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真的想要造反啊 > 第二十章 应对

我真的想要造反啊 第二十章 应对

作者:笙歌迷乱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6:27:04 来源:笔趣阁

自先梁汉阳郡设立以来,汉江蛮子有十数次大规模反叛记录,几乎每次都是多线作战。汉阳、盘城、山常受到攻击的时间不过是前后脚,而且三地中间就是蛮子居住的群山。这样一来三城就只能防守各自的防区,做不到相互支援,集中兵力。

这种情况下,刘初的要求是在四月之前解决所有问题,尽量不要影响今年的耕种。正常的处理方式根本没有办法完成这个要求。

干掉扬氏很简单,卫队郡兵拉出去直接灭掉私兵,抓了扬氏满门就好。刘初这些天收集的罪证抛出来,谁也不能说抓错了,不该下手。

但是干掉扬氏之后,汉江蛮就缺少了一条重要的粮食进口渠道。按袁昭的意思,汉江蛮要是没扬家提供的粮食,规模根本不会像今天这么大。那没说的,刘初这边干掉扬家,汉江蛮那边立马就要闹腾,动静越大越好,很可能像之前一样,一打就是波及大半个郡的大规模平乱战争。

毕竟对于汉江蛮来说,没了这批粮食必然是要饿肚子的。是挨饿,还是逼刘初掏粮食,这根本就不用考虑。而且战争就会死人,死得多了对粮食的需求还会减少。

更别提汉阳郡已经是刘初的封国了,出了事大晋自然是交给汉阳王解决,不到最后一刻不会出手的。这样一来四月前解决就只能是想想而已,就是打上半年都有可能。

所以想要速战速决,第一步就必须要限制蛮子的进攻范围,让汉江蛮集中起来,直接攻击汉阳城。然后刘初毕其功于一役,击溃汉江蛮。携大胜之威,刘初想要做什么都方便,别人要拦也要看刘初的脸色,注意刘初手里的刀子,以免步蛮子的后尘。

如何远程操控汉江蛮子?许彦立刻想到了扬氏身上。

扬氏这个家族很不简单,先梁的时候就已经是世家了,在汉阳也算有名气。大晋高祖建国之后,汉江蛮来犯,高祖没精力处理,于是让当地世家自己想办法解决。之后扬辉单骑入群山,数日后归来,汉阳平定,汉江蛮甚至递了降表,扬辉因功受封平南侯。大概扬家和汉江蛮的关系就是这个时候靠近的。

之后封了汉阳隐王来,隐王与扬氏不合,甚至闹到了全国皆知的程度。然后汉江蛮忽然作乱,隐王没有准备,汉阳城里只有两千守军,最后隐王弃城而逃。若只是这样,那么隐王也不会是大晋之耻了。问题在于,隐王出逃就罢了,还偏偏嫌马背太颠,选择了乘坐马车……

自从大晋代梁之后,战车这个兵种就被逐渐淘汰了。隐王的马车,只是诸侯王日常出行用的安车而已,汉江蛮子骑着南方特有的矮马追上了隐王,隐王的卫队全部战死。隐王本人则直接投降了,可惜当时汉江蛮还不怎么懂大晋的文化,直接把隐王给干掉了。

那一次汉江蛮的行动就和之前的画风完全不一致。三千前军先到汉阳城下,随后两万大军直接开到,根本没考虑过另外两座城池。要是只有七八千,甚至一万的兵力,隐王都不会选择逃,可是汉江蛮子直接来了两万多。十则围之啊,这怎么守?

事情一发生,所有人都想到了扬氏。但是又没有证据,高祖只好用没有救援的理由,剥夺了平南惠侯的爵位。

所以,不出意外扬氏在汉江蛮子那里说得上话,甚至很有话语权。只要摆出一副拿扬氏开刀的样子,扬氏不可能不去找汉江蛮。没有其他原因,就是扬家赌不起,万一是真的,家族就没了。

而有了扬家人指挥的汉江蛮,必然直奔汉阳城。这样一来,战争的范围就缩小到了汉阳城,刘初还处于守方,占据一定的优势。

当许彦派去监视扬氏的人回来禀报消息,说扬氏家老扬岑出城直接朝北边去的时候,许彦就知道,第一步稳了。

那么接下来就是第二步,干翻汉江蛮子。这一步的要求是速战速决,损失还不能太大,不然之后刘初就没有军事力量镇场子了。为了这一步,许彦想了许多办法,甚至写满了四卷竹简。

“请大王下令,让卫队与郡兵准备作战。新兵如果可战,也可以见见血。”许彦朝着刘初施礼。虽然统帅向承就在旁边,许彦做的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是毕竟涉及了军队,该有的程序还是要走,省得触碰到一些忌讳。

刘初直接从腰间解下汉阳王玉玺,丢到许彦桌上:“我军略不如你,就不发号施令了。此战,孤也归你指挥。”

许彦抬头,满眼愕然,这是什么操作?

刘初看着许彦,只是笑了笑。一来许彦有能力,值得信任,性格也比较洒脱不羁。光这个性格就当不好权臣。二来,刘初明白自己和许彦有差距,没必要自己掺一手,万一没忍住亲自指挥一下……

当年孙权也熟读兵书,喜欢亲自指挥。结果却是几次白给,甚至被张辽吓破了胆。刘初现在的家底可不够这么败的,在确定自己的军事能力前,还是别试了。成功了还好,败一次就直接敲GG了。

许彦再三确定了刘初是认真的,这才捧起玉玺,开始发号施令。

汉阳城内的军队,只有八百余郡兵,千余新兵,以及刘初的卫队。这其中卫队是全能型骑兵,新兵只练过长矛方阵,郡兵基础倒是不错,无论是方阵还是射术都合格。在问过向承,确认新兵方阵练的不错后,许彦果断选择让新兵参战。

在军令上盖了汉阳王印后,向承捧着军令去整合三支队伍去了。许彦随后又下令,十万力役入城避难。大晋的传统就是没经过军事训练的人,就别上战场送死了。

士非教不得征,大晋从建国以来就坚持兵在精而不在多。开国时用的征兵制,所有男子都要接受军事训练,那没得说。后来改为了募兵制,以徭役里的兵役为辅兵,所有招募的士卒都要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才能成为正卒,充入郡兵。至于野战部队就更过分了,必须要各地精锐才能进入。

也正是如此,大晋一般出兵都不过几千一万人,却经常出现压着对面数万乃至十数万人猛打的情况。实在是大晋做人实诚,说多少人就是多少战兵,辅兵都很少计算。别人动不动就算上辅兵还往上加个数给凑整,企图用数量吓人。

要是光看纸面数据,那还打什么仗?

而文广北伐损失五万人,虽然有招募的新兵训练不足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装备没到位,没有甲胄穿戴。真要是随意拉数万青壮,还没死多少,军阵就要崩了,然后就是一面倒的大屠杀。古代战争对阵一般不会有太大伤亡,伤亡都发生在一方溃败,一方追击的时候。

像文广这种战死数万人还赢了的,史上极为少见。没盔甲的情况下,阵亡达到五成还没溃败,反而正面对刚把北狄骑兵怼翻车,这练兵能力几乎让所有人无法理解。要不是这练兵能力天下无双,文广根本封不了侯,毕竟损失摆在那里,整个北方边境都元气大伤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