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朱棣第四子 > 第192章 宁王的盘算

大明:我,朱棣第四子 第192章 宁王的盘算

作者:星月长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6 17:37:47 来源:笔趣阁

朱高燨目不错睛地盯着宁王,心里明镜儿一般,笑道,“宁王叔,总是从北边运过来,将来是有法子,但也得有个上十年了,我将来的设想,建一条贯穿南北的铁路线,从北到南运煤炭,从南到北运粮食,但这条铁路修起来,不是三两天的功夫。工业的发展,还是要从北到南。”

宁王若有所思。

朱棣和宁王在书房里谈了很久,等宁王出去后,朱棣坐了好一会儿才出来,脸色有些不好看。

朱高燨笑着问他爹,“爹,宁王叔向您提了什么条件?”

朱棣道,“你宁王叔是个人精,问我将来是不是打算定都北京,即便爹打算定都北京,也不是他能问出来的。”

身为帝王,朱棣肯定不想让臣下将他的心思猜得透透的,就算猜透了,只要朱棣不暗示,臣下也要很识时务地不知道才对。

朱高燨深谙此道,知道他爹在生气什么,不由得笑了,“爹,您跟宁王叔要谈的是宁王叔的封地,宁王叔肯定要搞清楚将来,自己离北京有多远。爹,眼下是个机会,您跟儿子说说,宁王叔到底说了啥,儿子帮您参详参详。“

“你宁王叔原本一开始想让爹将他封在南方,他也多次透露过意愿,说是兄弟间不想离得太远,将来彼此之间没有个走动。你前次跟爹说,以后发展工业还是要在北边强,那边资源丰富,爹也有这个意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爹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你们兄弟四个或在那边出生,都在那边长大,关键北元余孽不灭,爹也放心不下……”

朱棣最近难得有机会和儿子说心事,开口之后,就絮絮叨叨没完,朱高燨听得非常认真,“爹,若说定都的话,应天府的确不太合适,这边江南富庶之地,土地豪强甚多,朝中文臣泰半都出自江左一带,帝王容易受捆绑,这也是建文的悲剧。而爹说的,君子守国门,也是正理,北面还有大片的国土,关键工业发展的确要依赖那边的资源,若是迁都北京,爹也不用着急,回头让臣子们求着爹迁都。”

“好!”朱棣满腔愤满,被儿子的三言两语给抚没了,他高兴不已,走过来,揽着儿子的肩膀,“你宁王叔说,想让爹把他封到北边去。”

朱高燨一笑,对朱棣道,“爹,没关系,枪杆子里头出政权,您也别怕几个叔叔们将来不安分,咱们强大了,不怕他们,火器都在咱们手上,将来,您瞧瞧,还会有更厉害的火器出来。他们想让爹把他们分那,就分那。不过,爹,还是儿子说的那话,不要动辄就给封地,土地一定不能随便给,等到了将来,土地才是最值钱的。”

“好,爹都听儿子的!”

宁王回去之后,世子朱盘烒听说他爹向皇上求封河北,保定、真定几个北京城周围的城市,他大为不解,“爹,放着这好好的江南金粉之地咱们不待,为何要去北边呢?难道这么多年,咱们在北地喝风吃沙还不够吗?”

朱盘烒有些生气,“难道是皇上不答应?”

“不是!”宁王很器重这个长子,慢声细语道,“你听爹说,眼下不说四皇子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那些种子,什么红薯,辣椒了,就说他弄出来的这些器物,自行车,眼看就要成功的热电厂,说是要弄电出来,照明,还有带动设备生产。“

“那又如何?难道他还能把这些都窝在家里,不拿出来不成?”朱盘烒没当一回事,都是太祖皇帝的血脉,朱高燨是不是优秀得过分了些?

就他一个人的肩膀上顶的是脑袋,难道说他们的肩膀上顶着的都是夜壶?

“不是这么一回事。之前燕军的火器,我们都看到过,你在北平城也住了那么久,你应当比别人更能体会到北平城和大明所有别的地方都不一样。连现在的应天府都不同。”

朱盘烒说不出话来了,他的确看到了昔日北平城的变化,是他在应天府都没有看到的。

“听说北边有煤,唯有煤炭才能做能源,依爹看来,皇上是打算迁都的,现在之所以没有说出来,是因为时机未到,如若等将来封地定了,再换来换去,就不太可能了。”

“那爹的意思,是要在北边那一块地?”

“最好能够待在京城。”

宁王心里也有打算,眼下的大明和几年前的大明不同了,手里的兵力再多,如果没有火器,依然打不成仗,一直到现在,火器的生产都在北京,朱棣甚至将张玉派到北京镇守,原因何在?

一直到现在,金忠和郭资都没有回来,而皇上登基之后,升金忠工部右侍郎,郭资拜户部左侍郎,河北布政使。

听说这两人乃是跟着四皇子的人,两人靖难之役中,掌北平的财政和民政,整个河北没有不说这两人是好官的。

想到这里,宁王心里咯噔一下,皇上登基至今,一直没有册封太子,难道说,他这四哥心里有什么算计不成?

