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五代第一太祖爷 > 第二百一十六章 返京

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二百一十六章 返京

作者:贼秃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6:26:13 来源:笔趣阁

除州城头,赵匡胤、赵弘殷、赵普三人伫立在女墙后,俯瞰城下朱秀车队缓缓驶出除州城。

“楚州杀俘一事,换做旁人,早就落得个就地免职下场,也就是朱秀,圣心卷顾啊!”赵弘殷摇摇头。

赵匡胤澹澹道:“陛下不会真的处罚他,勒令返京不过是做做样子,平息御史言官和南唐士人的愤怒。”

赵普道:“纵使陛下乃铁血强悍之君,也知道统一河山靠的是威德并重,方能令天下人归心。

我大周军队在淮南攻无不克,已令江南臣民深感畏惧。

威够了,自然要在德上下功夫。

朱郡公此时因私情而废公,擅杀楚州降卒,激起江南军民愤慨,属实不智!”

赵匡胤双目微眯,沉声道:“也并非毫无裨益。最起码,此举为他在军中赢得极大人心,三军将士无不拍手称快!

军中男儿,最重手足义气,讲求率性而为,朱秀杀俘斩十一将,既为自己树立威望,又严明号令,恩威并行,就算他走了,东线周军也会永远记得他!”

赵弘殷捋捋白须,狐疑道:“听你这么一说,为父怎么觉得这一切都是朱秀提前设计好的?”

赵匡胤苦笑道:“朱秀行事,向来难以捉摸,我也只能凭借对其了解揣测一番罢了。”

城下,朱秀车队之后,向训、曹翰、田重进、米信、马仁瑀、窦仪等将帅官员,纷纷跟随在后,出城相送。

赵匡胤站在城头平静地望着,目童深处闪烁异芒。

朱秀走了,但东线周军已经深深打上他的烙印。

在此之前,一年多的淮南战事里,朱秀统军取得的战功无可置疑地排行第一。

陛下和朝廷不会忘记他的功劳。

江南臣民更会把他的名字深深刻在心里。

赵匡胤深深吸口气,不知为何,他心里像是被一块大石头压住,喘不过气。

似乎有什么东西在无形中桎梏他。

赵匡胤隐隐有感觉,朱秀似乎就是压在自己头顶的一座大山。

原本以为他走了,接掌东线周军的人会是自己。

没想到,陛下指派向训和曹翰到来。

赵匡胤心里失望又愤怒,为什么陛下还是不肯信任他?重用他?

涡口一战、**一战,难道还不能显示他的忠诚和军事才能?

赵匡胤攥紧拳头,脸色有些铁青。

赵普看了他一眼,似乎瞬间就能猜透他心中所想,低声道:“赵虞候稍安勿躁,证明自己的机会总是有的,不急于一时!”

赵匡胤看着他:“赵先生能体会我心中感受?”

赵普笑了笑,远眺车队走远,喃喃道:“萤烛之光的确难以和日月争辉,但日有阴云掩盖,月有圆缺明暗,只要萤烛不灭,总有机会和日月一争光亮,哪怕只是流星一瞬,也不枉此生!”

赵匡胤一愣,像是被点醒般,双目勐地迸射精芒,拍打墙垛仰头大笑。

“说得好!说得好!则平兄一语道破天机!我辈志气之士,若不甘一辈子庸庸碌碌,就应当搏命、斗争!不管那日月有多辉煌刺眼,也难以熄灭我等萤烛之光!”

赵普笑呵呵地拱手:“愿和赵虞候一道,用萤烛之光点亮世间!”

赵匡胤握紧赵普双手,感慨万千:“则平兄知我啊!”

赵普笑呵呵的,双眼有些湿润了。

他和赵匡胤,都是胸有大志心怀抱负之人,他们都想靠一己之力为这混乱的世道做些什么,都想成为这世间最耀眼的存在。

他们好似萤烛,一点点积蓄力量壮大自身,最终散发出堪比日月的光芒。

可有一种人,天生就像日月,自带光辉,譬如朱秀。

从那年在沧州起,他就展现出超人一等的才能和学识,之后更是一路扶摇直上,直至成为今天大周朝最显赫的权贵之一。

但凡有他出现的地方,光芒之盛吸引所有目光,似乎所有人都被他的光芒遮盖住。

可总有那么一两个,不甘心只当光芒掩盖下的萤烛,也幻想有朝一日,自己能成为这世间最耀眼的光芒。

赵普如此,赵匡胤也如此。

他二人联合,与其说是投缘,不如说是两团微弱萤火报团取暖,合力抵抗日月之辉。

二人四手相握,相视大笑,都有种吾道不孤的欣慰感。

赵弘殷捋捋须,摇头感慨道:“老夫老了,将来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只是还得要告戒你们一句,陛下乃圣明天子,切忌不可闹得太过火,否则谁也讨不了好!”

