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五代第一太祖爷 > 第六十一章 薛居正入江宁

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六十一章 薛居正入江宁

作者:贼秃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9 23:31:21 来源:笔趣阁

薛居正入京那日,江宁城万人空巷。

初生的大周朝对于江南百姓而言是陌生的,在广泛流传于江南的传言里,大周朝由时任司徒、枢密使、邺都留守,坐镇河北的大汉权臣郭威篡位鼎立。

至于郭威篡位的原因,自然不用多说。

安重荣那句风传天下的名言:“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焉!”就能解释一切。

生在换皇帝如换走马灯的五代乱世,不管江南江北,要是没经历过改朝换代,或许只有一个原因:命短

所以大周立国对于天下百姓而言,并非什么冲击力巨大的消息,都把这场政局动荡变换,看作是又一次乱世缩影。

但天下有识之士却看出其中细微变化。

大周立国,几乎是兵不血刃承袭刘汉江山,除割据太原的刘崇,其他节镇州县,几乎是传檄而定。

再往前几年,刘知远从太原南下,进兵开封时,高举驱除契丹人的旗号,尽收人心,河北之地只有一个藩镇首领杜重威叛乱造反被诛杀。

这两次立国过程相较以往都出奇顺利,中原、关中、河北等地的大小藩镇,几乎没有站出来抵抗者。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从黄巢血洗长安,一把火焚尽大明宫,彻底摧毁大唐王朝最后一丝尊严开始,天下藩镇军阀便彻底挣脱了皇权束缚,谁有兵有粮,谁就是草头王。

朱温灭唐,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割据河北,称帝于魏州,与朱梁争雄中原。

石敬瑭借契丹兵灭唐,天下藩镇深以为耻,造反者前仆后继,贝州节度判官吴峦誓死不降,据城与契丹兵死战,最终投井而死。

天雄军节度使范延光、渭州巡检张从宾、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石晋一朝,起兵造反者终不绝。

若非干爹耶律德光鼎力相助,干儿子石敬瑭哪能在开封稳坐帝位。

可是自刘知远立国以来,藩镇作乱的事越来越少,军政财权越来越向中央集中,朝廷权威日益加重。

这是历代当权者削藩镇集权的结果,也是天下百姓苦于战乱自发的选择。

自唐宣宗大中十三年,裘甫在浙东起义,拉开唐末乱世,迄今为止已有近百年之久。

百年离乱,苦的是天下百姓。

朱梁代唐距今又过近五十年,到如今大周鼎立,已历经五代王朝兴衰。

相较于唐末混乱视天子皇命如儿戏,天下藩镇混战的黑暗时代,五代时期反而是中央朝廷比较有权威的时代。

每一次王朝更替,便是一次大的中央集权演进。

藩镇势力在一次次演进过程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天下苦藩镇久矣。

百姓渐渐意识到,藩镇势大中央式微乃是祸乱根源,汉人王朝最大的敌人始终是塞外游民。

如今,新生的大周朝雄踞北方,与占据江南的唐国隔淮水为界。

不管是蜗居成都的孟蜀,还是龟缩浙东的吴越,又或是苟延残喘的南楚,闭锁岭南的南汉,狭居荆南的南平,都难以再插足天下正统之争。

周唐争霸将决定天下归属。

薛居正作为大周使臣,周主郭威特使代表,入江宁城时自然引得满城轰动。

郭威是北逐契丹的铁血统帅,大周朝在江宁百姓眼里,自然也有与生俱来的铁血、强悍气质。

江宁百姓对待北朝来使,心情是极度复杂的,好奇又夹杂些许畏惧,更少不了敌视与不服气。

都说北朝人勇武善战,一面要对抗茹毛饮血的契丹蛮夷,一面还要应付藩镇战乱,男儿自小就在血与火中淬炼长大。

而江南自从烈祖李昪立国,十四五年的时间里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争,文教昌盛,农业商贸有所发展,社会趋于安定。

