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逐鹿北朝 > 第五十六章 第一次科举

逐鹿北朝 第五十六章 第一次科举

作者:红莲素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2 10:32:22 来源:笔趣阁

四月初十,科考开始。

高顺带着几名考官,站在国子监的门口,看官兵搜查士子们,以防有人夹带作弊。

世界上始终不缺聪明人,按理说第一次考试不会有人想到作弊,或者是不会想到有人作弊,可还是有一些人心存侥幸。

但高顺可不是第一次,他前世经历了太多次了,从小学到大学,经历了不知多少次考试。

有个别耍心思的,用低劣的手段作弊,直接被兵丁揪了出来,还有两个不是本人的,也被高顺发现了。

这些人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替考,高顺发现那两个,是心理素质不过关的,其他人里弄不好还有。

等到筛选了一遍后,五百人就只剩下四百多人,高顺带着诸多士子在一块宽阔的空地,大礼拜祭了孔子。

拜祭结束后,高顺转身看向众士子,朗声道:“开科取士,乃国家抡才大典,尔等皆为读书人,理应明白读书的目的。

唯秉至公,以为取舍,有司考试,只在至公,今朝廷开恩科,给尔等一次机会,尔等应该好好珍惜。

尔等都是地方保举推荐,每个士子都确定是本人,如果发现有人冒名顶替,推荐者连坐。”

高顺宣读了考场的规矩,总得来说和后世的差不多,考官都是他选的,考题他也检查过,想必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搜身验明正身后,考生们陆续进入临时考场,考场有点像后世的摊位,里面有一张床、一个马桶,一张木板,一套笔墨纸砚,一个碳炉和一些木炭。

早在考试前就已经发了通知,考生要在考场待两天两夜,所以需要自带食物和行李。

根据选择的经义不同划分区域,然后把考题和答题纸打下去,随着铜锣想起,考试开始。

大齐国的第一次科举,外高顺的监督下进行,有些考生看到考题时,不由得龇牙咧嘴。

“这是论语里的内容?我怎么没见过!”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来着,好像是……”

无论什么时候,考生的状态都是一样的,高顺带着颜之推、卢思道巡视考场,发现有作弊的直接指出来。

看了一圈后,高顺回到休息处,考场周围都有士兵把手,看这架势让人不紧张都不行。

“公子,如此方法真能得到人才么?”

颜之推坐在高顺旁边,有些怀疑这个方法,他认识不少读书人,但读书人不一定会当官。

高顺此时靠在一个自制的摇椅上,闭着眼睛说道:“读书人不一定会当官,但当官的一定要读书人。

朝廷现在看起来太平无事,其实有很大的隐患,六部成立后,各个衙门人手都不够,所有工作都需要记录统计,不识字是不行的。

至于治理百姓,确实是人才难得,但只要朝廷政策是对的,官员认真执行,就不会有大问题。”

对于这次科举,高顺其实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毕竟大部分都来自世家大族,都是些富人家的子弟。

这帮人就算读书,也没有忠君爱国的意识,就算将来当了官,也要好好调教一番。

而且六部虽然成立了,但最高领导层还是混乱的,中书省和尚书台并立,很多大臣都挂着一品的官职。

比如一个地方刺史,却是开府仪同三司,这代表他们和三司享受一个待遇。

还有一些老臣,都挂着三公九卿的衔,有的宗室子弟,封王还不够,还要有一品官职。

虽然大多都是名誉性的,但也提升了他们的地位,这就给朝廷埋下了隐患,有官职就有权利,这样下去迟早要出事,高顺要想个法子解决。

第一天考试顺利进行,考官和考生一样,都不能随意外出,严格管理起来。

第一天把问题都检查的差不多了,第二天高顺索性在住处看书,这段时间随着处理的国事越来越多,他越发的觉得自己的学识不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高顺先是把所有能找到的书籍看一遍,然后把他们背下来,紧接着就是去理解,有时候还会向其他人请教。

而跟在他身边的颜之推几人,久而久之自然也察觉到了,惊讶的同时也在自省,难怪高顺如此年龄就有如此见识。

第三天一早,考试结束,由考官带领官兵收卷,然后封存准备阅卷。

考生们此时是解放了,但考官们要忙起来了,尤其是薛道衡和李德林,二人是主要负责阅卷的考官。

阅卷的地方在秘书省,经过培训的考官们开始阅卷,三天时间很快过去,最终选出了一百份卷子。

看着眼前厚厚一摞卷子,高顺叹了口气,拿起一份看了起来,这眉头就皱了起来。

这个考试的经义答的不错,但时文完全跑题了,这道题是他出的题,题目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句话出自《孟子》,字面意思不难理解,高顺给考官定下了标准,然后按等级划分。

写个人的,算是切题,可以给个下等;写古人、前朝往事的,可以给个中等;写国家当今天下的,只要有凭有据,论证清楚,就可以给上等。

高顺的意思,其实在明显不过,就是警告世人,齐国还不是天下无敌,而是强敌环伺。

可是能理解他意思的并不多,有的人倒是联想到了国家,但更多的是写内忧。

自从高长恭主政以来,并没有用太过激的手段,而是制止了地方的横征暴敛,让百姓休养生息。

高顺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他不想改革,而是怕改革牵动了太多人,百姓无法承受改革带来的波动。

就拿这次统计人口,不只是普通百姓,还有很多王公大臣家里的奴隶,现在还有这种现象。

这些奴隶,可以说是有生力量,如果赋予他们自由和土地,他们的忠诚绝对无与伦比。

可无论是奴隶还是土地,都属于王公贵族的私有财产,就拿兰陵王的封地为例,那里就有很多奴隶和土地。

如果高顺要解放奴隶,均分土地,就等于动了那些人的蛋糕,再加上他还收税,那和百姓还有什么区别。

所以高顺一直在犹豫,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尤其是那些宗室,别看他们现在不说什么,那是没动他们的利益。

把所有卷子都看完,没有什么亮眼的卷子,如此他也懒得去斟酌排名,剩下的就交给颜之推他们,把选出来的人都分到六部去实习。

经过这段时间的整合,原来的一些衙门都整合到六部中,几位尚书争的昏天黑地,差一点就打起来。

这个过程高顺没有掺和,毕竟人事任免权在他这,兵权在他老爹那,剩下的只剩下一个财权,赵彦深可不敢克扣军费。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原本的诸多机构,例如左右丞相、门下省、中书省、秘书省、集书省、起居省、中侍中省、中尚药典御及丞等衙门,根据其职责,皆划入六部管辖。

如此一来,朝中只剩下少数几人手掌大权,高长恭无疑是第一人,第二的就是高顺,三品以下他可以直接任免。

借着整合衙门的机会,高顺又清理了一批官员,这次他不是暗中操作,而是拿着圣旨办事。

对于这次清理,高顺给出了一个明目:考绩。

对于北齐官员的第一次考绩,高顺也制定了一套标准,这一次就不考察业绩了,主要看德行。

通用标准是“四善”,即:“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一般官员只要德行过关,就可以继续留用,从今年开始制定业绩,第二年完不成由惩罚。

而考绩从邺城开始,逐渐推向地方,这让很多地方官傻了眼,赶紧巴结起百姓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