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李世民座下第一搬砖工 > 第149章 李渊的虚伪

李世民座下第一搬砖工 第149章 李渊的虚伪

作者:无酒不出关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0 03:53:15 来源:笔趣阁

每天,铁纲靖和李世民站在北城楼翘首以盼使者的归来,等到第七日下午,终于等来了使者。

此前来祝贺的官僚齐聚到公廨,指望从李渊口中听到好消息。

李渊打开书信,怔怔不语,良久才发出一声叹息,将书信递给裴寂,让大家传递看看,然后道:“没想到突厥竟然要陷我于不忠,只是我作为人臣,必须尽忠。主忧臣辱,我等举义兵,是要拥戴王室,岂能自署大名,目无君主,那就成了乱臣贼子,不再是为了尊隋而举义了。”

铁纲靖听了直皱眉头,起兵不就是为了当皇帝么,这会儿口是心非,太虚伪了吧?

又听李渊说道:“老夫本来考虑起兵之后,为了防止突厥南侵,所以委屈求全向其求和,以安定其心。没想到突厥的回信,确实逼迫我造反。若不依从突厥的条件,只怕只能与之绝交了。”

书信传到铁纲靖手上,他大致浏览了一下,只见最后写道:“唐公若是依从我所说的,请立即加急回报,我会即刻派遣达官带兵相助。”

现场众官僚见李渊言辞凌厉,面色凛然,没有人敢恣意劝谏,最后众人是怏怏不乐地散去。

铁纲靖本来想说:“你反正是要当皇帝,现在顺了突厥的意岂不是解了后顾之忧。”

只是见众人都不吭声,他张了张嘴,最终还是闭上。他清楚自己的话在李渊等人的眼中没有分量,所以懒得去自讨没趣。

却说扎营在兴国寺的将士们,听闻李渊没有依从突厥的请求,私下纷纷议论道:“唐公若是不依从突厥,我们也不能依从唐公。”

裴寂、刘文静等人听到这些议论,担心军心不稳,赶紧汇报给李渊。

李渊听后,正色道:“你们和我都是隋臣,大家一起共事,你们却以此来劝我,臣节在哪里?”

到底裴寂与李渊交情深厚,不怕被骂,大着胆子劝道:“假使伊尹和吕尚坚持愚忠,效力于夏桀、商纣,则成不了商汤、周武王的贤相、尚父了。我等改志事君,不敢拘于小节。况且如今将士聚集,就等唐公发号施令,若是拖延下去,只怕军心混乱。”

刘文静也道:“士兵已有了,缺乏的唯有战马。突厥士兵并不是我们急需的,但是对战马我们是求之若渴。唐公若是再迟疑不决,只恐;突厥突然反悔,不肯相助,到时失去了良机,后悔也来不及了。”

但李渊态度坚决,道:“做事情不效仿古人,鲜有能成功地,各位宜三思而后行,再做谋划。”

刘文静、裴寂无奈之下,只能各自回去。

别院中的铁纲靖听刘文静把情况一说,也不满道:“大丈夫成大事不拘小节,应当机立断,没想到李渊做事如此畏首畏尾,实在是令人大失所望。”先前对李渊的崇敬在这一刻全部抹杀得一点不剩。

到了六月初,李建成、李元吉等家眷统统从河东赶到晋阳与李渊团聚。当时李渊的原配窦氏已去世,所有家眷在李渊的妾万氏带领下,一同前来拜见李渊,连女婿柴绍也一并随同入见。

一家团圆聚首,相谈甚欢,只是万氏的儿子智云在途中失散,生死未卜,使得欢聚中带了三分悲悼。

李渊问及柴绍如何一同到来,柴绍答道:“小婿本来寄寓长安,备官千牛。只因得到二舅兄的密函,催促小婿到此,小婿所以奉召前来。途中恰巧遇到岳父家的眷属,幸得同行。”

李渊不等他说完,急忙问道:“我那女儿可曾同来?”

