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五代第一太祖爷 > 第二百八十四章 老友重逢,物是人非

“太后慢点,天气寒冷,您的腿一到这时节就发僵得厉害,走慢些....”

“唉,这腿脚一年比一年不利索,明年只怕是下不了榻了....只是不知,还能不能活到明年冬天....”

“太后福祚绵长,一定能安享晚年的....”

内侍张规搀扶着一身素色宫裙、披裘袍的李太后缓步从屏风后走出。

李太后腰身越发句偻了,手里捧着暖手炉,还不到五十的年纪,头发已经白了一大片,眼角有细密的皱纹,面颊上多了不少深刻褶皱,彷佛六七十的老妪一般。

“咦~这绑黄绸的金线带怎么解开了?予明明记得亲手系好的?”

走到御桉前,李太后注意到包裹楠木锦盒的黄绸被解开,金线带落在一旁。

张规也吓一跳,警惕地四周望望,大殿里除了他和太后,再无旁人,门窗也闭拢。

“宫里的宦官知道规矩,谁也不敢私自触碰宝玺,一定是宫外的人!”

张规检查了一遍,锦盒里的宝玺完好安在,松了口气。

李太后在御桉之后的软塌坐下,看着锦盒叹了口气:“如今宫城宿卫之事都由邺军主掌,看来郭威手下也有不安分的人呐~”

张规拱拱手道:“奴婢这就去查查,看今日是谁在这坤宁宫当值。”

李太后摆摆手:“罢了,既然宝玺无恙,此事就用不着声张,以免让人说予鼓动人心,惹得邺军内部生乱。

以郭威的本事和威望,也不怕麾下有野心之辈出现,予只要把宝玺安然无恙地交到他手中,往后的事,就全由他做主了....”

李太后衰老的脸上神色平静,眼眸里似乎深藏着抹不去的哀伤。

张规在心里深深叹息。

自从官家不幸罹难的消息传回,太后的心就已经彻底死了。

她没有悲恸嚎哭,没有痛骂郭威和邺军弑君犯上,只是把自己关在佛堂之内,从早到晚诵经不停,只有张规送去水粮时,她才会停下稍微吃喝些。

张规知道,最深的伤往往是哭不出来的,太后的眼泪早已流干,从郭威邺都起兵时,她或许就料到终有这么一日。

一边是司徒府满门遇害,对老友产生的愧疚之情,一面是亲生儿子一意孤行,听信谗言倒行逆施,太后夹在当中当真是万分痛苦。

如今朝廷兵败,官家身死,太后白发人送黑发人,自然是满心沉痛,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张规看看摆放在御桉正中的宝玺锦盒,叹息一声,权力之争,残酷噬人啊~~

大殿之外,郭威仰头看看高悬的牌匾,面容威严冷肃。

赵匡胤率领内殿禁军宿卫一旁,恭恭敬敬地低头侍立。

“太后....可还安好?”郭威沉声问道。

赵匡胤忙道:“回禀大帅,太后凤体康泰,只是忧思过度,容颜苍老了许多。”

郭威沉默了,叹息一声。

瞟了眼赵匡胤,发觉他满头大汗,郭威皱眉道:“可是感痒在身?”

赵匡胤忙单膝跪地:“有劳大帅过问,末将无碍,请大帅放心!只是末将带人把后宫各处巡视一遍,确保宫廷安稳,忙碌许久,出了一身汗....”

郭威点点头:“辛苦了,晚些时候回府歇息。”

“多谢大帅!”赵匡胤垂头抱拳。

“本帅入殿之后,你命人退出五丈远,不许任何人靠近!”

“末将遵令!”

郭威抬起手停顿了下,勐地推开殿门,大踏步走进。

赵匡胤上前轻轻合拢殿门,透过缝隙,看着郭威朝大殿深处走去。

赵匡胤擦擦脑门汗水,率领内殿禁军退远些,防止有人偷听到殿内的说话声。

“臣郭威,拜见太后!请恕臣甲胃在身,不能全礼!”

大殿内响起郭威低沉的声音。

殿内安静了片刻,李太后凝眼望着他,沉沉地叹了口气。

“张规,给郭司徒赐座。”

张规应了声,忙搬来绣墩送到郭威身旁。

“郭司徒请坐!”

“有劳!”

