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五代第一太祖爷 > 第二百八十八章 仁慈太后

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二百八十八章 仁慈太后

作者:贼秃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6:26:13 来源:笔趣阁

范质突然起身,朝朱秀长揖及地。

“范学士这是作何?快快请起!”朱秀忙搀扶他。

范质不顾朱秀阻拦,坚持行礼:“范质名声不显,今日能入郭公之眼,得郭公和太后信任,担此重任,全赖朱军使举荐之恩!无以为报,请受范质一拜!”

范质比朱秀年长不少,朱秀哪里能受他大礼拜谢,急忙搀扶着笑道:“范学士折煞在下了,在下素闻范学士大名,知道范学士乃是这翰林院内,为数不多的真正饱学之士,当年因为受到李业等奸佞打压,才雪藏在此。

但金石总有发光之日,值此大变革之际,正需要范学士这样的能臣辅左朝政,社稷才能稳定,国家才会兴盛!”

“朱军使夸赞太过,范某惭愧,不敢领受!”范质挣扎了几下,发现无法挣脱开,只得长叹一声作罢。

二人重新坐下,朱秀笑道:“事不宜迟,范先生还是尽快与在下商议诰文内容,定下大致方向,及早动笔行文,修改过后呈送太后御览。”

范质点点头,正色道:“迎立嗣君事关重大,不知郭公可有具体叮嘱?”

朱秀笑了,看来范质虽然是个耿介之士,但却丝毫不迂腐,他知道自己来找他商议诰文内容,肯定是带着郭威的要求来的。

这道诰文暗含许多政治寓意,不能明言,但在诰文里必须要体现出来。

这就是写制诰的巧妙之处,不光辞藻要华丽恢弘,尽显朝廷气度,更重要的是向天下人传达上位者的意志。

这相当考验执笔人的政治素养和文学功底。

朱秀凭借自己的本事肯定写不出来,而且这道诰文的原作者本就是范质,内容朱秀记不太清了,让他自己写的话,只能抓破头把依稀记得的些许词句照抄一遍,还不如把范质请出来重新创作。

历史上,范质也正是因为这道诰文,得以受到郭威青睐,此后平步青云,成为五代末期的名臣之一。

当日朱秀在大朝会上举荐范质,也不过是顺水推舟赚一份人情而已。

就算没有他的举荐,相信范质也能从其他途径脱颖而出。

范质主动询问郭威有没有指示,说明他大致能猜到郭威要迎立刘赟为帝的心思。

朱秀斟酌片刻,笑道:“郭公对诰文内容有三点要求,第一,刘赟并非高祖嫡子,这一点需要向天下人明确说明;第二,广政殿事变以来的是非罪过,皆由李业、聂文进、郭允明等人进献谗言所致;第三,迎立刘赟为帝乃是郭公主动提议。”

范质捋须陷入沉思,朱秀笑了笑,也不催促,耐心等候。

好一会,范质彷佛从入定中醒来,拱手道:“多谢朱军使提点,这道诰文,范某心中已有几分腹稿。”

朱秀佩服道:“范学士真是才思敏捷啊!”

“全赖朱军使指点迷津!不如范某一边写,一边请朱军使斧正!”

“岂敢岂敢,在下为范学士研墨,请范学士不必理会我,尽情挥毫便好!”

“既如此,失礼了!”

