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五代第一太祖爷 > 第一百一十一章 江宁风流

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一百一十一章 江宁风流

作者:贼秃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9 23:31:21 来源:笔趣阁

转眼已到乾祐二年,正月末。

半年来,关中的平叛战事并不顺畅,李守贞据潼关、蒲津关之险要,将朝廷大军挡在门户之外。

刘承祐亲自任命的大军统帅,河中行营都部署白文珂,副都部署常思,折戟在关城险固的潼关之下。

数次强攻徒劳无反后,平叛大军出现严重内部分歧。

老将白文珂资历虽高却无人望,即便他是官家和朝廷钦点统帅,在潼关久攻不下的现实困局面前,麾下诸多大将对他越来越不满。

平叛大军由河东、河南府一带的藩镇兵马加上五万禁军组成,本就是些骄兵悍将,难以统属号令。

若是战事顺利还好说,一旦进攻受阻,长时间打不开局面,各镇节帅难免对主帅产生意见。

以白文珂的威望和人脉,还不足以让麾下的桀骜将领无条件服从军令。

昭义军节度使、副都部署常思也是个老油条,尽干些和稀泥的事,不愿得罪其他藩镇兵将。

各军组织散乱,号令不严,越来越难以指挥调遣。

白文珂没有办法,只能将大军分作两部,在潼关城以东三十里,沿着黄河两岸扎下大营,将实情奏报开封,等候朝廷处置。

接到军报后,刘承祐急忙召开紧急御前军事会议,商讨平叛战事。

宫城紫宸殿内,刘承祐高坐御位,望着玉阶下乱哄哄吵作一团的场面,头痛似的扶额摇头。

李守贞远比他想象的还难以对付,关中的战事也出乎意料地艰难。

时间拖久,让李守贞打出威风气势,让关中军民看到所谓秦王有足够的本事与开封朝廷对抗,到时候人心相继归附,叛军士气大涨,局面更加难以收拾。

等李守贞彻底站稳脚跟,关中脱离朝廷掌控,大汉江山瞬间就会被撕裂大半。

文武朝臣吵来吵去,也吵不出个具体办法。

有人主张暂时罢兵,以怀柔之策行分化拉拢之计,小火慢炖让叛军从内部瓦解。

有人主张换帅,请洛阳留守高行周老将军,前往潼关接替白文珂主持大局。

各种提议观点都有人支持,各执一词争吵不休。

朝堂的压舱石、活宝、历史见证者、吉祥物、幸运儿冯道冯公,称病在家没能出席会议。

刘承祐一下子就慌了,派太医和心腹内侍赶到冯道府上,一方面为他诊治,一方面也是为监视他的举动。

倒不是说担心他作乱,而是怕他趁人不备举家出逃。

冯道可是历史风向标,他的去留直接关乎当今官家和朝廷的存亡。

若是冯道还留在开封,说明他老人家看好朝廷,这大汉江山就不会亡。

若是冯道溜了,突然间消失,说明他超人一等的嗅觉,已经闻到了一丝不妙的气息。

大概率又是到了改朝换代,另立天子的时候。

刘承祐还真怕冯道溜走,提心吊胆地派人守候,有动静随时禀报。

这开封城里,不知道多少豪门显贵盯着冯道的一举一动,万一他真要溜了,只怕一众官员勋贵就要慌了,开封城顷刻间就会陷入大乱。

连冯公都溜了,岂不是说明朝廷要完?

还不赶紧溜?留下来等死?

谁的命能硬得过八朝元老冯公?

好在守候冯道府上的内侍每日回禀说一切如常,冯公只是痔瘘犯了,不得不趴床休养。

冯公还在,刘承祐长舒一口气,朝堂众臣也把心放回肚子里。

否则鬼才有兴致跑来这大殿里吵闹,早想办法各显神通溜走了。

毕竟这年头换东家如换衣服,忠字不值钱,傻子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

冯道没来,**也被刘承祐派到前线当监军,国舅李业也缩头缩脑的站在朝臣里,不敢再吭声。

当初白文珂和常思可是他和**举荐的,结果几个月下来,战事推进困难,白文珂已经没辙了,请求朝廷做主。

李业可不敢再当出头鸟,万一官家让他去领兵,那可不就闹笑话了。

带兵打仗可是技术活加体力活,李业吃不了这份苦,更没有这份本事。

刘承祐在朝臣里扫了扫,找到垂头丧气眼神闪烁的李业,失望地摇摇头。

指望他的好舅舅出谋划策是不可能了,让他去挂帅统兵对付李守贞更是天方夜谭。

刘承祐再年轻识浅,冲动任性,也不敢拿国家存亡危机开玩笑。

万一真玩完了,坟头还没干的刘知远只怕要从陵寝里爬出来抽他。

万般无奈下,刘承祐只得将求助的目光投向四大顾命重臣。

老狐狸苏逢吉突然间眉头一皱,手捂心口,满面痛楚。

刘承祐忙道:"苏相公怎么了?"

