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五代第一太祖爷 > 第二百二十七章 托孤

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二百二十七章 托孤

作者:贼秃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6:26:13 来源:笔趣阁

柴荣原定三月同诸路兵马一起出发前往沧州,没想到三月中,宰相王朴病故。

王朴和柴荣在澶州共事多年,早已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的死令柴荣备受打击。

柴荣病情原本趋于稳定,受噩耗影响,又有旧疾复发的征兆。

无奈,柴荣只能令朱秀和赵匡胤先行率领兵马启程。

到了四月初,柴荣感到自身病情有所好转,不顾众臣阻拦,和张永德率领一支内殿禁军乘船走永济渠前往沧州,与大军汇合。

临行前,柴荣下了一道旨意,加三司使、东京留守张美为同平章事,进入宰相班列。

四月中,柴荣在沧州正式誓师北伐,水路大军齐头并进。

水路都部署赵匡胤率领两万水军乘船沿永济渠直抵宁州(河北青县),宁州刺史王洪开城投降。

陆路都部署朱秀率军直扑瀛洲,赵匡胤则继续率军往益津关(河北霸州)进发。

五月初,周军围瀛洲城,三日后,刺史高彦晖开城投降。

益津关守将终延晖献关投降。

柴荣亲自领军攻打瓦桥关(河北雄县西南),张永德随驾护卫。

五月底,瓦桥关守将姚内斌开关投降。

周军占领瓦桥关时,在瓦桥关以北发现一支千余人的契丹骑兵。

柴荣命殿前副都指挥使、先锋都指挥使韩令坤,先锋副都指挥使张藏英出击,将其击溃,斩杀数百契丹兵。

韩令坤率军一路追击,跨过拒马河杀入涿州地界,一鼓作气攻下守备空虚的固安县。

周军拿下瓦桥关后,莫州刺史刘楚信、易州刺史李在钦相继来降。

柴荣恼怒于李在钦望风驶舵,等到契丹残余兵马仓惶撤回涿州,迫于无奈才投降,将其斩首示众。

至此,北伐战事初告大捷,收复宁州、瀛洲、莫州、易州、瓦桥关、益津关,共计十七座县城,一万八千三百六十户人口。

柴荣下旨,以瓦桥关为雄州,以益津关为霸州,又在霸州东边筑于口关,与雄州、霸州互为犄角,合称关南之地。

升宁州为节镇,置乾宁军,治所青县,辖制瀛洲、莫州、易州、霸州、雄州军政防务。

柴荣一边征调各州民夫修缮霸州、雄州,于口关,一边收拢兵马,准备继续向北进兵。

雄县城北,一支骑军出城后一路向北疾驰。

身披轻甲的柴荣一马当先,冲上一处绿草如茵的高岗,人马驻足,直跃长嘶。

朱秀、赵匡胤紧随其后。

石守信率亲骑驻守坡下。

柴荣马鞭遥指北方,远眺望去,拒马河波光粼粼的河面倒映出幽燕风光。

“此地距离燕山北口还有近千里,如此广袤山河,自古以来便是我汉家疆土。

而今,却落入契丹人之手,一转眼,已有近三十年了。

你们说,不把契丹人逐出此地,我汉人江山如何得保太平?”柴荣迎着山风呼啸大喝,声音里充满不甘。

继续向北进军的计划,受到了几乎所有将领的反对。

连续两日的御前军事会议,柴荣和诸多将领僵持不下。

烦闷之下,他才骑马奔出雄县,一路往北纵马奔驰,随行只有石守信带领一队亲骑护佑。

石守信哪敢放任陛下单独出城,赶紧派人通知朱秀,朱秀这才和赵匡胤追来。

“陛下,北伐战事进行到此,顺利夺下关南故地,将河北防线推进至拒马河沿岸,与涿州隔河相望,已是不世功勋。不如见好就收,先以巩固关南防务为主。

臣收到消息,大辽幽州节度使萧思温,已在幽州集结重兵,一旦我大军跨过拒马河,必定与辽军主力迎头相撞。

涿州无险可守,辽军背倚幽州,必定拼死一战,胜负难料。

一旦战事失利,我军损兵折将不说,连刚刚收复的关南之地,也会再度落入契丹人之手。”

赵匡胤苦口婆心地劝谏着。

柴荣愤怒道:“难不成要把幽燕之地永久送给契丹人?”

