师傅雕版。

可是,如果是活字印刷,他可能只需要一整套铜活字,再把常用字多备上一些,然后这些东西就可以传家好几代。

至于读书人,老板自己有钱了之后,即便他不识字他的孩子应该也识字,如果他的后人足够勤快完全可以自己排版。

如果他的后代懒,那请两名或者一名读书人,未必就比请一整个“工程队”贵吧?

不过从以上的观点之中,王烨倒是提炼出一个想法,就是在我国古代的南方有一大批以印刷为生的人。

他们的背后或许就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利益团体,或许就是他们阻碍了活字印刷的进一步普及。

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在后装线膛枪和马克沁重机枪刚刚出现的时候,它们也曾严重的不被看好,以致于被旧势力阻挡了前进的步伐。

就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某位中堂大人,他在见识到了马克沁之后,虽然毫不犹豫的就山寨了马克沁,但是却依然固执的选用了加特林,这就算是个例子了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