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五代第一太祖爷 > 第一百六十九章 御前部署

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一百六十九章 御前部署

作者:贼秃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6:26:13 来源:笔趣阁

“臣朱秀叩见陛下!”

“平身!你匆忙赶回,想必是知道潞州爆发战事了?”

朱秀脸色平静,拱手道:“臣在洛阳时已经接到潞州急报,武德司的鸽信也是同日送到!”

柴荣苦笑道:“刘崇趁我朝国丧期间兴兵南下,绝不只是打秋风这么简单,朕料定他想一鼓作气打到开封,彻底搅乱中原局势,好让他浑水摸鱼。

更重要的是,一旦中原生乱,让契丹人看到机会,难保不会举大兵来攻,重演天福十二年祸事!

故而,朕想亲征河东,以最快速度平息兵祸!”

柴荣看了眼冯道和王溥,无奈道:“两位相公各执一词,百官里也是反对者众多,朱秀,你说说自己的看法。”

众人目光都投向朱秀,这个年轻人和新君有无比密切的关系,将来一定是这朝堂之上最显赫耀眼的人物之一。

他的意见,甚至能够左右皇帝意志。

冯道赶紧递眼色,暗示朱秀和自己保持同一立场。

王溥则微笑不改,似乎已经料定朱秀会怎么说。

范质还在思索战与不战的利弊得失,他更多从钱粮军备等后勤方向考虑。

郑仁诲则目光平和,很是低调地一言不发。

之前受王殷叛乱牵连,他被先帝贬黜澶州,虽说后来查明他和王殷并无关联,但也着实受到惊吓,生了一场大病。

此前郑仁诲担任三司使,号称计相,掌管天下钱粮税赋,地位尊崇无比。

一朝被贬黜澶州,让整个家族都跟着担心受怕。

万幸的是先帝和新君明察秋毫,也并非过河拆桥之人,查明他和王殷并无密谋,就赦免了一切罪状。

新君即位,第一时间就把他召回来,出任枢密使,加同平章事,进入宰相班列。

人处于高位,顺风顺水的时候,往往看不清面临的凶险,等跌落谷底,生死关口走一遭,许多事反而能看清楚想明白。

郑仁诲知道自己已经老了,新君即位,锐意进取,志在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有虎虎生气的年轻人,冲锋在前披荆斩棘。

属于他们这一代前朝老臣的时代,终究过去了。

所以郑仁诲处处谨小慎微,就算进入宰相班列,也甘愿把位置排在范质、王溥之下。

新君需要他这样的老臣稳定朝局,他就肝脑涂地以尽忠心。

有朝一日新君不需要他了,也能洒脱放弃权位,致仕养老。

想通了这些,郑仁诲反而是朝堂之上最轻松的一个。

朝廷里能人辈出,新天子英姿勃发,他坚定不移地相信,大周的未来是光明的。

柴荣看看范质和郑仁诲,又看看魏仁浦,见他们都不说话,有些失望,一指朱秀:“无需理会旁人意思,说你自己的想法!”

朱秀揖礼,朗声道:“臣赞同陛下亲征!而且兵贵神速,越快越好,决不能给刘崇反应时间!”

冯道睁大眼,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感觉自己受到孙女婿的背叛。

朱秀歉然地朝他拱手笑了笑。

柴荣心里松口气,不动声色地道:“说说理由。”

朱秀笑道:“臣赞同陛下推断,刘崇此战突袭潞州只是开始,一旦让敌军推进过于顺利,北汉兵说不定会倾巢而动,隔岸观火的契丹人也不会放过南下的大好良机!”

柴荣深以为然地点点头,面上终于露出些许笑容。

范质站出来道:“先不说战事如何打,就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北汉和契丹联军究竟有多少兵马?契丹大将杨衮又是何人?这些关键信息我们不得而知,也就无法做出针对性部署。”

朱秀笑道:“范相公的问题在下可以回答。急报里说,敌方联军恐怕不下十万之众,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多,根据武德司密报,敌方兵马可战之兵不会超过五万!

至于契丹大将杨衮,此人原名耶律敌禄,乃是辽帝耶律璟亲自任命的政事令,属于南面官序列,也是南院大王耶律挞烈的心腹爱将。

此人年纪四十岁上下,性格沉稳,膂力过人,乃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悍将,不可小觑!”

