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李世民座下第一搬砖工 > 第249章 暗流涌动

李世民座下第一搬砖工 第249章 暗流涌动

作者:无酒不出关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6:27:39 来源:笔趣阁

李渊是皇帝,也是一个父亲,李建成虽然犯错,但对一个父亲来说,不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若果真如裴寂所说,李建成这么做是为了防备觊觎太子之位的弟弟,也算是情有可原。他心中担忧的是这兄弟俩矛盾激化,兄弟相残是他最不想看到的。

至于如何处理此次事件,他心中已有数。他已是一个老人了,家庭和睦才是最重要的。数日之后,他放出李建成,仍旧遣送李建成回京师居守。

李建成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有惊无险回到长安。事后自然是重金酬谢裴寂和张尹二妃,对魏征也是越发器重。

却说杨文干攻陷宁州后,又驱赶吏民出城,占据百家堡。可是随着李世民率大军赶到宁州,杨文干部众顿时毫无斗志。李世民在他们心中高山仰止,是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神,他们哪里敢与李世民战斗,当即崩溃散去。而杨文干也被麾下所杀,砍下头颅,进献给李世民。

李世民不费吹灰之力即平定了杨文干叛乱,他还搜捕出宇文颖,也不押送至长安,将这样一个李渊派出的使者就地诛杀。

平定叛乱虽然迅速,但一来一回,也用了两个月时间,等到李世民班师回朝已是七月份。

李渊对他慰劳了一番,既不问宇文颖被杀的事,也不提当日承诺立李世民为太子的事情。李世民见李建成安然无事稳坐在东宫,料想李渊改变了主意,也不敢出言提醒,以免李渊猜忌他觊觎太子之位。

第二天,李渊邀李建成和李世民相聚,责备他们兄弟不睦,但不说具体原因。兄弟俩也不辩解,对视一眼,各自心知肚明。

过了几日,一道诏令下来,将太子中允王珪、左卫率韦挺、天策兵曹参军杜淹,一并流放到巂州。显然对于此次杨文干造反事件,李渊是对李建成和李世民各打五十大板,算是对两人的一个警告。

告变的尔朱焕、桥公山则是无端端失踪,也无人追查,铁纲靖猜想是被李建成所杀,毕竟这两人背叛了东宫。

李世民对李渊在仁智宫为何改变主意进行调查,得知是裴寂和张尹二妃背后劝说的结果。他对这三人虽然痛恨,但又无法收买他们,因这三人是李建成的忠实支持者。

铁纲靖了解事情经过后,劝李世民道:“殿下,圣上心太软,若是指望他废掉太子李建成,只怕是没希望的,还是得我们自己主张,设法除掉太子。此次事件,明眼人都看出来,你和太子的矛盾已经激化,以后可谓是步步凶险。玄武门之变是记载在史书上的既成史实,是不会改变的,希望殿下早做准备,莫因一时犹豫失去了良机。”

李世民道:“我明白,心中自有打算。”

至于东宫那边,也料到此次事件是李世民在背后谋划,也在暗中加紧准备对付李世民。最性急的是齐王李元吉,对李建成道:“大哥,何必啰嗦,派人刺杀他不就行了。刺杀不成,就下毒,总有一种办法能置他于死地。”

李建成摆手道:“此事不可急躁,若是二弟暴毙,父皇一定会追究到底,到时你我都脱不了干系,谁也捞不到好处。”

到底是比其他兄弟年长,李建成行事颇为稳重,有李渊之风。当年李渊晋阳举兵起义之前,也是做了充分准备。但李元吉对此颇为不屑,他更倾向于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只不过李建成是大哥,以后自己还得倚仗他,只好暂时依从。

杨文干事件平息后,李唐境内回复了平静,但是长安城内却是暗流涌动,朝臣们从这次事件中已看出,太子和秦王的矛盾明朗化,只怕以后两人的明争暗斗会此起彼伏。

李渊这年纪,在平常人家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光,但是现在却要为两个儿子内斗头疼。当初他即位称帝,想的是太子建成在内辅佐他治理朝政、处理国事,秦王世民在外征讨扩大版图,效果显著。只是如今李世民功劳巨大,军中威望极高,手下有一群能臣干将,与太子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说实话,这一局面还是他自己亲手酿成的,可惜现在后悔已晚了。

看似风平浪静的长安城,李渊其实内心颇为焦虑,寻思去哪里巡幸散散心,可那突厥在刘武周旧臣苑君璋的引领下侵掠不断,半个月时间,先后入寇朔州、原州、陇州、并州等地,原州、陇州都是关中重镇,突厥若是再深入关中,就要杀到长安了。

突厥的侵掠,让李渊越发烦忧,天下刚平定,正处于息战止兵的休养生息阶段,此时不宜跟突厥发生大规模冲突,一则实力上不允许,二则人力物力上也跟不上。

他已年老,没有当年与突厥作战的雄风,便召集几个大臣商议,裴寂便道:“突厥贪婪,之所以毁盟弃约、反复无常,而屡屡入寇关中,无非是因为子女玉帛皆在长安,意图劫掠。若是烧毁长安,我朝另选地方建都,胡寇见无利可图,自然宁息,不再入侵。”

太子李建成也颇为赞成,道:“突厥兵强马壮,不宜与之硬碰硬。关中以北没有天然屏障可以阻隔突厥,儿臣认为秦岭山高险峻,不利于突厥骑兵发挥优势,迁都到秦岭以南是一个上佳的选择。”

其他几个大臣是纷纷附和,表示赞同。萧瑀虽知迁都大事不可轻易下决定,但见众人一致同意,便不敢出声劝谏。

李渊听后,深以为然,派出中书侍郎宇文士及越过终南山,前往樊州、邓州等地,寻找宜居之地,计划迁都。

李世民听闻消息,急忙来到李渊寝宫劝谏道:“父皇,戎狄之患,自古有之。父皇以圣武龙兴,光宅中夏,精兵百万,所征无敌,为何因为胡寇侵扰边境,就遽然迁都逃避,难道不怕贻四海之羞,为百世之笑乎?”

李渊脸露不悦之色,道:“战乱日久,需要休养生息,如今国力未复,凭何抵御突厥侵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