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风起代北 > 第二十八章 惟愿马上取功名

风起代北 第二十八章 惟愿马上取功名

作者:锦鲤跳跳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6:49:52 来源:笔趣阁

秋风萧瑟,浊云漫天,枯黄的草叶在风中摇曳,从年初至今,始终未有甘霖落下。

ranwen.la

尽管不是秋高马肥,但魏王还是按照原定计划发起东征,东征大军共计两万,部落兵一万一千、镇戍兵四千,禁卫军五千。

庾岳、叔孙建、张衮、燕凤四人留守京师,出征的重将有于栗磾、拓拔仪、独孤信、拓拔遵、穆崇、王建。

各路大军陆续抵达牛川,诸军汇聚神鹿旗下,旌旗招展,兵甲赫天。

祭天、祭地、告庙、祭军神,誓师,一系列繁琐流程举行完毕,魏军自于延水尽头出发,一路向东。

此次东征,将士士气无比高昂,皆是盼望战胜之后,分得妇女财货。

据白鹭司传报,凡被抽中者,无不踊跃添置良马、良弓,甚至有不少部民以牛羊为抵押,租借强弓、副马。

生活在代地、受到汉文化影响的拓跋珪没有想到游牧民族对于劫掠如此热情,只见副马上承载的武器满满当当,明显不是一帐可以凑齐。

颇有秦军闻战则喜、死不旋踵的精神,当然,拓跋珪没有深思这一现象背后的主义,反正他已经决定将“毒输于敌,以邻为壑”。

魏军行军速度不快,日行百里,行军两日,遇风沙,风力过于猛烈,拓跋珪下令大军停止前进,择一地势险峻之地扎营,等待风暴过去,也顺势制定具体作战方案。

魏军最终选择扎营在一座三面环山,谷口敞开的开阔山谷中,营地南面是一段倚山而建,残破不堪的长城。

士卒安营扎寨,人嘶马鸣间,郎中令许谦为魏王解说起眼前的人文地理。

“此地名野狐岭,因林高草茂、野狐成群而得名。

东周之时,赵襄子称此地为无穷之门,以此为界,厘定疆域,构筑要塞停止开拓步伐,与东胡互不相扰!

常有猛烈呼啸的大漠劲风吹过,仿若厉鬼怒嚎,又名黑风口。

山势高峻,风力猛烈,雁飞过此,遇风辄堕,端是一处险地”。

没有地理就没有历史,魏王听得十分认真,不时展开潦草的地图,添上几笔。

魏燕必有一战,从燕使到来的那一刻起,拓跋珪便开始寻战燕国的软肋,北方漫长的边境线,总能寻到突破口,只要能撕开一条口子,便可利用轻骑的优势频繁袭扰,令燕国疲于奔命。

有地图和没地图完全不同,画好地图,魏王一眼便看出眼前关隘的军事意义,心中暗忖“野狐岭扼中原与塞外咽喉之地,过此要塞,沿上谷叩居庸关……若能破居庸关,便可长驱直入,马踏河北”。

虽然此地算不上兵家必争之地,但也不失为一卓越的战略选择。

拓跋珪收起舆图,审视一眼许谦,语调平和:“郎中令学识非凡,让你做都护府长史未免过于屈才,此役之后,且回孤身边作侍中,以备咨询”。

眼下,白鹭司已经将眼线安插在拓拔遵身边,如此一来,许谦也没有继续待在漠南的必要,索性将他调回王庭,参赞政务。

“谢王上”许谦精神一振。

拓跋珪颔首,淡淡说道:“且随孤一观士卒”。

塞外遭遇暴风实属正常,魏王早早命令士卒将大纛收起,因此没有发生旗杆折断这类不详之兆。

军心丝毫未受影响,士卒取出牛皮囊中的肉干、奶酪、胡饼,再于粮官处领上一份鲜奶,同族、乡党聚伙,胡侃起来。

事实上,民族隔阂并不是魏王一指诏书可以打破,不同种族之间,泾渭分明,语言交流上的困难严重阻碍民族融合。

拓跋珪压低脚步走向一伙鲜卑士卒聚集的地方,默不作声听一伙他们的闲聊。

“伏连,你是一部之长,为何要争当征召兵,与我等糙汉抢食?”一人目光直视场中一名少年,语气中带着好奇。

只见那少年眉宇间有些贵气,身着月白色的紧袖短衣,束一条镶嵌美玉的蹀躞带,脚下蹬一双鹿皮小靴。

“是啊,以你的武艺、才略,再过两三年必定可以选为禁卫军。战场凶险,岂是你这等未经历战事的少年郎可以理解。”有人附和说道。

听闻一部之长入营做征召兵,拓跋珪也是来了兴趣,据他所知,此次抽丁,大多数贵族都是以部民代役。

少年撇撇嘴,星眸闪动:“一部之长算什么,我的志向是做将军”。

“大王说过,只要立下功勋,不论出身,一律按制受赏,你们,就不想做将军吗?”

少年的质问,引得一帮糙汉热血沸腾,一名士卒夹杂着恼怒的声音传出:“将军不敢想,只求我的套马杆不要落空。

该死的屈突律,为了租借马匹、强弓、骨朵,我付出了十张羊皮、三只羔羊。”

“哲伦阿干,不要丧气,只要捕到一个奚人便不算亏,捕到两个便有的赚,若是捕到三个,便是大赚”一人笑着出言安慰。

实际上,此话算不上虚假安慰,大军出征之前,魏王明令颁布赏格,捕一人,得其三成訾产,诸人兽皮袋中都有数根缚人、套马的绳索。

对于士卒表现出的战意,拓跋珪极为满意,若是能够一直保持这种斗志,便有希望脱胎成一支强军。

拓跋珪阔步上前,有士卒注意到来人兜鍪上的白缨,单膝跪地,抚胸行礼。

白缨兜鍪是魏军将领的象征,再观其兜鍪之上凤羽,身份呼之欲出。

“见过大王!”

闻声,其余人也纷纷行军礼。

“多大了,叫什么名字?”拓跋珪打量方才出言的少年,此子算是难得的有志之士,已经进入他的视线。

审视的目光令少年有些局促,平静下来,少年恭敬答道:“小子娄伏连,十五岁”。

十五岁,算是拓跋珪的同龄人了,如今,魏军之中的未成年士兵足足占了两成,他们也是军队未来的主力。

“兵危战凶,可有惧怖?”魏王表情和善问道。

娄伏连摇摇头,目光中流露出一抹战意:“刀枪剑戟皆不惧,惟愿马上取功名”。

“有志气,孤等着封你将军的一日”。

称赞一声,魏王将目光转向在场所有士卒,沉声说道:“大业尚未成功,汝等亦需多加努力,争取做百夫长、千夫长、将军”。

人群一阵躁动,望着拓跋珪远去的背影,不少人露出崇拜的目光,无论是相貌、军略、个人品德,魏王身上,都没有过多可挑剔之处。

晚间,军中开始流传魏王“勉励士卒”“有功必赏”的光辉形象。

拓跋珪认为,赏功罚过四个字,不比解衣推食的效果差,事实也是如此,普通士卒根本不在乎君主如何享受,他们只在乎自己用生命换取的一份酬劳。

对比袁大帅的袁家军,封建时代,收买人心,打造一支基本忠诚的军队,简直不要太简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