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风起代北 > 第二十八章 时代变迁

风起代北 第二十八章 时代变迁

作者:锦鲤跳跳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6:49:52 来源:笔趣阁

走出俘虏营,空气瞬间变得香甜起来,同时,拓跋觚心中疑惑更盛,他不知道兄长方才的举动是示威还是警告。

人与人交往中,弱势一方难免胡思乱想。

事实上拓跋珪对他并没有什么坏心思,仅是顺道罢了。

下一站,才是拓跋珪找他的真正意图。

怀着忐忑的心情,拓跋觚跟着兄长进入了俘虏营西侧大帐,这里关押着刘显部近千名奴隶。

他们早就被折磨的不成样子,人皆骨瘦如柴,身上衣服破烂不堪,浑浊的双眸毫无焦距,仿佛失了魂一般。

看到他们目光呆滞无神的模样,拓跋珪眼中露出一丝悲痛之色,在精神上,他与他们才是真正的同胞。

没错,这些人都是汉地边民,包含士人、农人、匠人,或许过去他们温馨美满,或许过去他们求温饱而不得,但至少还有一份希望,直到一阵马蹄声起,他们变成了奴隶。

这些贫苦的汉地边民,在胡人的铁蹄马刀下,毫无反抗的余地,他们根本没有任何的抵御手段,他们甚至不敢反抗。

或许在他们脑海深处,依稀残留着一汉当五胡的荣光,但如今……

时代变了!

时代的变迁要从西汉末年讲起。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问题愈加尖锐,加之天灾**,大量自耕农沦为豪强奴婢,朝廷税收兵源开始大打折扣,不得已,统治者开始加重其余民众的负担,恶性循环就此开始,愈演愈烈。

汉哀帝试图用国家行政力量干预地权,实行限田,限奴婢,失败了;在世周公王莽推行“王田私属法”,失败了;光武帝施行“度田”因为触犯本阶级利益,流产了。

天选之子尚且不能解决这一问题,他的子孙自然更加无能为力,东汉延续了这一趋势,汉顺帝时,永和羌乱爆发,为平定此次叛乱,东汉朝廷糜耗军资三百亿,财政压力骤然增大。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提出雇佣少数民族作战,朝廷为缓解财政压力,欣然采纳,匈奴、乌丸、羌、氐、賨开始为大汉作战。

及至汉末,董卓、袁绍、曹操、刘备、孙权、张鲁、马超等军阀军中遍布少数民族。

既然征召少数民族作战,内迁便不可避免,初,曹操内迁辽东乌桓万户;汉中之战不敌刘备,内迁氐人;姜维北伐,郭淮内迁羌氐。

总之,打不过就内迁,拉长敌军补给线。

孙吴大捕山越,蜀汉数征南蛮,都是为了充实人口,两国甚至组建了多支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军队。

总的来说,汉末到三国这段历史,生民血泪史,异族内迁史。

晋灭吴时,晋军中甚至有大量匈奴人服役。

侍御史郭钦见此情景,心生担忧,上书劝谏:戎狄强犷,历古为患。魏初民少,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内及京兆、魏郡、弘农,往往有之。

虽今服从,若数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廷矣。

宜及平吴之后谋臣猛将之略,渐徙内郡杂胡於边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万世长策也。

此时曹魏内迁胡人的恶果开始显现,关中胡虏势力庞大,牵一发而动全身,秃发树机能之乱刚刚平定,晋帝司马炎丝毫不敢加重民族对立。

再者,‘渐徙内郡杂胡於边地’也不可能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司马炎思虑再三,不听。