苏逢吉痛苦地道:"官家恕罪,臣心疾犯了,痛疼难耐。"

"快搬个绣墩来,请苏相公坐下。"

侍立在玉阶旁的小太监急忙照办,搀扶苏逢吉坐下。

"多谢官家。"苏逢吉感激地揖礼,坐在绣墩上,轻轻捶打胸口,脸上痛苦神情有所缓和。

杨邠面无表情,史弘肇鼻孔里重重哼了声,以示不屑。

郭威低垂眼皮,好像快要睡着。

刘承祐看向杨邠,殷切道:"杨相公有何主意?"

杨邠拱手,淡淡道:"臣不擅军务,不敢妄言,以免耽误平叛要事。"

刘承祐满眼失望,有些恼火似的攥紧拳头。

杨邠又道:"郭枢密主掌军事,如此军国大事,官家可以咨询他的意见。"

四大顾命大臣里,刘承祐最忌惮的便是郭威,只因郭威威望高,职权重,战功赫赫,多年征战又培养出一批谋臣战将,如今大多分布各藩镇州县,担任要务。

郭威既是刘汉王朝遮风挡雨的参天巨木,又是刘承祐实现皇帝威权道路上的绊脚巨石。

只要有郭威在,刘承祐便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为了摆脱郭威对自己的影响,刘承祐刻意弱化郭威在朝堂上的存在感,除了军务,其他政事基本不会主动过问郭威的意见。

现在,就连郭威的枢密使职衔,都成了刘承祐的眼中钉,做梦都在想着,如何才能将其罢免。

若非不得已,刘承祐当真不愿开口征询郭威的意见。

可惜现在满朝文武里,除了郭威,刘承祐也不知道该问谁了。

"不知郭枢密有何建议?"刘承祐勉强挤出一丝笑。

郭威睁开眼眸,沉默片刻,苦笑道:"半年前朝廷发兵时,臣曾建议让洛阳留守高行周老将军出任统帅。如今高行周老将军在与李守贞的交手中受了伤,只怕也是有心无力。臣赞同换帅之意,但一时间也没有好的人选...."

郭威话说时有些犹豫,毕竟有些话不能从他嘴里说出来,否则定会惹人非议。

史弘肇冷嘲热讽地道:"官家,国舅李业能文能武,从一开始就对朝廷平叛有诸多见解,臣建议请**舅挂帅,统兵平叛!**已经出任监军,让**舅挂帅,二人配合,珠联璧合,一定能令叛军闻风丧胆,以最快速度扫平关中!"

朝臣里发出阵阵轻笑声,刘承祐面皮颤了颤,眼眸骤然阴沉。

"史弘肇!你言语轻浮放肆,拿军国大事开玩笑,简直就是目无君上!"

李业气急败坏地跳出来,指着他怒骂,气得脸红脖子粗。

史弘肇笑道:"**舅误会了,某可是诚心实意举荐你为国效力!**舅向来能言善辩,若是出任统帅,到了潼关城下,只怕用不着交战,手指城头将李守贞痛骂一番,就能骂得李逆幡然醒悟,心生悔恨,开城投降也说不定!"

大殿内响起一片笑声,李业面红耳赤羞愤不已,恨不得冲上前与其撕打。

苏逢吉手捂心口,嘴角抽搐,想笑又憋住,很难受,只得努力保持痛苦神情,看上去十分别扭。

郭威笑着摇摇头,李业是市井流氓出身,史弘肇是乡农出身,年轻时也是村里出了名的流氓混混,打架骂街一样不差,真要耍起嘴皮子,彼此半斤八两。

刘承祐冷冷地道:"朝堂大殿,还请诸位卿家以国事为重。"

史弘肇笑着揖礼,适时收声,适可而止。

李业大声道:"臣举荐洛阳留守高行周出任大军统帅!"

当即就有朝臣反对:"高行周老将军有伤在身,只怕力不从心,勉强的话,一旦在前线有失,只怕军心震动,反而给了叛军可趁之机!"

李业恼火道:"臣再举荐归德军节度使慕容彦超!"

史弘肇讥诮道:"慕容彦超的战功资历还不如白文珂,如何能压得住诸镇兵将?"

杨邠也出声道:"李守贞叛乱,还遣使联络唐主李璟。如今李璟在淮水一带调兵遣将,慕容彦超坐镇亳州防备唐军,实在不可轻动!"

刘承祐脸色难看,也知道杨邠说的是实情。

慕容彦超是刘知远同母异父的弟弟,算得上他的叔叔,一直忠心耿耿。

如果让慕容彦超领军,他是放心的。

可却不能不考虑南边唐军的动静。

如果唐军渡淮水来犯,朝廷两线作战只怕要吃不消。

李业气急败坏地道:"那就调河东节度使折从阮南下!"

史弘肇冷笑道:"河东重镇,岂能轻移?倘若契丹来犯,谁能担责?**舅莫要再拍脑袋信口雌黄!"