殿中响起一阵窃窃私语声,听了朱秀介绍,百官们对进犯潞州的敌军才有了大致了解,心也安定不少。

五六万兵马不算少,但也在可以考虑速战解决的范畴。

至于契丹大将倒是没有引起百官重视,大周别的不多,能征惯战的将才倒有不少,不怕他一个耶律敌禄。

柴荣大受振奋,听朱秀这么一说,他越发觉得有把握能战胜刘崇。

柴荣望向朱秀的目光里充满欣赏和感激,遇事不决问朱秀果然是不错的。

他倒也没多问这些消息朱秀从何处得知,只以为是武德司的情报功劳。

范质估算了会,拱手道:“启奏陛下,若是按照我大周同样出兵五万计算,不用过多征调河南府库屯粮,单就开封和国帑里的积蓄就完全足够。”

柴荣信心十足地道:“朕就提五万兵马,去会会他刘崇!”

冯道又站出来泼冷水:“陛下可曾想过,一旦战事不顺甚至战败,北汉和契丹大举来犯,天下将有分崩离析之祸!”

柴荣气得直咬牙,这可恶的冯老头,还没出兵就尽说晦气话。

这一次柴荣没有再跟他客气,冷冷地道:“朕意已决,冯老相公切莫多言!朕命你为山陵使,即刻前往嵩陵为先帝修建陵寝,主持祭礼!”

冯道愣了愣,似乎没想到自己会被皇帝赶到嵩陵去修陵,赌气似的道:“老臣遵旨!老臣在嵩陵静候陛下凯旋!”

君臣二人一个高坐御位,一个站在陛阶之下,隔空相互瞪了眼。

柴荣站起身,环视众臣,沉声道:“命郑仁诲为开封留守,主持日常政务。

传旨,诏卫王符彦卿率天雄军进驻磁州,进逼敌军后路,以镇宁军节度使郭崇为副;

诏河中节度使王彦超引兵出晋州,向北汉兵邀战,牵制敌军,以保义军节度使韩通为副;

命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义成节度使白重赞、郑州防御使史彦超、前耀州团练使符彦能领兵火速赶赴泽州,宣微使向训为监军。

朕车驾随后便至,李重进、张永德各自率领一千兵马随驾护卫!

其余官员各司其职,不得懈怠!”

百官肃然而拜:“臣等领旨!”

朱秀有些懵,没想到自己快马加鞭一路赶回开封,到了点将出征的时候,竟然没有他的份。

朱秀急了,赶忙道:“陛下,臣也愿领一军随行出征!”

柴荣见朱秀神情委屈,笑道:“你刚从蒲州赶回,还是好好留在京中歇息吧!免得你母亲又时常抱怨朕,给你安排太多差事,害得你都没时间在家中操持生育大事。”

殿中响起轻笑声,百官都用一种戏谑眼神打量朱秀。

朱秀老脸一红,吭哧道:“如陛下所言,此乃国战,臣无论如何也要追随陛下出征!”

“你当真想去?”柴荣笑道。

朱秀赶紧拜倒:“臣愿追随陛下扫平敌寇!”

柴荣收敛笑容,沉吟了片刻,道:“虎翼军乃侍卫司所辖步军,此次出征要抽调部分兵马归属何徽统率,你想去的话,朕就从中拨给你五千步卒。

朕命邢州安**节度使刘词督押粮草为后军,你为副手,在朕之后十日内抵达泽州!”

朱秀想了想,后军就后军,总比不能上前线强。

“臣领旨!”

柴荣嘴角含笑,稍稍扭头朝后宫方向示意了下,朱秀会心一笑,微微点头。

又商讨了一阵子,朝会直到正午时分才散。

退朝离殿,朱秀和范质王溥说了几句闲话,准备转道去后宫见柴荣。

“朱小子,你给老夫站住!”

冯道突然从宫苑拐角处冒出来,拽住他的胳膊不松手。

“老相公这是作何?”朱秀哭笑不得。

冯道恼火道:“老夫问你,为何要撺掇陛下亲征?你可知此一战,凶险有多大?陛下刚刚即位,根基不稳,天下藩镇还在观望之中,一旦战事不顺,内忧外患一并爆发,大周可就完了!”