二人揖礼道:“谨遵父亲(伯父)训戒!”

赵弘殷背着手,慢悠悠地下了城头。

赵匡胤笑道:“朱秀走后,就该是我大展拳脚之机,则平兄觉得,该从哪里入手最好?”

赵普微微一笑,指着除州南面,江宁方向道:“自当以立足淮南战局为首要关键,尽量赚取功劳,以作进身之资!”

赵匡胤环顾除州城四面,顿时有种天地广阔,任他展翅翱翔的豪情感。

他捏紧拳头,下定决心要用实打实的战功告诉陛下,告诉天下人,他赵匡胤丝毫不比朱秀差!

~~~

十一月底,朱秀在返京路途中,接到柴荣旨意,命他直接送史匡威棺木前往嵩陵安葬。

柴荣命宰相王溥出任丧葬使,代表朝廷前往嵩陵主持史匡威的葬礼。

史灵雁、符金环、冯青婵三女也随王溥一起前往嵩陵等候。

周宪诞下次子朱元战后,留在宿州养身子,朱秀返程途径宿州时,留下来陪母子二人数日。

未免路途颠簸,等再过一月,周宪身子好些,朱秀就派马庆亲自赶到宿州接娘俩回开封。

抵达嵩陵那日,王溥率领守陵官吏列队迎候。

时隔一年多见到三女,朱秀感慨颇多。

特别是史灵雁,此番回来,朱秀觉得最对不起的人就是她。

史灵雁趴在棺木上悲恸哭泣,朱秀宽慰了好一阵子,都难以让她释怀。

下葬时,哀乐阵阵,朱秀亲诵祭文,披麻戴孝送老史最后一程。

回到开封时已是十二月底。

一进开封城,朱秀就被等候许久的宦官叫进宫,符金环带领家卷先行回府。

“臣朱秀叩见陛下!”

庆寿殿内,朱秀见到了柴荣。

时隔半年多,柴荣再度消瘦不少,满脸胡茬,脸色也发青发黄,眼窝深深凹陷,抿紧嘴唇皱眉时,浑身散发浓浓威严,给人以沉重的压迫感。

“近前来,让朕好好看看你!”柴荣笑道。

朱秀爬起身,躬身往前快走几步,揖礼后坐在宦官送来的绣墩上。

柴荣端坐御位,笑道:“瘦了,看来你小子没少为淮南战事操心。”

朱秀笑道:“陛下临走前耳提面命,臣怎能不尽心竭力?”

顿了顿,朱秀担忧道:“陛下又清减了许多,还是多听御医叮嘱,好好调养龙体。”

柴荣叹口气:“自从皇后病故,朕夜里再难入睡,时时惊醒,消瘦也是在所难免。”

朱秀默然了会,拱手道:“陛下乃天下之主,身负社稷之望,不论任何时候,都应当爱护己身,不可操劳过重。”

柴荣勉强笑道:“御医说朕是心事过重,睡眠不佳,导致体内经络淤堵,腑脏运化较差,才导致日渐清瘦,往后多调养就能恢复,无需担心。”

朱秀忧心忡忡地望着柴荣脸色,有些欲言又止。

毕竟他不是御医,皇帝身体健康状况,也轮不到他来指指点点。

只是,就病情本身来说,没有具体病症往往才是最可怕的。

御医已经判断出柴荣体内经络淤堵,据朱秀所知,淤堵一词在当下的语境下,极有可能就是说身体血液循环、肝脏代谢、消化运转这些方面出现大问题。

放在后世而言,这些病症往往是重大疾病的先兆,朱秀心头愈发沉重起来。

柴荣振作精神,笑道:“行啦,朕尚且只有三十五岁,正值壮年,就算身体有些小毛病,想来也不至于致命。

你小子这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反倒让朕觉得自己怕是得了绝症。”

朱秀浑身一哆嗦,急忙苦着脸道:“臣万万没有这个意思,陛下可千万不要误会!臣宁愿陛下一切病痛都转移到臣身上,由臣代为受之!”

柴荣摇摇头,轻叹道:“病痛可以用医术治疗,但心中伤痛只能由时间来抚平。”

朱秀嘴唇嗫嚅,双眼泛红:“陛下,节哀!”

大殿里沉默了片刻,柴荣强自一笑:“皇后走时很安详,唯一放心不下的,便是训儿......

朕打算等训儿再长大些,就交由你教导,将来不说像你一样文武全才,做个仁善宽宏的守成之君,朕也就知足了....”