听到柴绍说没有,李渊回头对李世民说:“你既召你姐夫,为何你不把你姐姐一同邀回来?”

柴绍从旁代为回答:“岳丈大人,令嫒说不便同行,她告诉我自有妙计脱身,让我们不用担忧。”

李渊又道:“这也就罢了,只是我那小子智云,年仅十余岁,此次走散,不知何时才能知道下落。”

柴绍劝慰道:“岳父大人不用担心,吉人自有天相。”

李世民当即进议道:“父亲大人,家眷已到,大事待行,我们须速速商议出兵,趁人不备才能攻其不意,拖延下去只怕有变数。”

但李渊挂念李智云,没有同意,接连派人去河东,打探李智云的下落。

李世民担心错过出兵时机,几日后,拉着大哥李建成和裴寂、刘文静等人一起劝谏李渊。

刘文静劝道:“唐公,伊尹放逐太甲,使商朝得已安宁,霍光废除昌邑王刘贺延续了刘氏江山,请您依照古人的故事,废皇帝而立代王,兴义兵,举义旗,发檄文到郡县,改易旗帜,向突厥宣示有更新意,免他滋疑。这样师出有名,各地信服。”

李渊摇头道:“这样做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

裴寂道:“唐公,家眷已经接到晋阳,朝廷若查知此事,定然会断定您有异心,一旦江都传召,到时就晚了。”

但李渊非常疼爱李智云,只是摇头不肯答允,惹得众人干着急。

第二天,派出去探查李智云的使者回来,向李渊汇报,说李智云落入官府手中,执送到长安,被留守阴世师杀害了。

李渊听后,悲从中来,痛苦不已,裴寂、刘文静等听闻,纷纷来劝解。

李渊含泪道:“智云颇善骑射,又知书达理,年纪比玄霸还要小两岁,没想到被官吏抓捕,惨遭杀戮。我大志未遂,我儿却先死,岂非一大痛事?”说着垂泪不止。

裴寂等人听了唏嘘不已。

良久之后,李渊悲痛缓解,情绪平静,说道:“前日文静兄所说师古之事,我思虑再三,眼下事情紧急,不得不依从文静兄的建议。诸位既然举义之心坚决,我也难以改变诸位的意志,虽然对不起当今主上,幸而没有辜负先帝的恩情。”

一脸痛苦,似乎是众人逼他这么做的,他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裴寂道:“文皇帝传位给后主,是借了权臣杨素之力,如今导致亡国丧家,民怨神怒,天降祸乱。我等跟随唐公起兵,是解天下倒悬之急,天理使然。”

众心一致,于是李渊派遣刘文静亲自驰报突厥,与突厥相约共定京师,土地归唐公,子女玉帛归突厥。

始毕可汗收到书信大喜,即刻派遣康鞘利至晋阳,馈马千匹,并承诺将派兵帮助李渊攻克西京,想要多少兵马,只要李渊开口就行。

李渊很是欣慰,嗣后贻书突厥,竟至自称外臣,虽是暂时卑屈,安定突厥相助之心,终不免是一种国耻。

只有铁纲靖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大家明明知道李渊想当皇帝,而李渊偏偏要口是心非,满嘴忠诚仁义?为什么众人也不戳破他,逼他起兵?

铁纲靖不过是农村出来的搬砖工,用的是市井的思维,一下理解不了李渊这些贵族人士的行事方式。

他就此疑问去问刘文静,刘文静回道:“这是为了师出有名。将士们有很重的忠君思想,当下大隋杨氏是正统,我们都是大隋的军队,唐公若是自立为帝,摆明造反,试问有多少将士愿意跟随?再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要让他人无法口头攻击,就要做足表面功夫,即便唐公真实目的是要称帝,但表面行为一定要符合伦理纲常,才能代表正义公道一方,才不会落人口实,才能获得军心、民心。”

铁纲靖似懂非懂道:“原来如此,难怪世上如此多的道学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