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逐鹿北朝 > 第四十一章 借计回国

逐鹿北朝 第四十一章 借计回国

作者:红莲素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6:44:08 来源:笔趣阁

高顺路过海陵郡,被太守陈文迎接,却在太守府的大门驻足,原因是路边的一个乞丐。

陈文见高顺皱眉,立刻示意家奴,家奴心领神会,立刻上前道:“去去去,也不看看这里是什么地方!”

家奴狗仗人势,对乞丐连打带踢,毫不客气,那乞丐吓得连滚带爬,心说今儿个这是怎么了。

高顺见家奴如此跋扈,心中顿时觉得十分可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就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且慢,不要为难他,给他些吃食,让他离开吧。”

高顺没有发火,因为他知道发火也没用,乞丐能在太守府附近停留,说明官员对他们的漠视。

北齐在华夏历史上以政治极端黑暗著称。

鲜卑勋贵凶残**,搞得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当时,战争频繁,社会矛盾复杂。

特别是后期统治者,自皇帝至各级官吏,多昏庸残暴,狗马鹰亦得加封官号,赋敛日重,徭役日繁,造成人力竭尽,府库空虚。

如今的太守,虽然对高顺十分尊敬,可对百姓却丝毫不在意,甚至以为高顺是看那乞丐碍眼。

听到高顺所说,那家奴愣了一下看向陈文,陈文立刻反应过来,让家奴去取吃的。

寒冬腊月,外面北风呼啸,那乞丐却穿着单衣,恐怕就算吃了顿饱饭也活不下去。

高顺实在有些看不下去,于是开口问道:“陈太守,这样的流民城里有多少?”

“这……回公子,下官没数过。”

“没数过?我看是数不过来吧!你身为一郡太守,却眼睁睁看着治下子民挨饿受冻,你这个太守是怎么当的!”

高顺的声音很冷,仿佛一股寒风刮过,陈文脸色变了变,心中升起一丝不悦。

“公子,今年海陵郡收成不好,朝廷又没有接济,饿死些人在所难免,公子又何必关心这些小事呢!”

陈文这话显然是不同意高顺的说法,高顺抬头看着陈文,只见他也看着自己,二人就这样对视,陈文竟然毫不畏惧。

“好好好,好一个在所难免,本公子记住了!”

说罢高顺一摆手,也不进太守府了,转身上了马车,吩咐使团出发,不接受陈文的接待。

使团众人都有些不愿,可却不敢违背高顺的命令,只能离开太守府,向北门行去。

“哼,庶子尔,安敢欺我!”

陈文冷哼一声,也不理会高顺,转身进了府邸,直接关上大门,并不觉得高顺有威胁。

而高顺在马车上,看到城里又不少流民,越到城门口越多,他甚至看到有人插标卖首,鬻儿卖女。

齐国的状况,比他想象的还要困难,他出来时是秋天,尚且有粮食可吃,但现在是冬天,百姓的粮食明显不够。

按理说像这种边关州郡,不应该缺粮食才对,因为这里大多数都是军户,平时是百姓,战时都会变成军队。

但也正是因为他们是军户,所以才会受到剥削,美其名曰吞备军粮,可真打仗时却不一定拿得出来。

在海陵郡补充一下给养,高顺决定继续赶路,这一路他一直思索治国之法,可谓是千头万绪。

回顾华夏历史,封建王朝始终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土地兼并。

这个问题困扰华夏几千年,无论怎么改朝换代,最终都因为这个问题而亡国。

其实百姓起义造反的原因,大多数都是吃不上饭,而百姓之所以吃不上饭,除了少数天灾因素外,主要的还是**。

每个朝代建国之初,都有有大量的勋贵产生,这些勋贵拥有大量的土地还不用纳税,占用了大部分的粮食份额。

随着历史的发展,唐朝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第一,那是因为国家人口不够多,社会矛盾不够名字。

可即便如此,在晚唐时期,国家还是不可避免的分裂,安史之乱之后农民起义军越平越多。

连年干旱,外忧内患,中央力量越来越弱,各路军阀割据土地,开始了藩镇割据,大唐被四分五裂。

最后朱温灭了唐哀帝定都洛阳改国号为梁,开启了五代十国,一个混乱的年代。

等到了宋超,华夏仿佛看到了曙光,商业的崛起使朝廷富裕,可以养得起几十万的军队,可也拖垮了国家。

随着内忧外患越来越多,宋朝也难逃灭亡的命运,被北方鞑靼趁虚而入,建立了元朝。

少数民族的统治,建立在武力的基础上,贵族阶级的残暴比此时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注定短命。

等明朝开始,华夏的各方面文化已经成熟,而土地兼并也愈发的明显,再加上明太祖朱元璋的锁国政策,重农抑商,让华夏大地不断的内耗。

清朝吸取前人的经验,凭借完备的统治制度,窃取江山两百余年,每个朝代的问题它都有,却因为百姓的观念根深蒂固,而持续下来。

闭关锁国,故步自封,狂傲自大,不思进取,使中华民族落后于世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而开启这条路的根源,也许就在朝廷的制度上,虽然治国的政策一直在进步,可始终没有达到完美。

从藩镇到州郡,从州郡到郡县,从郡县到道府,从道府到府县,又从府县到省县……

地方划分越来越完善,可治理手段却进步不大,帝王的存在有利有弊,一旦皇帝昏庸无能,帝国也面临风雨凄凄。

而选拔人才的制度,也存在的很大问题,科举制度看似公平,看似给寒门弟子一个机会,但科举的内容,却也限制了社会的发展。

儒家学说,虽然可以用来治国,却不适合发展,那些读书人通过科举,只能去当官。

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框架和束缚也愈发的明显,读书人除了当官什么都干不了,然而他们读的书也不一定适合当官。

所以高顺想到过科举,又觉得这不是一个好办法,他来自后世,如果还像隋唐一样推出科举,必定会走历史的老路。

而在军事方面,齐国现在的军户制度,就是府兵制的雏形,唐朝的强大来自藩镇,但唐朝的灭亡也与藩镇脱不了干系。

所以高顺不想要藩镇,他要又一支强大的军队,但养军队需要钱,前提是国家的财政可以支持。

这样一来,就必须发展商业,与此同时农业也很重要,如果没有粮食有再多钱也没用。

而粮食就涉及到土地,而大多数的土地又掌握在世家大族手里,再加上民族并不单一,所以齐国的情况可以说是盘根错节。

当然,最大的世家就是高家,基本上没得宗室都有封地,宗室们是土地的主人,高顺想收回并不容易。

剩下的大臣们,大多也与宗室有联系,高顺要动他们的蛋糕,势必会受到很大的阻力。

从白天想到晚上,高顺觉得头都疼了,掀开车帘看了看外面,发现使团在一个村落停下。

高顺从马车上下来,活动一下僵硬的身体,吸了一口寒冷却清新的空气,让头脑变得清明一些。

“公子,你怎么下来了。”

马嗣明走到近前,递给高顺一碗汤和两个饼子,高顺接过晚饭笑道:“下来活动活动。”

马嗣明闻言看着高顺欲言又止,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他发现高顺的忧国忧民绝不是装的。

高顺喝了一肉汤,咬了一口饼子,嚼了两下咽下去道:“想说什么就说吧,何必吞吞吐吐的。”

马嗣明闻言身子一阵,望着眼前的篝火道:“公子这次回去,可是想做一番事业?”

“哦?将军此话怎讲?”

马嗣明却不回答,只是微微摇头,眼里的火焰在跳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