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朱棣第四子 > 第280章 前行,三份供词

大明:我,朱棣第四子 第280章 前行,三份供词

作者:星月长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6 17:37:47 来源:笔趣阁

朱高燨将供词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三份一模一样,手印按的地方稍微有差异而已,他很满意折叠起来,走出了柴房。

朱高燨走在前头,等在外头将事情的经过从头到尾听了一遍的张辅、张本还有景清等人,心中真是五味陈杂。

但,朱高燨不说话,他们总不能上前去安慰两句吧?

等回到了书房里,朱高燨让狗儿将供词全部都封起来,他将供词交给张辅,“安排妥当的人将张旭送回京城,这三封信,一封随张旭一起交给我大哥,另外两封,一封送英郡王手上,还有一封,以我的名义直呈皇上。”

“是!”张辅只觉得责任重大,他做梦都没想到,看似简单的皇家,居然还潜藏着这么多的污垢。

夜里,朱高燨伏桉给朱棣写信。

“爹,您收到儿子的信,应当很高兴吧?儿子在万里之遥的地方,非常想念您和娘。长这么大,儿子第一次出远门,出来之前,是何等激动,军舰渐渐地离岸的时候,儿子想到爹和娘必定站在高处努力想看到儿子,儿子就特别想哭了。”

“这一路上,吃也吃不好,在军舰上待着也很无聊,每天就是躺在甲板上晒太阳。十多天前,儿子在澎湖列岛附近呆了两三天时间,儿子上一封信,不知道爹收到了没有?儿子打下了小琉球岛,打算将来在那里建造一个军事基地。”

“三天前,儿子到了占城,这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啊,幸好张辅他们在这里有据点,要不然儿子会饿死。他们吃的食物居然是不臭不吃,喝的酒酿还要长蛆才是美味,他们进上来一个女子,想让儿子开荤,儿子一想到那女的是吃臭鱼长大,喝过蛆虫酒,还不刷牙,儿子就无法下嘴。”

“爹,儿子来前,有事忘了安排。大明帝国学院现在在应天府很难再有发展,您想办法将学院搬到北京去。他们教学和指导工作都方便一些。”

“张辅和张本在这边的工作做得都很好,黄福也是个尽职尽责的人,爹该给黄福升官了。这边的橡胶长势喜人,可是民风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他们以为大明是进入了神佛的国度,儿子也姑且这么忽悠他们,若将来想将占城纳入大明的殖民地,最好还是行教化之事,铲掉一些陋习,让他们的思想和文化,均以大明为尊。”

朱高燨只觉得有很多话要写,他洋洋洒洒写了好几千字,时间也不知不觉地过去,已经月上中天了,狗儿几次来看,殿下还没有写完,他也不敢催。

朱高燨亲自将信折叠好,装进了信封里,他将信递给狗儿,“你去把我要送给父皇的那封供词拿回来,让张辅把这封信送进宫去。”

“是!”

狗儿郑重地接过了信,他虽然不知道为何这么大的事,殿下不打算告诉皇上,但殿下每做什么事都有道理。

张辅虽然有些不甘心,这么大的事,理应告诉皇上,可四殿下却打算帮大殿下隐瞒下来,这算什么?但,张辅不敢有任何异议,他将那份供词给了狗儿,接过了朱高燨写给皇上的信。

朱高燨在床上辗转反侧,明日一早,他将启程上军舰,下一站乃是满剌加。

按照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从占城过去,将是真腊,之后是暹罗。本来,朱高燨这一趟的重点是澳大利亚,他应当顺风前往满剌加,也就是后世的马来西亚,从巨港穿过印度尼西亚海湾,走东帝汶到达达尔文海港。