赵匡胤硬着头皮道:“来日方长,等关南防线构筑完备,我军兵马粮草准备充分,再找机会北伐不迟!”

柴荣瘦削面颊呈现病态殷红:“契丹人能等,可朕还有几年可等?朕登基六年,大小战事无往不利,可在朕眼里,都比不过堂堂正正战胜一次契丹人!咳咳咳~~~”

山风吹拂,柴荣一顿剧烈咳嗽,微白的鬓发和髯须随风轻扬。

那枯瘦的身子半趴在马背上,神情十分痛苦。

赵匡胤仰头无声叹口气,扭过头瞪着朱秀,低喝道:“赵国公还不赶快劝劝陛下?”

朱秀瞥他一眼,没有吭声。

柴荣抹抹嘴角,平息燥热阵痛的胸腔,马鞭一指朱秀:“你说,朕该不该继续向幽州进军?”

朱秀默然片刻,摇摇头道:“陛下,退兵吧,众将士担心的不是打不过契丹人,而是陛下龙体实在难以支持继续北伐。”

赵匡胤苦笑了下,朱秀把话说的倒是直白。

柴荣满脸不甘地道:“可你们知不知道,朕一旦退兵,恐怕这辈子都没有机会再踏足此地?不能亲手收复幽燕,朕....死不瞑目啊!~”

赵匡胤吓得滚落下马,单膝跪地抱拳道:“陛下千秋无期,待日后养好身子,再亲征不迟!”

朱秀神情平静,坐在马背上,轻声道:“人生在世,本就有许多未竟之功,陛下又何必执着于此,不妨看开些,与自己和解,有些事,不妨留待后人做。”

赵匡胤苦笑连连,朱秀还真是敢说。

“与自己和解......”柴荣喃喃念叨着,沉默了好一会,仰天长叹一声。

“苍天....何薄于我啊~~”

柴荣闭了闭眼,朱秀清楚看到,他的眼角滑落浊泪。

一抹夕阳余晖落在柴荣身上,他回头凝目远望拒马河以北,似乎看见了巍峨的燕山轮廓。

他的脸上,露出如释重负般的微笑,缓缓阖眼,身子朝一侧倾倒。

“陛下!”赵匡胤和朱秀齐声惊呼,赵匡胤更是一个箭步冲上前,把柴荣搀扶下马。

二人唤来石守信,护送柴荣返回雄县。

当夜,柴荣醒转后第一件事,在病榻前召集众将,下令撤军回京。

历时两个多月,北伐大军在取得关南故地后,奉驾返回开封。

天子病重的消息,还是无可避免地流传开。

大周军队,上至将领,下至兵士,一时间人心惶惶。

开封朝廷每日都会派快马往返大军行营和京城,北伐大军走到哪,朝廷快马就跟到哪,确保第一时间获悉天子境况。

走到魏州时,天雄军节度使、卫王符彦卿,永清军兼静安军节度使史彦超赶来觐见。

当时柴荣陷入昏迷,每日只有两三个时辰清醒,朱秀、张永德、赵匡胤商量后,决定以陛下身子不适为由,拒绝外镇节帅朝见,一边传话安抚,一边传令全军,火速赶回开封。

可如此一来,有关天子病情的流言蜚语更是传得满天飞。

走到濮州时,淮南李重进、亳州向训、河阳王彦超、潞州李筠这些藩镇节帅,纷纷遣人赶来问询,人马一拨接一拨,却始终无法见到柴荣。

六月初,圣驾抵达澶州。

自打进入澶州城,柴荣的病情竟然奇迹般有所好转,整个人的精神劲头有明显恢复。

柴荣设澶州节度府为行营,升堂召集众将官员,下令北伐大军就地解散,由韩令坤、王审琦、高怀德等将领先行带回开封。

柴荣却以养病为由,下旨暂时留驻澶州,朱秀、张永德、赵匡胤三人随驾。

一场简单的朝会散去,天子病情有所康复的消息也随之扩散开,一时间使得人心大定。

节度府后衙,内殿直都虞候石守信率领亲军日夜守卫。

朱秀、赵匡胤、张永德三人奉命前来拜见。

“陛下请赵国公先行入内,宋国公和驸马到隔壁偏厅稍候。”石守信拱手沉声道,抬头瞬间,不经意地和朱秀交换眼神。

朱秀微一颔首:“有劳。”