仅有的那么几次对外战争,灭闽攻楚,都是以大打小,以强打弱,得胜之后还被唐国朝廷吹上天,江南百姓难免对唐军战力有所错估。

横贯江宁城南北的朱雀大街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江宁百姓对缓缓入城的大周使臣队伍翘首以盼。

薛居正没有坐车,而是骑马入城。

他一身绯色公服,头戴圆顶短直脚幞头,正襟危坐于马背,一手提缰绳,一手持符节。

他手中符节是一根三尺长旗帜,节杆外包金铜叶,华丽美观,旗是用九幅红绸制成,顶端有一涂金铜龙头,威严高贵。

围观的江宁百姓拥挤在长街两侧,早有禁军六军甲士沿长街两侧排开,清空道路,供大周使臣一行入城。

人群里窃窃私语,北朝使臣和传闻中青面獠牙的可怖形象完全不相符,清癯严肃的相貌,倒像是太学里那些刻板的老学究。

江宁百姓在围观、议论,薛居正也在暗暗观察江宁风貌。

江宁百姓给他的感觉更加散漫随意些,不像生活在开封城的百姓,时刻保持警觉,行事永远一副小心翼翼的样子。

大街上百姓的衣着、精神状态也比开封百姓看上去更好些,整座都城的气氛趋于祥和。

城中建筑样式相差不多,历经李氏两代治理,楼宇屋舍鳞次栉比,各大勾栏瓦肆里更是大红灯笼高挂,车水马龙热闹繁盛。

总的比较起来,江宁城比开封城繁华太多。

薛居正心中叹息,开封城自从石敬瑭迁都后作为北朝国都,每一次改朝换代都难免成为风暴中心,战乱焚毁的痕迹太多,比不得江宁城数十年的太平。

薛居正身旁两侧,分别是大理寺卿孙晟,枢密使查文徽,他二人作为唐国朝廷代表,李璟特使,特地出城迎接大周使臣。

“不知江宁城和开封城比起来,何处更加热闹些?”查文徽捻着须笑问道,语气难掩得意。

薛居正淡淡一笑,不卑不亢道:“江宁城水运、商贸发达,开封城久历战乱,自然不能比。”

“呵呵~相信在大周皇帝治下,开封城十年之内就能达到如今江宁城的规模。”查文徽笑道。

薛居正看了他一眼,微笑道:“开封百姓或许不如贵国都城子民那样善于营商,繁荣都城。

不过天福十三年,辽帝耶律德光重兵围攻开封,开封百姓自发聚集守城,若非叛徒张彦泽为内应,废帝石重贵下旨献城投降,开封绝不至于短时间内被攻破。

那一战,开封百姓伤亡数万,皆是没有受过一次训练的普通青壮....

不知江宁城如果面临相似处境,在契丹胡虏重兵围困之下,贵国朝廷能支撑几日?江宁百姓又能否怀揣必死之心与外敌抗争到底?”

查文徽面色微变,冷冷哼了声不再言语。

孙晟叹道:“北地汉民苦契丹久矣,特别是河北军民,若非他们拼死抵抗,中原河山在契丹铁蹄践踏下,难免有倾覆之祸。北地汉统若亡,江南又如何能幸免?

唇亡齿寒,两国应该携手共抗契丹。”

薛居正讶然地看了看他,南朝里会说这样话的人可不多见。

查文徽讥诮道:“若是契丹南侵,周主大可以学石敬瑭,请辽帝耶律阮赐予木杖,从此以后大周背靠契丹,高枕无忧!

刘知远起兵之时,不也是靠着投降契丹才得以蒙骗耶律德光,从而有机会入主开封....”

薛居正脸色倏冷,孙晟也皱了皱眉头。

查文徽这番话说的可就太难听了。

契丹贵族有给亲信大臣、子嗣赐予木杖的传统,代表权力和地位。

石敬瑭认干爹时,耶律德光就赐给他一根刷金漆的木杖。

刘知远起兵之初,假意投降契丹,耶律德光同样赐给他一根木杖。

薛居正义正辞严地反驳道:“查枢密此言当真荒谬至极!

