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曹丕的三国 > 第九十三章 求贤

曹丕的三国 第九十三章 求贤

作者:天堂里的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6:47:59 来源:笔趣阁

许县过去只是个普通小城,作为都城自然是不够格的,低矮的城墙也不够安全。重新营造自是应有之义。

把白马重建得极好的曹子恒,自然是许都新城的建造的最理想人选了。接到这个大活后,曹子恒用了三天,便拿出了一张很令曹操满意的设计图纸——盛唐国都长安城的布局图。而许都的行宫,便就被曹子恒恶趣味的命名为太极宫。

当然,这栋匆匆而成的宫殿与后世盛唐的太极宫相比,除了城防与占地面积,其他的实在有点见不得人。

以砖石为基,水泥为柱支撑而起的太极宫大殿,较之木制的雒阳南宫还要高上两丈有余,其占地面积亦更大。铺上工坊新造的镜面琉璃砖,显得极有气派,当然,亦就只有气派了。

整个大殿空荡荡的,摆设亦就那么点,还都是些寻常的玩意。刘协东归雒阳之时,皇家的财宝几乎被李傕、郭汜二人抢了个精光,这栋用于议事的太极宫,自然就没有多少能摆上台面的装饰品了。加之工期紧迫,便是大殿正中刘协御座两旁的两根水泥盘龙柱,其外层的石雕装饰,亦不过是出于山野之间的普通石匠之手。

这样一座大殿便如如今的东汉朝廷般,远望恢弘大气,近观却窘迫寒酸。

一身乌赤深衣的曹操正眯着眼观察着堂上的天子刘协。他如今亦有点看不懂这位年轻的天子了,昨日曹昂匆匆而来,说出来的分析让曹操一夜没有合眼。

若真如曹昂所言,这一局,他们可以说是败得极为彻底。回想起当日首次见到堂上的这位年轻人,那在自己的逼视下躲闪的神态,让他记忆犹新。如今,这位天子难得小胜一场,却还是那副畏畏缩缩的样子。

演戏?

或许,他真的有点小瞧天下英雄了。荀彧从前提过之事,或许,真的是时候了。

想到此处,他向刘协一礼,出列道:“靖王血脉枝叶繁茂,流落民间的更不知凡几。难得出了玄德这样的忠义才能之士,此行伐袁,其功劳卓著,某此前便欲荐其于陛下座前,更早已承诺为其邀功。

只是九江之地为袁贼祸害,百废待兴,江东孙策又过于年轻,不能济事,迫不得已才没有将其召回。

却不成想,陛下较之臣,爱才之心更为急切。陛下那封诏书某已委派王誧携之前往九江,不日,陛下便能见到这位功劳卓越的同宗了。”

曹操突如其来的妥协让刘协极为意外,仿佛此前的喊打喊杀不过镜花水月。

只听曹操继续说道:“刘姓一脉枝繁叶茂,到底还有多少如玄德般才华横溢之辈隐于民间,实不可知。而出了刘姓,这天下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姜子牙),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陈平)更是不知凡几。

如今,董卓授首,袁贼病亡,大汉正值中兴之际,可朝堂之上,却越发空虚。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二三子其佐陛下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当得而用之。(注一)

特请陛下下诏招纳民间贤能之士以充朝堂也。”

曹操此话一出,堂下顿时炸开了锅,那些往日显得很是听话的一众大臣,以越骑校尉种辑为先,都站出来反对。

尚书令荀彧则是诧异的看了曹操一眼,随即又略有所思的垂下眼帘。

举荐制,汉代选拔文职官员的主要方式,以现任的中央或地方高级官员按照固定的时间期限、条件和名额,向中央和地方政府举荐认为适合担任官员的人,并为之背书。

这样的制度在现代人看来弊端明显,官员的权力会随着时间慢慢膨胀,那句“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的知名之言,根由便在这举荐制。而举荐的条件,亦把被举荐的人才限制在了士族这样的少数群体之中。

可,这只是现代人的眼光。在这个知识权力集中掌握在地方少数人手里的年代,举荐制的弊端其实并没有那么大。像是荀彧,他就通过举荐制为曹操推荐了不少颍川的人才,奠定了曹魏前中期中下层的统治基础。