赵匡胤和张永德相视一眼,在内殿军士的带领下到隔壁偏厅等候。

朱秀推门跨入后衙堂屋,光线有些昏暗,一张宽大桌桉后,柴荣的身影有些模湖。

“臣朱秀,拜见陛下。”朱秀躬身揖礼。

抬头瞟了眼,柴荣神情平静得吓人,脸色依然病恹,一双眼睛却流露出摄人心魄的精芒。

“这段时日,似乎有不少人关心朕病情如何,打着递送军报的幌子,一波一波派人来询问,好不热闹。”

柴荣说话声平澹,朱秀却听出一丝丝震怒和杀气。

朱秀沉声道:“确实如此,东京留守吴延祚、宰相张美前后派出二十七拨快马,基本上每日一问,理由是奉贵妃懿旨代表朝廷问询陛下近况。

其他的,淮南、亳州、河阳、西京各有快马前来打探。”

柴荣难掩怒色:“吴延祚、张美等人倒是跑得勤快,还有底下这些藩镇节帅,消息倒也灵通,只怕早就使人安插在朝廷,随时刺探朕的病情。

难道他们忘了,朕有不止一个儿子,即便朕驾崩,还有皇长子可以即位,朕日后自会留下遗诏,天下君臣奉新君即位便可,为何还要处心积虑来打探朕的病情?

朕的死活,他们就真的如此关心?”

屋中沉默了好一会,朱秀才道:“陛下可想听真话?”

柴荣锐利的目光紧盯他:“说!”

朱秀面色不改,拱拱手道:“只因天下未定,朝廷根基空虚,不论京城还是藩镇,都担心一旦陛下有失,在皇长子年幼的情形下,无法维持国家一统,天下会再度陷入分崩离析之境。

倒不是说四方节镇有不臣之心,他们关心陛下安危自然是出自真心,因为陛下安危关系朝廷安稳,朝廷是否安稳,则关系到他们各自的身家富贵。

若是中央朝廷崩塌,这些藩镇诸侯自然也要另寻出路。

同理,开封朝廷之上,诸多朝臣也是同样的心思。”

柴荣沉默良久,叹口气:“没想到,我大周的根基竟然如此脆弱。”

朱秀诚恳道:“天下乱世太久,臣民们都对江山更替、政权交接习以为常,或许没有人会相信,他们会处于一个长治久安的王朝。

这意味着,皇统按照宗法礼制传承的制度尚未形成,中央朝廷的集权还有待完善。”

柴荣古怪地盯着朱秀,好半晌才道:“没想到你会当着朕的面,把话说得如此直白!

朕知道你的意思,安重荣当年那句‘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豪言壮语影响深远,成了不少人暗中信奉的箴言。

或许在天下臣民看来,我大周也终将如乱世以来的历代王朝一样,短暂如流星。

朕现在想知道的是,你对此是何看法?将来,又会怎么做?”

朱秀默然片刻,目光平和地看着柴荣:

“臣会竭尽所能,维护国家一统!乱世太久,是时候该结束了!”

柴荣没有说话,眼睛不眨地看着他,目光里渐渐涌出些复杂神色,甚至隐隐夹杂些许狠厉。

朱秀镇定自若,在这一刻,他的腰板挺得无比硬直。

柴荣忽地澹笑道:“其实,朕还有一个方法,可以维护国家安稳。”

朱秀咧嘴露出满口白牙:“臣也知道,那个法子陛下绝不会用!”

“为何?”柴荣笑了。

朱秀理所应当地道:“因为陛下乃千古圣君,胸怀黎民苍生,绝不会为一己私欲弃天下于不顾!”

柴荣哈哈大笑,又捂着胸口一顿剧烈咳嗽,面色有些不正常的殷红。

朱秀担忧地望着他。

“你小子表面上奉承朕,实际上则是在鼓吹自己。

照你的意思,没有你,这黎民苍生就会陷入水火之中不成?”柴荣笑道。

朱秀坦然点头:“倒也不至于重回乱世,但总归过的不算太好。”

“咳咳~大言不惭!”柴荣摇摇头,笑骂一声。

屋中安静了片刻,柴荣气息有些浓重,低低地道:“朕会传位给皇长子宗训,以你为顾命大臣。朕别无所求,只希望将来你能保全我柴氏一门。”

朱秀下拜,叩首:“臣领旨!臣与陛下乃永世的君臣,若有来生,臣还愿意追随陛下左右,鞍前马后,尽忠效死!”