李业死死咬牙,满眼怨毒地怒视他。

史弘肇不做理会,拱手朗声道:"官家,有郭枢密在此,何须舍近求远?论战功人望,我朝有几位将军及得上郭枢密?若是郭枢密出任统帅,各路兵马必定心悦诚服,甘听调遣!"

刘承祐面无表情,不作表态。

李业马上大声反对道:"历朝历代都没有枢密使领兵的先例,郭枢密坐镇中枢,岂能为相又为将?"

史弘肇冷哼道:"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策!郭枢密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杨邠淡淡地附和一句:"臣也是此意。"

郭威意外地看他一眼,感激地低声道谢,杨邠微微一笑,没有说话。

刘承祐沉声道:"苏相公是何意?"

苏逢吉捂住心口,咳嗽两声,有气无力地道:"以郭枢密的能力威望,出任统帅自然不是问题,但正如**舅所说,枢密使领兵,从无先例,有逾制之嫌!"

史弘肇恼火道:"李守贞的秦王大旗已经挂满关中,叛军气焰嚣张,平叛战事迫在眉睫,如果朝廷再不还以颜色,李守贞尽收关中人心,只怕下一步就是称帝,与我朝分庭抗礼,上演一出秦汉之争的大戏!"

"咳咳咳~~~"苏逢吉脸皮挤在一块十分痛苦的样子,剧烈咳嗽起来,病恹恹的默不吭声。

朝臣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大殿之上再度陷入争论。

刘承祐脸色变化莫测,犹疑不定。

"太后驾到!"一声高亢尖利的唱喏声在紫宸殿外响起。

太后李三娘步入大殿。

"参见太后!"

朝臣们惊讶不已,急忙朝殿中鞠身行礼。

李三娘年过四十,相貌上并不是标准的美人类型,而是方额广颐,长眉入鬓,显得端庄大气。

她出身农家,自小在田地里操劳,身形骨架略显粗壮,手脚颇大。

近年来地位尊崇,却也不会养尊处优,后宫寝殿旁,还有她亲自耕种的几亩田地。

李三娘生性简朴,如今贵为太后,金凤花钗团服下,依然穿着缀满补丁的布衣。

太后驾到,苏逢吉也坐不住了,忙起身和郭威等人见礼。

李三娘温声示意四位顾命大臣无需多礼,特地朝郭威颔首致意。

"母后如何来了?"刘承祐有些不悦,还是起身迎接。

李业屁颠颠凑上前,谄笑着伸手搀扶,李三娘摆摆手拒绝了,走上玉阶在御位上坐下。

刘承祐侍立一旁。

"予今日前来,只为关中平叛一事。朝廷究竟如何决意,可有定论?"李三娘环视殿中,最后以询问的目光看向刘承祐。

刘承祐道:"基本议定更换主帅,负责统兵平叛。"

李三娘又道:"可有人选?"

刘承祐嗫嚅着不说话。

史弘肇踏前一步道:"启禀太后,为今之计,只有让郭枢密挂帅出征,最为稳妥,大多数朝臣们也是同样的看法。"

李三娘点点头,看了眼郭威,道:"若由郭公挂帅,予和皇帝自然是放心的。既有人选,方才为何还争执不休?"

史弘肇道:"是国舅等人觉得枢密使统兵有逾制嫌疑,没有先例可循,故而还在讨论之中。"

李三娘皱起眉头,看向自家兄弟,李业脖子一缩,讪讪笑着低下头。

稍作考虑,李三娘沉声道:"枢密使领兵确实有诸多违制之处,但事急从权,一切以平叛为重!此事予做主了,即刻下懿旨,授郭威为关内道行营都部署,持节总督诸州军事,朝廷各部,诸府州县,务必配合行事!"

"太后圣明!臣等遵旨!"史弘肇大声鞠礼。

殿中众臣也齐声应和。

刘承祐面带不甘,可惜除了郭威,眼下还真找不到第二个适合领兵的重臣,只得拱手道:"儿臣谨遵母后谕旨。"

郭威满面动容,下拜叩首:"臣必定不负太后、官家所托!"

李三娘快步走下玉阶,亲自俯身将郭威搀扶下,轻声道:"难为兄长劳师远征,为这大汉江山受尽辛苦,我母子感激不尽。兄长安心去,家中自有妹妹照看。"

"三妹...."郭威心中感动,低声叹息。

李三娘莞尔一笑,微微颔首。

郭威与刘知远夫妇相识于微末,一见如故,称刘知远为兄,又与李三娘以结义兄妹相称。

多年来相互扶持,感情笃厚。

只是刘知远称帝后有了君臣名分,往来便少了许多。

李三娘倒是时常将郭威的妻子张氏和儿女们接进宫,以示恩荣不减。

郭威心里感激,所以即便不受刘承祐待见,他也不多做计较。

李三娘以太后身份作出决断,朝廷上下无人再敢非议。

郭威又调柴荣统领天雄军到麾下听用,一同前往关中平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