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曹丕的三国 > 第六十三章 搞事·其三

曹丕的三国 第六十三章 搞事·其三

作者:天堂里的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2 21:58:40 来源:笔趣阁

南面,袁孙两家反目,打的极为火热,北面的冀州之主却正在为继承人之事烦恼。

袁绍,字本初,是这个时代少有的伪高帅富,出身于汝南袁氏这个天下最顶级的豪门世家,父亲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wei)官拜司徒,其人长相资貌威容。

可惜,却是个庶子。

在这个讲求身份的年代,嫡庶之间的待遇差如鸿沟,士族之首的袁家更是如此。

其弟弟袁术更是常常斥其为“吾家奴”,袁绍的童年,过的并不愉快。(注一)而这些,直到其官拜左中郎将的伯父袁成死后,才变得不再一样。

谁也没想到,一个身体康健的人会死的如此突然,随后,袁绍被过继成了袁成的儿子,那一年他十六,在高门望族中长大的他很清楚,这不过是其父亲收拢伯父一脉资源的一个手段罢了。

高门大族看着表面光鲜,内里的倾轧便是如此残酷。

若是按部就班的成长,袁绍最大的可能,便是如那些庶出的叔伯般,管理袁氏某处的产业。如今,袁成的死了袁绍向上攀登的最大机遇。

在袁绍及冠之年,作为左中郎将袁成的嗣子,萌阴出任濮阳县令,在任期间渐渐便有了清正能干的名声,亦渐渐的受到袁隗、袁逢的关注。

其后不久,袁成的妻子病故,袁绍便就挂印回家服丧三年,其后,又补服父丧(袁成),又是一个三年。袁绍用了整整六年的光阴,博得了一个孝义的名声。

孝期结束后,袁绍拒绝了朝廷的征辟,隐居于雒阳之中。表面遗世独立,内里却是不停的联络党人,如八厨之一的张邈,谋刺董卓的何颙(yong),三君之一的陈蕃,八俊之首的李膺。这些人,具是当时党人中的人杰之辈。

亦是在此时,袁绍认识了其知交好友,一生之敌——曹操。

更是在随后的讨董联盟中,与曹操有了《三国志》中所载的逸闻,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顺利),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广纳天下的人才和英雄,以忠义之道驾驭他们,便可无往不胜。)

这是袁绍向上攀登的计划,亦是其蓬勃而长的野心。

如今,袁绍离这最初的计划,仅一步之遥了。

兴平二年岁末,在得到家族的全面支持后,袁绍撇开征讨公孙瓒的麴义,开始招募冀州西面的山民,组建精锐强军。又在邺城修建工坊,制作强大的弓弩。有了袁氏的钱财支撑,冀州受黄巾之乱影响的民生,开始极大的恢复,大汉第一州的名号,似乎又要回到冀州的头上。

幽州,与袁绍激战数年的老对手公孙瓒,如袁绍般正值壮年的他,仿佛一下子步入了暮年。继丹阳太守邹丹饮恨潞河之北后,公孙瓒亦败在阎柔与麴义的联军手上。那位不可一世的白马将军,在鲍丘丢下两万尸首后,狼狈的逃到了易河之北,立寨据守。

随后整个幽州西部都掀起一股反公孙瓒的浪潮,由公孙瓒任命的各郡长官,几乎被屠戮一空。一时间,幽州四处皆是血雨腥风。任谁都能看出,公孙瓒的败亡,不过时间的问题罢了。

幽州,已是袁绍吃到嘴边的肉,再拿下青、并两州,天下,便是袁某人的掌中之物。

而如此之大的一份家业,袁绍更想留给后妻刘氏所出的幼子——袁尚,袁显甫。

孩子总喜欢模仿父母,如今已长成一方霸主的袁绍,有意无意之下,亦用上了其父亲的招数。

兴平二年末,袁绍把自己不大看得上眼的嫡长子袁谭,袁显思,过继给了亡兄袁基。好给其后妻刘氏所出的幼子袁尚让路。

至于次子袁熙,袁显奕,那是出了名的好好先生,才能平平,在冀州的存在感极低。

袁谭,有贤名,才能亦足,在平定河北之事上有不少功绩,如今被废,袁绍账下的正直之人,便就坐不住了。

“世称一兔走衢(街口),万人逐之,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贤,德均则卜,古之制也。愿上惟先代成败之戒,下思逐兔分定之义。”而沮授的这番肺腑的劝说,换来的,却是袁绍被看破小心思后的硬撑:“孤欲令四儿各据一州,以观其能。”(注二)