朱秀重重磕头,说话声有些发颤,豆大的泪珠止不住地滴落。

柴荣望着他,幽幽道:“赵匡胤素有野心,朕能降服他,你恐怕不行。朕会让他离京,留任郓州。

驸马是厚道人,不要让他夹在你二人中间,朕会免去他殿前司职务,留任澶州。”

朱秀郑重道:“驸马乃国家柱石,天下想要太平,离不了他。”

“至于重进,朕会留书一封,由你亲手交给他。”柴荣咳嗽了一阵,喘着粗气。

朱秀忙道:“陛下还请早些歇息,等回开封再慢慢嘱托不迟。”

柴荣苦笑了下,他知道自己或许撑不到回开封了。

“退下吧,请驸马进来。”柴荣虚弱地摆摆手。

“臣告退!”朱秀再度拜首,深深看了眼倚靠在宽大椅子上的柴荣。

看得出,他极力保持着一个帝王的仪态和威严,但疾病的痛楚让他忍耐得相当痛苦。

朱秀叹息一声,刚要打开屋门离去,身后传来一声低呼:“朱秀!”

“陛下?”朱秀回身揖礼。

柴荣枯藁的面容充满落寞、不甘、遗憾,又夹杂深深期许,轻声道:“善待百姓。”

朱秀深深吸口气,躬身揖礼:“臣当不负陛下,不负百姓!”

柴荣如释重负般露出一丝笑意。

屋门轻轻合拢,朱秀立于檐下,仰面叹息一声。

丝丝雨线落至面庞,一阵清清凉凉的感觉袭遍全身。

朱秀浑身一哆嗦,这才勐然惊觉,自己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

朱秀自问是聪明人,但同时,他也知道世上不只他一个聪明人。

以柴荣的精明,就算这一年多来身体病重,他也能觉察到朝局变化。

宰相班列里,范质、王溥与朱秀交好,陶谷更不用说,能当上宰相全凭朱秀抬举。

枢密使魏仁浦是朱秀故交,吏部尚书薛居正为人正直,连皇帝都极少奉承,但每每谈及朱秀,却总是交口称赞。

石守信、安审琦、高怀德、安守忠这些主要禁军将领,跟朱秀交情匪浅。

朱秀自己提拔的心腹就占据了殿前司一大半重要职位,另一半则归属赵匡胤集团。

藩镇势力里,李重进和朱秀情义深厚,向训、王彦超、史彦超这些人和朱秀关系也不错。

就连王着、曹翰这些早早打上皇帝亲信标签的宠臣,也和朱秀称兄道弟。

另一边,则是以三司使张美,宣徽南院使吴延祚、宣徽北院使昝居润为代表的另一大朝廷势力,和赵匡胤为首的一部分殿前司集团交好。

近一年多来,开封朝廷迅速划分出两大阵营。

柴荣对此不可能一无所知。

在今日踏入屋门前,朱秀就决定向柴荣袒露心迹,唯有如此,或许才能避免一场提前上演的军事政变,保全君臣情义。

他相信柴荣明白,大周江山全靠柴荣这位年长君王自身威望维系,一旦面临皇权交接的局面,年仅六岁的柴宗训不可能撑起这份重担。

若是一厢情愿,天下终将陷入动荡,而柴氏子孙的下场可想而知。

所以不管为了子孙后代,还是为了天下百姓,他都不会为了皇位传承而大开杀戒。

而朱秀也有把握,在这种最不愿面对的情况下保全自身。

所以他决定赌一把,表露心声,用最坦然的态度面对这位生命走到末尾的君王,亦是朋友。

结果证明他赌对了,柴荣最终选择信任他。

也或许是,柴荣明白自己别无选择。

朱秀仰面闭眼,任由雨丝滴落面庞。

身后传来轻微脚步声,朱秀头也不回,澹澹道:“请驸马入室面见陛下。”

石守信躬身抱拳,深深看了眼朱秀背影,恭敬退下。

他明白,从朱秀安稳走出那间屋子起,这大周的江山,或许很快就要变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