之后数年,天灾不断,疾疫流行,赋役如故,大量农民被迫沦为流民。

惠帝元康元年三月,皇后贾南风召楚王司马玮、汝南王司马亮,进京诛杀杨骏,八王之乱第一阶段就此开始,尽管这次内乱只持续了三个月,却引发了后续一系列事件。

元康四年,匈奴人郝散于上党起义。

两年后,其弟郝度元联合羌胡二族起兵反晋,时关中大饥,秦、雍二州羌氐纷起响应,推齐万年为帝,拥兵七万,兵围泾阳,关中震动。

此次起义历时四年才被镇压,鉴于此,太子洗马江统认为戎狄乱华,宜早绝其原,于元康九年作《徙戎论》,其略曰:四夷之中,戎狄为甚。弱则畏服,强则侵叛。是以有道之君,待之有备,御之有常。期令境内获安,疆场不侵而已。

汉建武中,马援领陇西太守,讨叛羌,徙其余种於关中,居冯翊、河东、北地。魏武帝徙武都氐於秦川,以御蜀,盖权宜之计。今已受其敝矣。

夫关中,帝王所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候隙乘便,辄为横逆。此必然之势也。宜及今兵威方盛,因其死亡流散,与关中人户为仇雠之际,徙诸羌,著先零、罕开、析支之地;徙诸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并州诸胡,建安中听其散居六郡,今为五部,户至数万。正始中,毌丘俭讨句骊,徙其馀种於荥阳,部户亦以千计,并皆骁勇便利。

夫百姓失职,犹或亡叛,犬马肥充,则有噬啮,况於夷狄,能不为变!此等皆宜申谕发遣,还於本域,慰彼土思,惠此中国,於计为长也。

此时距离郭钦上书已经过去了十八年,胡虏经过一代人的繁衍,愈加势大,皇后贾南风面对各地虎视眈眈的藩王自顾不暇,江充的上书只得到了三个字,不能用。

何为不能用?

知其言在理而不能用!

作为秦汉之后第三个大一统王朝,西晋本不该如此暗弱,但它的政治生态决定了它的上限。

一句话,贵族争权,流民造反,胡人乘虚而入。

所谓胡人,事实上除部分鲜卑外都是西晋的少民,其中氐人、賨人汉化最深,羌人、匈奴次之,羯族等一干杂胡地位最低,常常被贩卖为农奴。

就在江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成为皇汉指导思想的同年,八王之乱进入第二阶段。

与此同时,流民起义愈演愈烈,永宁元年十月,略阳巴氐人李特、李雄领导秦州、雍州六郡流民在益州起义。当时关中大旱,饥民遍地,六郡汉、氐、羌、賨十余万人经汉川流入巴蜀地区就食,益州官府逼迫流民返乡,激起民变,流民愤击晋军,攻占广汉,兵围成都。特与蜀人约法三章,赈济贫民,得到益州上下广泛支持,后李特之子建立成国。

西晋八王之乱进入中期阶段,各王纷纷召引胡人,匈奴人刘渊趁机建国,张昌,公师藩、汲桑、刘伯根,先后起义,淮河以北,一片糜烂之势。

永嘉元年,东海王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但此时的他已经无力控制日益壮大的匈奴汉国,于是假借征讨汉国之名率行台奔逃。

不久,晋军为汉将石勒所破,全军覆没,洛阳城陷,秦王司马邺于长安即大位,五年后,西晋灭亡。

而这一时期,鲜卑慕容氏、拓跋氏、段氏、宇文氏都在假装大晋忠臣,暗中推波助澜。

西晋亡,匈奴起;匈奴衰,羯赵起;羯赵乱,慕容兴;慕容乱,前秦兴;前秦亡,北境乱。

五胡乱华,确实是民族融合的过程,血泪不可描述,但,这就是历史。

造成这一血泪史的又岂是牛晋一朝?

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

收回飘远的思绪,拓跋珪目视拓跋觚,郑重道:“觚弟,这些都是汉地边民,包含士人、百工、农人,我将他们都交给你了,三月后,我要在他们身上看到诗书中的汉家风采,你可能做到?”

“臣弟必竭尽全力”!

“善!”

……

自秦汉以降历朝历代,皆视百工为贱业,独太祖不以为然,选用隶臣,屡制军国利器,民间亦多有受慧。

——《魏书》帝纪一.太祖本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