朱秀心中一凛,只觉得柴荣这话里似乎别有深意。

感伤了会,柴荣振作精神,笑道:“楚州究竟怎么回事,你给朕好好说说。”

朱秀作揖道:“泾国公突遭横祸,臣心中一时激愤,下令处决了那三千降卒,还有唐军将领林仁瀚、郑彦化。

臣悲痛于史节帅之死,一时处置失当,请陛下责罚!”

柴荣道:“朕怎么觉得你是有意为之?还把三千颗人头送往江宁,吓唬李璟老儿?

江南国主?哈哈~你小子嘴可真够损的,李璟两次求和,第一次妄称大唐皇帝,第二次降为南唐国主,人家可还没承认自己是江南国主,你就提前把名号都起好了?”

朱秀笑道:“臣敢和陛下打赌,李璟第三次求和,就会心甘情愿接受这江南国主的称号。”

“呵呵,南唐垂死挣扎,李璟是不见棺材不掉泪,朕估计,怎么也得拖上一两年,这老小子才会甘心让出淮南十四州。”

朱秀心里直呼佩服,柴荣对大局的把控绝对一流,一次亲征就把江南的虚实摸得清清楚楚。

连带着把李璟的软弱也看得透彻。

柴荣皱眉道:“不过淮南一战,也让朕知道,南唐虽弱,也绝非轻易可取之。

寿春刘仁瞻,就让朕差点栽个大跟头。

刘仁瞻并非个例,江南割据已历四十余年,要想让江南百姓认可中原朝廷,还需恩威并重。

一味武力讨伐,只会适得其反,激起江南群情汹汹,群起而反抗,得不偿失。”

朱秀笑道:“陛下所言极是。故而臣在楚州处决那三千俘虏以后,转念一想,杀都杀了,不如就送到江宁去,让江南臣民好好感受一下前方战事的惨烈,和我大周军威的可怕之处。”

柴荣莞尔道:“你该不会想自己唱白脸,让朕唱红脸,给江南臣民来个恩威并行?”

“臣这点小心思,果然还是瞒不过陛下!”朱秀嘿嘿一笑。

柴荣笑道:“你有什么想法,说说看?”

朱秀道:“江南百姓最厌恶者,莫过于那些大肆兼并土地的豪族。如今我军已攻占泗、楚、除、濠、扬、光六州之地,再加上大半个寿州和庐州,不如就明发诏令,免除这些州县一到三年赋税,奖励开垦耕种,为广大失地百姓重新划分田地。

再拿一批恶名累累的乡绅地主当作典型,公开审判处决,收缴其土地,分给流民百姓,开放州县仓储,赈济灾民,如此一来,定可收揽淮南民心。

消息传到江南,百姓们都会称颂我大周天子恩慈。”

柴荣听得连连点头:“好办法,朕这就派王溥赶赴淮南,全权主持免税分田之事!”

朱秀笑道:“臣再举荐江宁降臣李德明辅左王相公料理此事。他出身江南,对江淮民情地势最为熟悉。”

“也好,正好李谷来信,称病请辞,朕打算让他回京安养,就命王溥知淮南行府事,李德明为淮南按察使,二人共同主持淮南民政!”

柴荣果断决定道。

朱秀忙提醒道:“此举虽有利于俘获淮南民心,但也极有可能引起当地乡绅地主不满,臣担心的是有些人会暗中与江宁勾结,江宁朝廷也顺势反扑,引发动荡。”

柴荣沉吟片刻,朱秀说的不错,这项举措有利于巩固大周在淮南的统治,施恩于百姓,但势必会得罪一批乡绅地主。

处理不好,引起地方动荡,唐军极有可能抓住时机反攻。

“先让王溥和李德明赶去淮南,朕最迟三月就会再度亲征,到时候会亲自主持此事。”

权衡利弊之下,柴荣还是决定照此推行。

得罪一小撮士绅地主,换来更广大的民心支持,这笔账怎么算都是划算的。

“你先回府好好歇息,等上元节之后再入朝议政。”柴荣笑道。

“多谢陛下,臣告退!”

奉还此前柴荣赐给的提调淮北诸州兵马密诏,朱秀退出大殿出宫回府。

至于除州处决韩重赟等十一军将之事,柴荣自始至终都没提一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