主上不听臣下之言,臣下又能如何,尤其是像沮授这种只靠嘴皮子的谋臣。本就因为袁绍从河内退兵而心中有气的沮授,最终丢下了“祸其始此乎!”的话语,愤然离去。

沮授的进言,未能阻止袁谭的出继,却也为袁谭挣来了督军青州的差事。而他不知道的是,袁绍对他这位敢于插手主君传承之事的谋士已有了嫌隙。

建安元年初,袁绍以臧洪的督战青州不力为由,除臧洪刺史之职,以其子袁谭替之。又令次子袁熙领幽州刺史,外甥高干领并州刺史。

袁谭在军事上的才能确实不错,刚入青州,只有平原之地的他,便径直往东北方向进军,一副兵进黄河口蓼城,要截断田楷与幽州的联系的姿态。而当田楷于南面的乐安国引军来救之时,袁谭军早已登上黄河上的船队,逆河而上,进攻兵力空虚的济南国。

在出其不意的拿下济南国后,袁谭又把布置于平原西北部的兵力都收拢回来,以济南国为基,往东蚕食齐国、乐安国。建安元年的春末,田楷收到公孙瓒兵败鲍丘,退守易京的消息后,心知大势已去,带着部队回到幽州,协助公孙瓒防御麹义等人的进攻。

挤走了田楷,袁谭继续东进,成功在夏末攻陷北海国治所剧县,孔融流亡山东(太行山以东)。其后数月,袁谭以麾下得胜之师于莱州湾沿岸巡梭,青州之地的士族自觉袁氏治下一向宽厚,便就接纳了袁谭的统治。

建安元年,袁谭以一年不到的时间,在周边诸侯未及反应的情况下,独霸了青州,再次向其父袁绍证明,他,才是袁氏最为合适的继承人。

袁绍后来的想法没人知道,可袁谭的这次演出,成功为他赢得了袁绍麾下不少谋士的青睐。

撇开打酱油的袁熙不说,袁绍遣出三子,外甥高干亦在并州混的颇为不错。

高干,字元才,陈留圉(yu)县人。陈留高氏以世代孝节清名,享誉士林,亦因此得以和汝南袁氏这个庞然大物联姻。初平二年说服韩馥让出冀州刺史之位的人中,就有高元才的一份。凭借此功,高干本在邺城过的极为逍遥。

如今受袁绍继承人之事的牵累,非得跑到并州这样的穷乡僻壤,说实在,高干并不愿意。奈何自家舅舅强势惯了,那容得了他拒绝。

无奈之下,高干领着部队从魏郡涉国进入并州,于上党潞县驻扎,其后书信族中他极为看好的从弟高柔,高文惠来并州帮忙。

高柔到达并州后,为高干执掌政事,并建议高干按兵潞县,以高氏的名望为资本,交好上党大族陈、冯两家,并遣使前往太原郡联结吕布。

在高柔的谋划下,建安元年夏天,吕布在收了高干不少的财货之后,许诺只要高干不滋扰北上而来途径上党的商队,双方可各自相安。

秋收后,与河内张杨这个老军阀头子的待遇截然不同,陈、冯两家于上党郡治所长子城打开城门,迎接高干的进驻。(注三)

随后更是在一众上党士族的联名下,天子授高干上党太守之职。

建安元年冬,高干兵不刃血的拿下了并州为数不多的富庶之地——长治平原,并开始组织屯田,并以此一郡之地,在即将来临的中原之主的归属大战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遣出三子,有二子收获不错,更让邺城的袁绍坚信,气运在其一方。

建安元年初秋,就在雒阳争夺天子白热化之时,袁绍无视沮授、田丰等人奉迎天子的劝说,领着数千兵马,增援久攻易京不下的麹义。

可惜,还没等他进入幽州地界,便传来了麹义兵败易京的消息。

逃到易河的公孙瓒在勘察了易河周边的地势后,察觉此地乃是易守难攻的险峻之所,便开始在此地筑城,并展开屯田。

不得不说,这位从刘虞之时便喜欢筑城的诸侯,在这方面的天赋实在点满。就在鲜于辅等人忙于推举刘和为新的幽州之主时,公孙瓒便在易水之滨,凭着草草垒起的土城,抗住了麴义的追击。

在二人相持了近一年后,人困马乏的麴义决定退兵。而公孙瓒等了一年,成功抓住了唯一的胜机,趁着麴义退走,士气不高之际,与从青州返回,藏于故安城外山林数月之久的田楷,来了个前后夹击,狠狠的让这位后起之秀见识了何为“白马将军”。

随后,经过一轮政治斗争后,姗姗来迟的刘和军,成功的被麴义所迁怒。双方于夜里来了一次混战,混战过后,幽州牧刘虞唯一的血脉——刘和,不知所踪。

……

就在鲜于辅等人哀伤于刘和之死时,荆州南阳,穰城外,张绣亦在对着其叔父的尸体,痛哭不已。

注一:“吾家奴”出自《后汉书》:术结公孙瓒,而绍连刘表。豪杰多附于绍,术怒曰:“群竖不从吾,而从吾家奴乎。”虽是怒极之言,可亦能看出,袁绍早年在袁氏的地位。

注二:这一段出自西晋司马彪编撰的史书《九州春秋》。四儿便是袁绍三子谭、熙、尚以及外甥高干。

注三:张杨曾图谋上党郡,可惜,被当地的地方势力赏了一个闭门羹。史料请自行百度《三国志·常林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