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风起代北 > 第五十一章 大朝会(上)

风起代北 第五十一章 大朝会(上)

作者:锦鲤跳跳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3 04:02:35 来源:笔趣阁

登国二年(385年)冬月戊戌日,寅时,黎明将至未至,天色晦暗不明,整个北方大地都处于迷蒙之中。

拓跋珪心里装着政事,醒的很早,身旁是独孤芷温热的**,如玉的娇颜有了初作妇人的痕迹。

看着她秀美的睡颜,他轻轻一吻,起身拍面强行驱散倦意,一边盥洗进食,一边听取白鹭司收集的情报。

“晋朝已经规复兖、青、司、豫、梁、益六州之地,加上原来的江、扬、广、交、宁……数州,疆域为近二十年之最盛。”

“河北之地,除却少数坚城尚未陷落,已基本被慕容垂平定,如今,燕国据有平、幽、冀三州之地”。

“并州仍在苻秦手上,刘卫辰全据朔州之地,兵力达到十万,不过上郡的羌胡、安定诸郡的鲜卑部落并不服他,三族关系微妙”。

“关中情形,尚不可知。”全旭坐在拓跋珪对面,娓娓说道。

拓跋珪消化一番讯息,斩钉截铁说道:“关中倒是不急,对草原诸部的渗透要尽快,茫茫大漠,无人带路,大军如何行动。”

“是”全旭应道,随即他换上一副跃跃欲试地表情:“大王打算对草原诸部动手了?”

拓跋珪颔首:“孤也只是顺势而为罢了,东西南三方强敌,哪是孤可以平定,与其撞个头破血流,不如向一盘散沙的草原部落动武,如今,漠南诸部已重归孤帐下,正好趁此良机,击破两三个高车部落,将我大魏雄威播向更远的地方。”

“前番孤让你向贺兰部安插眼线,办的怎么样了?”

说着说着,拓跋珪将话题引向贺兰,这个帐落三万的大部族,他可是眼馋好久了。

全旭拱手:“贺兰部与纥奚、纥突邻三部往来甚是紧密,具体情形尚不明确。”

“三部的丁壮加起来不下十万,不容忽视。”拓跋珪眉间显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异色:“贺兰讷兄弟……唔,还有孤小姨的动向,都要尽力探查。”

全旭深深地审视了一眼,仍是没有明白监视一个女子的意义,直到撞上拓跋珪不悦的目光,才带着疑惑应下。

晨曦之后,盛乐近郊的宗室大臣三三两两入王帐外等候。

“入殿!”一名三旬年纪的谒者向帐外等候的臣子呼喝一声。

此人名叫侯岌,出自上谷侯氏,世代官宦,是近来西投士人中的杰出代表,曾做过前燕的校书郎,懂礼知文,拓跋珪因材施用,直接收为近臣,任命黄门侍郎一职。

闻令,朝臣中的文臣径直入殿,武臣解除佩剑交给帐前直勤武士。

致力于完善礼仪制度,趋向于加强君权的拓跋珪,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给臣子“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荣宠,若真如此,只怕下一步就是“加九锡”,魏王禅位了。

这是自去岁议国号之后,魏国朝堂上的第二次大朝,未来的国策、政体、爵制……都会在这场大朝会中有个初步规划。

殿上,文武臣僚泾渭分明,武臣以拓拔仪、拓拔遵、拓跋虔三宗室为首,

文臣一列以拓跋觚、张衮、燕凤三人为首。

接受群臣觐拜之后,拓跋珪令诸臣汇报赋税征收、奚民安置情况。

“启禀大王,夏收、秋收粮秣已经入库,加上陈留公从代郡运回的三万斛,计有十万斛。”主管钱谷的燕凤出列禀道。

“怎会如此之少?”拓跋珪愕然,十万斛冬麦、菽豆于盛乐一万多户军民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若再加上安置奚民,这个冬天将无比艰难。

“今岁云中、代郡两地共收粮秣十九万石,单是班次官吏、赏赐留守的中军将士、抚恤遗孤三项就花去了半数的粮秣,赋税确实是入不敷出。”燕凤面容之间,尽显疲态,以汉臣身份总揽魏国财税不可谓不难,加之他心气颇高,凡是都要追求面面俱到,四十出头的年纪,发丝斑白不少。

