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逐鹿北朝 > 第五十五章 邺城繁花开(下)

逐鹿北朝 第五十五章 邺城繁花开(下)

作者:红莲素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6:44:08 来源:笔趣阁

长方形的令牌,没什么特别,但上面的数字,赵五本从来没见过。

“这是我创造的一种数字,代表着零和一,稍后我会让人重新打造,现在你先将就用着。”

现在的阿拉伯数字还没有完全出现,还只是个雏形,如此高顺率先提出完整概念,发明权就归了华夏了。

后世他见过许多厚颜无耻之徒,把华夏的传承归为己有,现在高顺穿越到唐朝之前,干脆来一个釜底抽薪,有机会对所有传承都紧张统计说明。

这个念头一闪而逝,高顺蘸着茶水在桌子上写出了一到九。

“一二三四五,六七**十,十白千万亿,无论多大的数字,都可以用这几个数字表达。”

高顺给赵五本讲解,阿拉伯数字对应着汉字一目了然,赵五本也是眼前一亮。

“这么说无论我们有多少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数字了?”

“不错以后影卫的成员没有名字,只有编号,编号越小地位越高,除了特殊情况,他们相互之间也要保密。

最开始的一批成员至关重要,必须要身世清白,绝对忠诚的孤儿,日后的成员还需要他们去选拔培养。”

高顺嘴上说的不着急,可实际上他很着急,现在的情报系统太业余,打听情况全靠运气。

就拿周国和陈国来说,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民间打听,顶多是监视一下某些官员,皇宫他是进不去的。

但即便如此,还是充斥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派出去的探子没经过系统训练,很容易暴露被俘,无论是自杀还是投降,都不是高顺想看到的。

赵五本接过令牌,反复摸索了片刻,又看了看那些数字,确定记住了,这才把数字放进怀里。

“这些数字暂时不要外漏,接下来我还会编写一套秘语,这样即使书信丢失,也没人知道内容。”

“秘语?”

赵五本一脸震惊,高顺则低声解释了两句,赵五本立刻惊为天人,高顺竟然能想出如此办法。

接下来,赵五本又问了一些问题,和组建影卫需要注意的事项,高顺一一耐心回答。

这年代还没有门派的概念,高顺则给赵五本打开了这扇大门,而天然居也被牵扯进来,因为高顺要在齐国境内开一家连锁客栈,名字就叫龙门客栈。

龙门客栈集吃饭住店于一体,不但接待普通百姓,还接待游侠、刺客等江湖人士,暗地里要建立成一个情报网。

从汉朝开始官方就设有驿站,但只有官员才可以入住,而客栈不一样,他接待三教九流、四方来人,所以要求比较高。

“客栈的事先不急,咱们陆续开展,现在当务之急是把影卫组建起来,有了人才好办事。”

高顺描绘的宏伟蓝图,彻底震惊了赵五本,不知不觉间已经臣服于高顺,而不是高长恭。

……

武平三年,四月初一。

邺城变得热闹起来,因为地方举荐的学子通过考试,都陆续来到邺城。

虽然朝廷只让来五百人,可从地方来的远不止五百人,这次考试透露着不同,很多读书人都是来看情况的。

高顺走在邺城大街上,暖暖的阳光照的他很舒服,走了片刻竟然有些热。

于是他找了个茶摊歇脚,自从国家安定以后,民间的商业也快速发展起来,小摊小贩也陆续出现。

“这位公子,要不要来一碗豆腐脑。”

听摊主这么一说,高顺还真有些饿了,于是点头要了一碗,摊主很快就给他盛了一碗,简单加了点调料。

高顺低头吃着豆腐脑,心里感激的则是淮南王刘安,要不是他不务正业,也许华夏就少了一道美食。

看着街上来往的百姓,高顺心里十分欣慰,这才是太平盛世的景象,这才是他想象中的古代。

“长安风云起,邺都繁花开,建康歌声醉,天下入梦来。”

高顺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引得不少人侧目,高顺则不顾众人的目光,放下两枚铜钱,带着侍卫起身离开。

一路走马观花,这就来到了国子监,此时国子监门口的告示前,已经聚集了不少人。

“什么?竟然要考三本经书,还必考论语和孟子,这两本我根本没读啊!”

“我比你好不到哪去,我只读了一本,好不容易有次机会,估计没希望了。”

“哎,你们别放弃啊,你们没接着看么,下面不是写着呢嘛,以后朝廷每年都会举行考试,只不过选的人没今年多。”

“什么?每年都有考试,那我岂不是有机会了?”

“只要咱们用功读书,就都有机会当官,朝廷把这个叫开科取士,以后咱们都叫士子。”

借着第一次考试的机会,高顺当然要普及科举的概念,虽然这些人都是举荐出来的,但也有少数的寒门弟子。

考试内容的固定,起身也是限定了大方向,这年代读书人没有明确的目标,像民间很多人精通周易相面,这就没什么大用。

所以高顺还是以儒家为主,其他学派为辅,其实法家的学说也不错,但不利于道德的重建。

齐国现在还有很多胡人,高顺要加速同化他们,就必须让他们学仁义道德,而不是什么丛林法则。

而齐国在法律方面其实挺优秀,高洋的大哥高澄在东魏掌权时,曾经主持东魏法典《麟趾格》的修撰。

高洋称帝后,认为《麟趾格》为“未精”,命令群臣讨论制定齐律。

在编写齐律过程中,高洋重用了冀州封氏家族著名律学家封述以及崔暹、李洋、魏收等数人。

让他们全面总结了汉魏以来历代王朝的立法经验,简化法典结构、提炼篇名,锐意创新,最后制定了《北齐律》12篇,949条。

北齐律篇目依次为:名例、禁卫、婚户、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等篇。

《北齐律》在华夏法制史上实现了多个创新:首先是将法典结构科学化,将《刑名》和《法例》合并为《名例》,放在律典第一篇作为总则。

其次是确立了“重罪十条”,成为后世“十恶”的起源;再次规范了刑罚,确定了死、流、徒、杖、鞭等五刑体系,细化了其中的执行标准。

这是一部承上启下的重要法典,以“法令明审,科条简要”著称;它吸收了前代的立法成就,是隋唐律典的蓝本。

这部由高洋主导制定的法典,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成就最高的一部法律,对后世中华法系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在此之前律法虽然很完善,但执行起来却存在问题,可现在刑部成立了,一切都要按照法律来。

所以高顺没有在律法方面花太多心思,主力推动儒家文化,一点点改变读书人的思想,教化国内的胡人。

而他提出的各种概念,比如开科、取士、士子,乡试、会试、殿试等,也开始出现在世人面前。

先培养官员,再培养将领,这里说的培养可不是一两个,而是帝国的所有文武。

“哎你们看,国子监要招生了,年龄在十到十四岁,要有蒙学基础,经过考试择优录取。”

“又是考试……”

这段时间,齐国读书人听过最多的词语就是考试,有的人觉得这是一次机会,可大多数人都恨上了提出考试的人。

但是他们不知道,此时这个人就站在人群中,和他们一起看那些告示,看着士子们的表情,高顺的嘴角微微上扬。

他曾经也被考试的恐惧支配过,他是个理科生,却很有文科天赋,否则也不会看那么多书。

如今他却是个彻头彻尾的学霸,只要他愿意,他可以背下所有的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