这亦是荀彧得以位《三国志·魏书》文臣传第一列的最大原因。

当然并非什么人都有荀彧的心胸,对于大多数官员而言,举荐的名额,乃是他们拉拢盟友的重要筹码。而作为盟友,自然是势力越大越好,大家族,才是他们举荐的首选。

曹操的建议并未触犯他们的这个利益,可却是收缴了他们攻讦别人的利器——道德。

生于现代的人,永远无法想象古代人对道德的苛求与追捧。

曹操如今的司空参军华歆求学之时,便因多看了两眼地上的金子,路过的豪华马车,便被有道德洁癖的好友管宁来了个“割席分坐”。这种在曹子恒看来简直可笑到匪夷所思的事情,却真真实实的发生于这个时代,并受到世人的传颂。

若是换到现代,管宁怕是要被网民们喷成生活不能自理,可在这个年代,其在辽东的声望以及那几近完美的德行操守,甚至压得后来的辽东太守公孙康想求其辅助,却不敢张口,怕被看出心中那点割地称王的龌龊心思。陈公在《三国志》中如此评价管宁:欲官宁以自镇辅,而终莫敢发言,其敬惮如此。

只是,道德完人毕竟少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有记载的便没有出过十指之数。而活跃于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上的生灵,德行有碍才是他们的常态。

所以,在这个时代,对这些手中无兵的文臣们而言,“道德”便是他们最为锋利的宝剑。他们最擅长的,亦就是挥动这把利剑,砍下政敌的首级。一旦天子下诏不求德行完美,只需才能卓越之士的辅助,便等于让他们收刀入鞘,赤手空拳的上阵杀敌,其时他们就真成百无一用的书生了。

堂下大臣们极力阻止,可堂上的刘协却已经乐开了花,在刘协的思维中,董卓、刘备等皆是极有能力之人,亦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起于微末。

“民间”这个离得他极远的神秘之地,是个能出人才的地方,曹操的建议,于刘协而言,简直便是天上掉馅饼。他可是用了极大的意志力才克制住了要问曹操今天是不是脑子抽风的冲动。

生怕曹操醒悟过来的刘协压根不管种辑等人,招呼一直沉默不语的尚书令荀彧便要起草用印。

这时,退居太常后便一直不再理会朝堂之事的杨彪开了口。

“能力越大,所能制造的危害亦更大。陛下在这方面,吃到的亏还不够多么?”

听到杨彪这话,早年被李傕压迫时的屈辱涌上刘协的心头。那一位,做的可比董卓过分多了。

“可是……”刘协心中的不甘又怎么瞒得过场中的人精,杨彪叹了口气,道:“陛下求贤若渴,这是好事,可天子麾下之臣,怎能降低选拔要求。曹司空你说这可对?”

“当然,只是如此之多的良才流于民间,不得为我大汉效力,殊为可惜。这样如何?陛下求贤,总不能谁来都收了,那些被刷下之人,便算是入了某的麾下,亦是缘分。”见杨彪开口,曹操知道,他今日花费如此之多的口舌,所为的最大目的,怕是无法成行了。

有时候,出身,便是一种德行有碍。

退而求其次,“既然陛下不甘困于深宫之中,便让某看看,你的能耐吧。某拭目而待,陛下你的下一步。”曹操如是想着,与刘协一礼,告别而去。

建安四年末,自袁甄联姻之后,刘协的一道招贤令再次吸引了天下的目光。众多自诩才华横溢之辈走出安居之地,奔赴到许都之中。

九江当涂,一叶小舟从这里出发驶向许都。船内,一名身穿破旧玄服的男子怔怔的望着船外清冷的淮水,喃喃自语:“便是得了爵,又能如何,亲人安在?”

男子手中,一叶信笺在寒风之中挣脱而出,飘落于淮水之上,其上的墨迹,亦渐渐化了开来:……刘几不愿开罪袁……为兄已出发往并州从军,若有不测……族中血仇,便拜托玄德……兄德然顿首。

注一:这一段拆自我们司空大人的《招贤令》,大意便是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个不是得到贤德的能人和他一起治理国家的呢?在他们相遇的时候,这些人才往往还没有名气,难道是偶然的际遇吗?是上边的人寻求发现的呀。如今正是特别需要访求贤才的时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