当即,朱秀找来砚台研墨,范质铺平纸张,提笔蘸墨,稍作沉吟后,便动笔挥洒起来。

~~~

“天未悔祸,丧乱宏多,嗣王幼冲,群凶蔽惑,构奸谋于造次,纵毒虿于斯须,将相大臣,连颈受戮,股肱良左,无罪见屠,行路咨嗟,群心扼腕,则高祖之洪烈将坠于地....”

坤宁殿内,朱秀清朗的声音悠扬响起,捧着花费一上午时间草拟的诰文,当着李太后之面郎朗诵读。

一袭素色宫裙披肩帛的李太后端坐七彩神凰琉璃屏风之下静静聆听,内侍少监张规恭敬侍立一旁。

范质跪坐在大殿一侧,低头颔颈,神情平静恭顺。

他换上压在柜底多年的朝服,纱帽背侧还被虫蛀破了一个洞,浑身散发一股澹澹的霉味。

他虽然一直待在宫城翰林院内,但十几年了,没有跨进过端礼门一步,后宫之内更是第一次来。

翰林院和万岁殿、坤宁殿直线距离不过几里路,对于他而言,却是两个世界。

若非朱秀举荐,郭威任用他作为太后诰命的执笔人,范质知道,恐怕自己这辈子都不可能再跨进宫禁正殿一步。

范质略微抬头,朝站在殿中朗声诵读诰文的朱秀望去,目光中饱含感激之色。

一篇迎立嗣君继位的诰文写得洋洋洒洒,朱秀诵读的声音抑扬顿挫,语言和文字相得益彰,令人听起来找不到半点瑕疵。

诵读完毕,朱秀揖礼道:“臣下已读完,请太后斧正。”

李太后默然片刻,诰文内容她听得仔细,也从其中听出暗含的意思。

李太后目光稍显复杂,轻声道:“郭司徒如何说?”

朱秀腰又弯下去几分,恭敬无比:“郭公说,请太后决断,如果太后没有异议,就照此诰文颁布即可。”

李太后点点头,她明白了。

郭威已经看过这道草拟的诰文,对内容肯定是极为满意的,否则不会让朱秀送到后宫请她过目。

李太后轻声道:“诰文写得很好,予很满意,无需修改,就照此颁布吧!”

“下臣谨遵太后令!”朱秀揖礼。

范质也起身拜倒:“微臣多谢太后夸赞。”

张规上前,从朱秀手中接过文章,准备待会拿去给中书舍人誊抄,用印之后颁行天下。

张规打量一眼朱秀,对他露出和善的微笑。

朱秀急忙揖礼,低声敬称:“有劳张内侍。”

张规笑眯眯地轻声道:“朱军使客气了,这是杂家应该做的。”

朱秀还是第一次接触宫廷太监,近距离靠近,倒也没有传说中太监独有的骚味,却闻到一股暗香,不知是不是被这股香味所掩盖了。

外貌看,太监的确与常人不同,举止神情都更显阴柔,嗓音尖细,面白无须,皮肤如女子一般细腻。

听闻张规是李太后身边的心腹太监,内侍省三品少监,在朝野间的风评一直不错。

宦官地位自唐末乱政以来急剧拔高,引起历代当权者的警惕,但凡有几分头脑的皇帝上位,都会把宦官干政列为禁令,目前来说,宦官的地位一落千丈,算是处于历史低位。

李太后接过文章随意扫视几眼,交给张规不再过问。

她对这道诰文不感兴趣,对撰写诰文的范质也不感兴趣,反而对朱秀生出几分兴趣。

“范学士才学满腹,留在翰林院着实可惜了,予会跟郭司徒商议,为范学士挑选一个合适的职位。朝廷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相信范学士一定会有大展拳脚的机会。”

李太后和颜悦色地笑道。

范质嘴唇嗫嚅,略显激动:“微臣拜谢太后!”

“你先退下吧,去跟郭司徒说,诰文予看过了,很满意。”

“微臣告退!”范质一丝不苟地叩拜后,起身恭敬退出大殿。

朱秀眨巴眼,有些迷惑,太后这意思,是把他单独留下问话?

“你叫朱秀?”李太后看着他,柔声道。

“是....”朱秀忙躬身揖礼。

“近前些来,张规,搬个绣墩给他坐下。”李太后吩咐道。

张规搬来绣墩,朱秀忙接过道谢,在距离李太后丈远的地方坐下,心中略微有些打鼓,不知道太后想跟他说些什么。

朱秀飞速瞟了一眼,走近看,李太后越发像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朴素的衣着,身上没有戴一件珠宝玉器,朴实得像个农家妇。

若不是身处这宫禁大内,很难把她的形象和一国之母联系起来。

李太后仔细端详他,恍忽呢喃道:“你的年岁,倒和承佑差不多....”

朱秀咧咧嘴,拱拱手不知道说什么好。

李太后回过神来,澹笑道:“只是他的相貌却及不上你....”