郭威抱拳,看了眼张规,嘴角勉强露出一抹笑。

轻扬披袍,郭威端坐下,满面肃然。

大殿内再度陷入寂静。

郭威低垂眼皮,李太后凝望着他,苦笑着轻叹道:“兄长与我,何时变得这般生分了?”

郭威缓缓抬起眼皮,嘴唇嗫嚅着,没有说话。

当看到李太后满头白发,容颜苍老,郭威难掩目中震惊,忍不住低声道:“太后怎会衰老至此?”

李太后惨澹一笑,喃喃道:“是啊,我比兄长还年轻两岁,如今兄长依然龙行虎步,威风不减,而我却垂垂老矣....”

郭威叹道:“万望太后保重身体!”

李太后带着些许期盼,轻声道:“兄长可还愿称我一声三妹?”

郭威嘴唇嚅动,过了会,沉沉叹息:“三妹....”

李太后颇为动容,身子有些发颤,布满皱纹的眼角湿润一片。

“好~好!兄长还愿认我便好!”

郭威苦笑道:“当年在太原,先帝、三妹和我,我们三人起过誓,不论何时,金兰之情不改。”

李太后难掩哀伤,泪水滑落眼角,哽咽道:“是我对不起兄长....承佑狂悖,是我管教无方,终究让他惹出大祸....他在刘子坡丢了性命,全是他自作自受....他该为司徒府的血债偿命....此事,我不怨兄长,是我刘氏对不起兄长在先!”

张规躬身送上软帕,疼惜地低声道:“太后莫要伤感,保重凤体要紧啊~”

郭威叹息道:“冤有头,债有主,此事与三妹无关,我家门大仇已经得报,不会再牵连旁人。”

李太后伤感又欣慰地哽咽道:“兄长仁慈,小妹替开封臣民多谢兄长宽宏!”

李太后指了指御桉上的宝玺锦盒:“此物,今后就交给兄长保管....”

郭威看看锦盒,他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

沉吟片刻,郭威缓缓摇头道:“石敬瑭用过的东西,我不稀罕。这也算是先帝遗物,就请太后妥善保管吧。”

李太后看着他,幽幽道:“小妹知道,兄长素有大志,当年在太原,兄长就和先帝遥指燕云,立下宏伟誓言,此生必定马踏白狼水,重建松漠都督府!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先帝和兄长视他为中原之耻,又怎会愿意继承他的遗物....”

郭威眼里露出几分缅怀之色:“三妹还记得当年之事....”

李太后轻声道:“兄长有重塑乾坤的宏愿,小妹祝愿兄长早日达成心愿,还中原百姓以长久太平。”

郭威轻轻颔首,没有说话,大殿再度陷入安静。

话说到这份上,意思已经很明显。

郭威势必要取代刘汉朝廷,鼎立新朝,而李太后也表态愿意拱手让权,交出神器皇权,支持郭威称帝。

xiaoshuting.info

郭威一家被刘承右下旨杀害,而刘承右也在赵村死于郭允明之手,彼此的恩怨算是两清,无所谓谁对谁愧疚。

皇权归属落下帷幕,李太后选择坦然接受,郭威自然也不会为难她,双方在极度和谐的氛围下,完成了一系列的政权交接之前的商谈。

李太后别无所求,只希望郭威允许她继续住在坤宁宫里,让她有个安静的环境念佛诵经,安度晚年。

郭威自然答应,新朝鼎立以后,仍然会尊她为皇太后,让她享受国母尊位。

郭威也不会直接宣布称帝,为了彰显政治合法性,还需要一系列的作秀行为,来为他称帝铺平道路。

李太后也爽快地表态支持,会配合郭威完成这场皇位禅让的作秀过场。

一刻钟后,郭威起身告退,离开了坤宁宫,赶往万岁殿,准备参加大朝会。

而李太后也要重新梳妆,穿戴太后仪服,前往万岁殿主持朝会。

在皇帝空缺的时候,朝廷自然以她为尊,万事都要有太后诰命,才能称得上正统合法。

李太后目送郭威走远,心中既如释重负,也有几分伤感遗憾。

她知道,当年在太原,他们夫妇与郭威结下的情谊已经所剩无几,从刘承右下旨灭门时起,郭威心里就已经跟刘汉朝廷完全割舍开。

李太后心里对郭威提不起恨意,毕竟,是她的儿子做下了天怒人怨之事,自绝于世,怪不得旁人。

郭威能善待开封旧臣,善待于她,已经算是顾念旧情。

“唉~走吧,去万岁殿。今日过后,予就能安心待在佛堂,一辈子再也不出来....这世上的纷乱,就交给别人去头疼吧....”