见其如此,拓跋珪也不禁动容,不提他对自己的在造之恩,单是他先王辅政大臣的身份,也值得朝野上下尊重了。

拓跋珪的本意是先行赈济,以期明年屯垦,产出更多的粮食牲畜,供给中枢,形成良性循环,不曾想,反倒是成了压死自己的稻草。

“如今,朝廷是否缺乏安置奚民的余粮?”拓跋珪问道。

“是。”

又是一阵怔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乏粮这种困境,不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可以改变的。

“削减一部分支出,改为明岁发放,可行否?”拓跋珪试探着问道。

燕凤等文臣尚未有所动作,拓拔仪重重一揖,出列谏言:“大王,官吏禄米绝不能削减,我等宗族、国族子弟尚有家族支持,那些出身小门小户的官员若是听说朝廷既不发俸,又不赐禄,难免会铤而走险!”

“至于遗孤抚恤、将士赏赐更不能削减了,这是大王前番下过诏书的,君无戏言,王上岂能出尔反尔,徒丧军心。”

道理,拓跋珪是明白的,王莽的前车之鉴,他也是清楚的,但是如何应对乏粮危机,总得有个计划。

“九原公以为当如何度此难关?”

拓拔仪捋一捋美须,大声笑道:“定量分配食物即是,待到明年春草发芽,羔羊产奶,兼有野蔬野果,足以维持到夏收时节,若再不济,直接退回漠南,作那塞外天子。

中原衰弱,就打中原,西方衰弱,就打西方,再占领西域的商道,若真如此,威势也不会比那汉朝皇帝差多少。”

拓跋珪以及朝臣都被他这个幽默的说法逗笑,细细想来,也不失为一条上策,后世突厥的他钵可汗就一直游离于后三国时代,北周、北齐二国的锦缎供奉收到手软。

燕凤也赞同拓拔仪的见解,颔首说道:“若是有所规划,再定量分配粮秣,应当可以撑到明年春草发芽,羔羊产奶之时。”

“奚民便如此安置吧,待到明年,编为屯民。”顿了顿,拓跋珪将目光转向主管马政的拓跋烈:“漠南、代郡的马匹可曾如数运抵牧苑?”

“回大王,漠南良马一万匹,代郡良马六千匹,已经入苑。”

“善!”环视一周,拓跋珪扫向下首:“诸卿可还有要事启奏?”

“臣有一事奏禀。”陈留公拓跋虔出列。

“乌丸人王敏有部众七八万,雄据上谷,欲献地给大王。”

拓跋珪愕然,深深思虑,此事怎么看都透露着一股诡异,颇有冯亭献上党引秦赵相争的意思。

问题是魏国没有打一场长平之战的本钱,直接亡国是可以预见的。

拓跋珪不相信拓跋虔看不穿如此简单的计谋,纵然他看不穿,独孤信、梁眷等人也会有所提示。

“以你之见,此人有几分真心?”

拓跋虔答道:“只怕一分真心也无,此人不过是畏惧燕国兵锋,引诱我国与燕国开战罢了,不过臣以为我们可以借机吞并他的部众。”

这下,拓跋珪来了兴趣,好奇问道:“如何吞并,代郡与上谷中间可是隔着广宁。”

“臣意是由漠南出兵,从赤城入上谷,假援助乌丸人为名,突袭其部落首领,收捕其青壮,如依此策,乌丸人畜必定可以斩获大半。”

“若孤依你之计,只怕会彻底开罪燕国。”

“当不至于,正好借此事试探试探慕容垂。”

略做沉吟,拓跋珪结束二人之间对话:“下朝之后,孤再与你议此事。”

“是”拓跋虔目光灼灼退下。

紧接着,拓跋珪直接宣读制诏,阐明此次朝议的主题——立制。

诏曰:“盖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孤方居襁褓,遇敌逞凶,以致流亡,辛有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贞之士忘身于外,孑遗之身得存,后受众推举,以眇躬之身继大统,光复故国。

孤承祖宗重光之绪以来,旦夕无不战战兢兢,废飧辍寐,常读史籍,追先王、前代之过失,以为国家长久之道,在于典制。

故今日之议,首在立制”。

“望卿等畅所欲言,不要担心因言获罪。”

诏书读完,群臣顿首,皆是喜不自胜,自古以来,凡是参与立制的臣子,基本都会被录入开国功臣,若是魏王真的成就大业,兴建个表彰功臣的阁楼,那可就名留青史了。

是人就好名,谁不想成为当代的麒麟阁十一功臣、云台二十八将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