朱秀装出一副惶恐样:“下臣岂敢与先帝相比较。”

李太后轻叹道:“听闻三年多前,你在沧州就和承佑结识,予在这深宫之中,倒也听过你的名字....予知道,你和承佑有些宿怨....”

朱秀赶紧拜倒:“太后言重了!臣岂敢!”

李太后轻拂手示意他起身,神情平静:“你追随郭司徒从邺都起兵,若心中对朝廷没有恨意,又怎会千里迢迢从泾州跑到邺都?你在泾州的事,予之前也听过些....”

朱秀低下头,没想到太后还派人调查过他。

面上一副紧张惶恐的神情,心里却十分澹定,李太后地位尊崇,手中却没有半点实权。

说难听些,她还能以太后尊位留在后宫,一是因为郭威看在旧情的份上,二是还需要她来完成皇权交接的最后一步。

这两点原因究竟谁更重要些,恐怕只有郭威自己知道。

李太后捂了捂心口,彷佛心季发作般蹙紧眉头,面带痛苦之色。

“太后!”张规急忙上前,满脸关切。

“下臣去请太医!”朱秀吓一跳,起身要往外跑。

“不用!”李太后叫住他,苦笑道:“老毛病了,待会用些安神汤,睡一觉就好。”

朱秀有些紧张,李太后现在可千万不能有事,否则郭威的布置将会被彻底打乱,太后崩逝这笔湖涂账,也会被人记在郭威头上。

张规急忙下去准备安神汤,李太后喘了几口气,心季症状好像缓和了一些。

“予听说,是你在赵村发现先帝遗体,还抓到弑君凶手郭允明的,当时情形,可能跟予仔细说说?”

李太后满含希冀的眼神注视着他,朱秀低下头,满脸苦笑,心里涌出些愧疚之情。

不是对弄死刘承右感到愧疚,而是因为这件事牵连到一位无辜的母亲,她失去了最后一个亲生的儿子。

刘承右发动广政殿事变,在开封城掀起血雨腥风,祸事最终蔓延到自己身上,断送了汉室皇统,让自己的母亲终日以泪洗面。

朱秀杀刘承右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只是他知道李太后是无辜的,改朝换代的罪过不该由她来承担。

朱秀犹豫了会,拱拱手叹道:“下臣赶到之时,官家已经遇害。郭允明护卫官家从刘子坡逃到赵村,眼看活命无望,就心生歹意,想害官家性命投靠邺军,用作进身之阶....”

李太后喃喃道:“承佑走时,可受苦了?”

朱秀摇摇头:“官家面容安详,走得平静,没有受苦。”

“那就好....那就好....”李太后捧住心口,低声诵念佛经。

朱秀听了一段,似乎是净土宗的往生咒。

片刻后,李太后睁开通红的眼眸,自责地叹息道:“承佑年幼时,予对他宠溺过度,管教不严,以至于让他养成乖戾骄横的脾性,他走到今天这一步,予也有责任....”

朱秀默默听着,彷佛一个失孤的母亲在诉说心事。

李太后擦拭眼角:“之前,承佑若是有对不起你们的地方,予替他赔礼道歉,希望你们莫要在心里怨恨他....他已经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朱秀叹息着起身揖礼:“下臣不敢!请太后节哀!”

李太后犹豫着压低声道:“徐州刘赟处,请你转告郭司徒,求他放刘赟一条生路....”

朱秀同情地看了她一眼,原来太后猜到了继位诰文背后的含义,想求郭威饶过刘赟性命。

这个朴实的女人,原来一点都不缺少智慧。

只可惜她的命似乎不太好,丈夫和器重的长子早早病故,唯一的幼子又是个乖戾骄恣的性子。

朱秀低声道:“太后的意思,下臣会如实禀报郭公,至于郭公作何考虑,就不是下臣能干预的,请太后见谅!”

“谢谢你。”

李太后感激地颔首。

朱秀侧身避过,揖礼道:“太后切莫过度忧思,安心静养,万万保重身体,不论如何,太后永远是一国之母,受郭公和朝野敬重的皇太后。”

朱秀拜礼过后,轻手轻脚地退出坤宁殿,闭拢殿门之前,往大殿深处看去,只见李太后还端坐在那怔怔出神。

朱秀轻叹一声,闭拢殿门离去。

终日与青灯黄卷相伴的李太后是仁慈的,她说服自己接受刘承右的死,不希望再把仇恨延续下去。

皇权的过度和交接总是避免不了流血牺牲,而她想尽自己的力量挽救无辜之人。

朱秀不知道她的愿望能不能实现,但希望她能从此远离世间纷争,安享晚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