李太后环顾素雅整洁,又不失华贵精美的大殿,这或许是她这辈子最后一次驾临这里了。

李太后又看着张规:“予日子过得清澹寡味,可就苦了你跟着予受罪了,堂堂内侍省三品少监,却整日伺候我这个孤寡老婆子,过年过节连一件新袍子都穿不起....”

张规笑笑,嗓音细柔:“太后知道奴婢的性子,随了太后,一样的清澹寡味,就喜欢清清静静过日子,不喜欢那些吵吵闹闹,争权夺利的事....吃穿用度够用就行,人活着少点虚荣奢侈,命也能长些....”

李太后莞尔一笑:“看来听我诵经多年,你也沾染了几分佛性。”

“呵呵,奴婢此生跟随太后,就是最大的造化....”

张规搀扶着李太后往侧门缓步离去。

~~~

半个时辰之后,万岁殿,李太后一身凤冠冕服,准时出现在皇陛御位之上,接受群臣的山呼叩拜。

金盔金甲的郭威独自站在皇陛之下,位于所有朝臣的最前方。

冯道依旧坐在文臣行列之首,而后才是宰相苏禹圭、太子太师窦贞固等人。

王峻、魏仁浦等人又居于其后。

朱秀所站的位置靠后些,跟一群绯紫朝官站在一块,大多是些三四十岁,颌下留有寸长短须的中年人,也有不少须发皆白的老者。

朱秀这么一个面白无须的年轻后生,出现在其中着实突兀,引来不少人侧目打量,窃窃私语打听他的来历。

朱秀耷拉眼皮,垂手肃立,老神在在地站着,毫不理会别人的好奇目光。

大朝会的第一个议题,就是有关于刘承右葬仪和谥号的讨论。

侯益建议以曹魏时期,少帝曹髦废为高贵乡公的礼仪来办,按照公侯之礼下葬。

此话一出,顿时引来一片附和声。

李太后端坐御位之上,面无表情,心里则是悲愤万千。

这些吃着汉室俸禄的臣子,到头来竟然要用一个公侯的葬仪来安置刘承右,此举无异于否认他的皇帝地位,乃是对刘汉皇室最大的侮辱。

李太后紧紧攥着手,以几近恳切的目光看向郭威。

她的儿子已经死了,为他的狂悖残忍付出代价。

李太后说服自己接受儿子的死,但她不希望儿子死后再受羞辱。

郭威没有抬头看,但他知道李太后此刻的心情。

沉吟半晌,郭威缓缓开口道:“此事不妥!天子遇害,皆是我等当臣子的没有尽到护卫之责,如今怎可降低仪制,做出贬低天子地位的行为?”

郭威说罢,大殿内鸦雀无声,朝官们相互使眼色,不知道郭威这番话是出自真心,还是为了应付场面。

冯道捋捋须,慢悠悠地道:“老夫赞同郭公之言。”

“臣也附议!”

“臣也赞同!”

冯道一开口,苏禹圭和窦贞固立马表态支持。

很快,大殿内响起一阵稀稀拉拉的附和声。

郭威沉声道:“既然百官都赞同,此事无需再议,当以国丧之礼安葬官家!只是官家谥号如何取定,还请诸公商议。”

刘承右皇帝的身份得以保留,但他究竟应该配一个怎样的谥号,却值得好好讨论。

朱秀狭开眼皮,饶有兴致地打量四周,耳边听着朝官们低声议论。

谥号无非上、中、下三等,褒扬者用上谥,贬低者用下谥,不褒不贬者用中谥。

谥号是对死者一生功绩的概括,上位者尤其重视。

人死了别无所求,只求一个美谥,留下些许名声在人世间,也让活着的后人沾沾光。

之前侯益提议要用公侯之仪安葬刘承右,被郭威断然否决,聪明人都知道,郭威不想在这些表面功夫上做文章贬低官家,以免落下骂名。

现在商议谥号,不少人开始转动脑筋,揣度郭威的心思,争取能博得郭公认可。

朱秀看戏般左右顾盼,他人生第一次上朝经历,倒也算是热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