一个转念,宁王晒然一笑,换成是他,估摸着也是想把这宝座传给自己最疼爱的幺儿子的吧?

想到这里,宁王打定了主意,与其将来被迫将地拿出来,不如现在紧紧依靠朱高燨,将一些产业抓在手里,他要地做什么?难道亲自种田?

“爹……”

不等朱盘烒开口,宁王抬手止住了他,“你不用多说,爹自有主意,时代变了,你那些想法,将来都不成器,平白惹人笑话。”

高祖皇帝一共生了二十多个儿子,眼下,他们这兄弟们养了这么多儿子,没有一个能及得上朱高燨半分。

这就很气人了。

眼看就要过年了,不管穷还是富,娶个媳妇好过年!

没进腊月的时候,大皇子纳侧妃,吹吹打打,一顶花轿将韦氏抬进了宫门,那一天,大皇子兄弟三个,只有老三到场了,老二和老四礼到人未到。

不论如何,又有了个美娇娘,又是从老二的手里截胡来的,朱高炽都很开心,做了将近一个月的新郎官,朱高炽越来越不澹定了。

一直到现在,朝中上下都没有提过册封太子一事。

朱高炽有些沉不住气了,主动来到了张氏的屋子里,张氏正在看奶嬷嬷给朱瞻基喂粥,看到丈夫前来,朝屋里服侍的挥了挥手,丫鬟们忙帮着朱瞻基和奶嬷嬷挪了位置。

“殿下,怎么了?”张氏对丈夫一直留在韦氏的屋里,不是不吃醋,但她一向很懂得分寸,就算吃醋,也不可能吃到丈夫面前来。

“听说四弟回来后,就一直住在父皇的西宫里,前两天说是四弟住的屋里,地龙坏了,父皇就让人把四弟挪到了他的屋子里,睡在暖阁里头。”

张氏端起茶盏的手顿了顿,待朱高炽说完了,这才把茶盏递过去,低声道,“咱们父皇也是挺奇怪的,都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疼幺儿,父皇可不像太祖高皇帝,当年,皇爷爷对大伯那可真是要把心都挖出来给他!”

朱高炽心头一动,问道,“你素日在后宫里走动,父皇宫里的那些人,难道到现在一个都没有消息?”

张氏愣了一下,才明白过来,丈夫说的是指后宫里的那些女人,她也是挺苦闷的,“母后年纪大了,如今肯定是不太有希望了。其他的,李娘娘一向服侍父皇少,就偶尔有,也是不让留子嗣,前些日子送进来的张玉的妹妹,就服侍了一夜,后来就没有听到消息,老四回来后,父皇就陪着老四,不再召幸谁了。”

朱高炽只差骂朱高燨一句祸害了,他有点气,“老四也就沾了年纪小的光,要说功劳,这一场靖难之役打下来,谁没有功劳?是我没有,是二弟没有,还是三弟没有?听说他上战场,还要爹的亲卫们护着,这是去立功的还是去拖后腿的?”

张氏将茶盏递到了丈夫的手里,“殿下,您消消气,等过了年,再找几个御史跟父皇说一说,国本之事非同小可,想必父皇也不会随意改弦更张。”

“是这个道理!”朱高炽只能寄希望于祖制了,父皇口口声声说朱允炆更改祖制,就看父皇如何做了?

朱高燨歪在榻上,看他爹已经很熟练地将辣椒和红薯作为奖赏赐给那些大臣们,得了赏赐的大臣们人人激动不已,捧着辣椒如同捧着自己的心脏,又是欢喜,又是小心翼翼。

“皇上,臣实在没想到,皇上对臣如此恩重如山,竟然赏赐臣这等金贵之物,臣万死难报君恩啊!”一个工部主事道。

今年,立功最多的还是工部和户部的人,夏原吉到处拉项目,拉到了项目,户部人手不够,他只好朝工部伸手,这工业发展本来也是工部的事,工部义不容辞。

朱高燨生怕这主事将辣椒拿回去吃了,告诉他,“等开了春,你把辣椒籽儿种下来,别一口气吃光了,回头连籽儿都没了。”

“臣遵命,臣不会的,这辣椒听说只有周王府上才有,臣去参观过一次,满树红彤彤的灯笼一样的果子,辣得很,可味儿足,是好东西。”

“烧鱼不错,还有冬天里做火锅不错!”说到这里,朱高燨对他爹道,“爹,今年冬至日宫宴,您请文武百官吃饭,儿子帮您弄个鸳鸯锅的火锅,保准您吃得开心。”

前世,做红油,朱高燨是一把好手,主要是因为,他自己太贪吃了。

吃,乃是人生一大乐事,对他来说,可以没有女人,但不能没有美食。

朱棣笑道,“你这小兔崽子,说起吃,你就比谁都上劲儿,别嘴上说得好听,回头不好吃,爹可饶不了你!”

朱高燨心说,红油火锅算什么,什么时候把肥宅快乐水弄出来,他眯了眯眼,不由得想到了最近不太安静的大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