我主辅佐刘汉高祖皇帝入主开封,假意屈从契丹不过是权宜之计,所谓兵不厌诈,不过是用兵之道而已!

查枢密当年也是带兵灭闽国之统帅,没想到竟然连这一点也看不出。

乾祐元年,我主担任河北道行军都部署,统领大军坐镇河北,将契丹胡虏赶回蓟县以北,契丹人闻我主之名丧胆!

我大周立国乃是拨乱反正的顺天应人之举,契丹人视我主为心腹大敌,常年陈重兵于滹沱河北,至今却不敢南下一步。

煌煌大周,有圣天子在位,天下臣民归心,数十万虎贲誓死效忠,他日北伐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御胡虏于长城之外,也不过是势在必得之事!

敢问查枢密,你贵为枢密使,掌军机要务,又是江南百姓口口相传的名帅,倘若让你率军抵御契丹人,你有几成把握?

你也是华夏子民,汉人血统,在抗击北虏的大业上又有多少贡献?”

查文徽被反问得哑口无言,满脸羞臊,咬牙狡辩道:“某世代在江南为官,从未踏足江北,自然未与契丹人交过手。”

薛居正冷冷道:“那就请查枢密休要隔岸观火,口不择言!想知道契丹铁骑战力几何,很简单,查枢密可以上禀唐主,亲率一军赶赴河北,来年与我朝邺都兵马北上伐辽!

只要查枢密能击溃契丹兵马,斩将夺旗立下功劳,我主将不吝封赏!”

查文徽无言以对,面红耳赤道:“某是唐国臣子,如何能率军前往河北参战?”

开玩笑,查文徽知道自己的斤两,打打地狭民贫的南楚、闽国没问题,要是让他率军去河北对付凶神恶煞的契丹人,他可没这份能耐和胆量。

孙晟却是震惊道:“周主将在明年伐辽?”

薛居正捻须微笑,却三缄其口。

如此一来,查文徽和孙晟都认为他刚才透露的消息十有**是真的。

大周将在明年出兵伐辽!

孙晟激动得热泪盈眶,多少年了,中原汉人面对辽东契丹人,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哪里敢主动招惹!

大周如果出兵伐辽,先不论胜败,单凭这个消息,就足以鼓舞人心。

“大周皇帝陛下不愧是一代雄主啊!”

孙晟感佩地拱拱手,“如若大周伐辽,孙某愿奏请我主,给予钱粮铠甲支持!”

“多谢!”薛居正颔首,并未多说什么。

以唐国见利忘义的尿性,到时候不要趁机出兵淮北就好了,不敢指望李璟君臣出钱出粮支持伐辽大业。

“哼~不自量力!”查文徽扭过头小声嘀咕,却不敢让薛居正听见。

此人的口舌他刚才领教了,犀利无比,不想再招惹。

说话间,使臣队伍来到鸿胪寺,薛居正将在此落脚,等两日后大朝会觐见唐主李璟。

朱秀也穿了一身绯色公服,在鸿胪寺大门前等候许久。

见到孙晟、查文徽送薛居正到来,快步迎上前,拱手道:“薛公一路舟车劳顿,着实辛苦了!你我皆是异乡客,今日在江宁聚首,如同亲人重逢!”

薛居正显得淡定许多,笑了笑,拱手道:“定远侯别来无恙!”

朱秀眨巴眼,薛居正眼神意味深长,他瞬间明白了,这家伙也是身负皇命而来,郭大爷又有旨意予他。

孙晟笑道:“二位好好歇息,两日后太极殿大朝会,我主皇帝陛下将会召见二位。”

“有劳孙寺卿。”

朱秀和薛居正揖礼,查文徽冷哼一声袖袍一甩扭头就走。

目送孙、查二人离开,朱秀笑道:“看来薛公已经提前和唐国臣子过招了,而且颇占上风。”

薛居正捻须道:“听闻定远侯也颇擅舌辩,改日不妨切磋切磋?”

“哈哈~一言为定!”

朱秀大笑,看来这家伙也对自己嘴上功夫相当自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