朱秀道:“老相公先别心急,听我把话说完。”

冯道松开手,气呼呼地瞪着他。

“诚如老相公所言,此战不确定性极大,但同样的,如果战胜刘崇,扫退敌军,收获也相当可观!

一来陛下可以借机竖立威信,整合禁军,二来可以震慑宵小,使之不敢轻视新君,窥伺大周!”朱秀道。

冯道拐杖冬冬敲地:“这些老夫当然知道!可相较于获利,首先要考虑的是战败后果!

一旦战败甚至陛下有失,天下危亡矣!”

朱秀摊摊手:“的确如此!但如今已是骑虎难下之势,唯有陛下亲征,一战退敌,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陛下想借此机会整合军权,您老不论怎么劝,陛下都不会听。

所以还是想想如何取胜,扩大战果才是正途!”

冯道怒道:“你当刘崇是纸湖的,一吹就破?周军在兵力上并无绝对优势,你凭什么说一定能战胜敌人?”

“这个嘛....”朱秀仰头望望天,很认真地道:“天意!我认为天意会让大周取胜!”

“你!~”冯道哑口无言,抡起拐杖要打,“浑小子啊!火烧眉毛了还敢戏耍老夫?”

朱秀嬉笑着抓住拐杖,忙道:“老相公莫急,陛下乃是知兵之人,刚才一番部署可谓相当稳妥,绝对出不了大事!

就算擒不住刘崇,退敌不在话下!我敢保证!”

冯道夺过拐杖,叱骂道:“保个屁!若是战败,你小子掉了脑袋,还要连累婵儿当寡妇!

罢了,老夫不管啦!

你们年轻人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老夫管不了!

这就去嵩陵陪先帝,反正我老头子也没几年好活!~”

冯道骂骂咧咧,气呼呼地拄着拐杖走远。

朱秀大声道:“您老保重身子,明年等着抱重外孙!”

冯道没有理会,拄着拐杖句偻腰身,小老头生气时腿脚相当利索。

朱秀轻叹口气,朝着他的背影躬身揖礼。

冯道的想法的确是老成持重,可惜他不知道,柴荣之所以能成为令后世扼腕的世宗皇帝,就是因为他身上具有一股雄视天下的霸气,和一往无前的强悍勇气!

在这个时代,这样的人往往最为惹人瞩目,因为苍生离乱太久,亟需这样一位铁血强悍之人站出来,带领汉家军民扫平乱世,再造一个汉唐盛世!

史家总说冯道此人为苟且活命不知廉耻,毫无忠贞观念,乃是奸臣之尤。

可朱秀却觉得,不管冯道身处任何一个王朝,侍奉任何一位君主,他都尽心竭力以尽人臣本分。

他心里有黎民苍生,也有一个大一统的愿景。

只可惜历经五代乱世,竟然没有一个皇帝和王朝享国长久。

冯道看到的是兴衰败亡,是在希望和失望之间徘回。

直到等到大周崛起,郭氏天子显露人主气象,冯道才重新燃起希望。

他极力反对柴荣亲征,就是怕锐意进取的新天子在即位之初惨遭败亡,大周二世而亡。

冯道对大周的情感,深沉且笃定。

如果他真是奸臣,大可以在当初耶律德光南下时,就跟随契丹人回北方。

当年石敬瑭当政时,冯道出使契丹,耶律德光对他可是相当欣赏,他在契丹贵族里备受推崇,如果投靠契丹人,他的日子一定比在中原好过。

至于改朝换代之际,为了活命偶有卑躬屈膝的举动,朱秀认为根本算不上污点。

生不在乱世,就无法体会乱世人不如畜的滋味,一切都是为了活命,而求生存本就是人最原始的**。

把欧阳修和司马光扔到五代,未必做的比冯道好。

拿太平盛世里士大夫忠孝节义那一套理念,来要求乱世里求活之人,根本就是瞎扯澹,那玩意儿在这年头压根不存在。

讲究这些的人早死八百回了。

朱秀往地上吐了口唾沫,忍不住为冯道的历史评价叫屈。

不过转念想想,如今自己是冯老头的孙女婿,算是一家人,难免带上些私人情感,有失公允。

朱秀摇摇头自嘲一笑,转身往后宫赶去。

历史总由胜利者书写,与其担心史书评价,还不如想想怎么当一个胜利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