现在的达尔文还没有海港,那里是澳洲原住民最集中居住的地方。

早一日到达澳大利亚,可以早一日回到大明。

但是,朱高燨这一行,还有重要的目的,便是扬大明国威,与一些往来的国家签订外交协议。

而真腊,乃是此行中的第一个国家。

次日一早,舍杨该率领占城国的臣民,与张辅张本等大明的臣子们将朱高燨送到了新洲码头。

再一次看到大明的军舰,庞然大物一样矗立在海岸,从甲板上伸出的长长的踏板,搭在了岸上,汽车先一步开上了甲板,舍杨该等人的双腿便在打颤,只想跪下去。

“臣等恭送四皇子殿下!”舍杨该等人跪了下来。

朱高燨赐了“免礼”,他叮嘱张辅和张本等人后,便在二人的恭送下上了军舰。

张辅眼热地看着军舰,艳羡地道,“殿下,臣打算学航海,将来能够率领这大家伙,为殿下征战远方。”

张辅的脑子里挥之不去的是那张在谨身殿里看到过的世界地图,他知道,这世上有很多地方是大明人的脚步不曾到达过的地方。

朱高燨拍了拍他的肩,“会有这一天!等我回来了,咱们该解决的问题是北面。要将北元撵出我大明的国土。到时候我带着你去北面,你还记得哪里有个国家,叫什么?”

“俄国?”

“暂且称呼是俄国,或是俄罗斯大公国吧。南面的发展要靠这些国家的资源,北面的话,咱们就要靠俄国的资源了。“

此时的北面,应当还在金帐汗国的统治之下,究竟是怎么回事,大明并没有多少资料记载。到时候将北元打跑之后,朱高燨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朱高燨的军舰在前面飞快地远去,空出了一片海域后,大明的商船有序地离开,紧接着才是其他的军舰在两侧护送,看到这一幕,连舍杨该都很羡慕。

他忍不住对张本道,“这些人也不知道修了多少辈的福,才会投胎托生在大明的国土上,成为大明人。张大人,若是我这一生死了之后,能不能埋葬在大明的国土上呢?我想下辈子能够成为大明人。”

这个话,张本可不敢说,他心说,以四皇子殿下的性格,舍杨该这个外国人要想投胎在大明的国土上,是不是要交占地费?

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他斟酌着道,“这事儿,您恐怕还是要向我大明朝廷申请,究竟是怎么一个政策,我也说不好。不过,您还年轻,人生才刚刚开始,现在说死是不是有点太早了?”

“不早,我既然即位为王,从现在开始,就要寻找墓地了。我可否向大明皇帝陛下上表,进京一趟,主要请求葬在大明的事。”

张本是有些无奈的,但他也不能拒绝,忍不住腹诽,你都刚刚继承了王位,不好好在国内经营,跑到大明去做什么?

你就不怕王位被人抢了?

张本转念一想,有他们现在守在占城国,舍杨该又是殿下亲自参加即位仪式过的国王,阇耶僧加跋摩才被处死,现在谁敢和舍杨该抢王位?

可以说,舍杨该将会是占城历史上王位最为稳妥的国王了,哪怕他一直不上朝,只要他乖乖地听大明的话,占城都不会有事。

当国王当到这份上,连张本都很羡慕呢。

张旭以及他的供词,还有朱高燨写给朱棣的信,送到京城的时候,已经是四月中旬了。

正午时分,朱棣用过午膳后,围着谨身殿走了几圈,花了小半个时辰,觉得有些乏了,便回到了偏殿午睡。

他做了个梦,梦到朱高燨回来了,梦里看到儿子,朱棣兴奋得不得了,一直不肯从梦中醒来。

黄俨正站在一旁候着,小太监在外头打了个手势,黄俨忙朝朱棣看了一眼,蹑手蹑脚地出去,那小太监低声道,“占城那边派了信使前来。”

黄俨忙快步出去,殿门外,信使跪在地上,看到黄俨出来,忙道,“四殿下有信来。”

就在这时候,朱棣的声音传来,“黄俨呢?这狗才,又到哪里去了?”

黄俨顿时兴奋不已,忙吩咐信使,“你先候着,皇上兴许要召见你呢!”

这只是一个小旗,怎么可能会有资格见朱棣,但今日他却觉得,托了殿下的福,兴许有这个荣幸呢,忙道,“多谢公公!”

黄俨已经转身快步走进去了,他转动麈尾,先道了喜,“皇上大喜!”

“大喜什么?”朱棣坐在榻上,接过了小太监递上来的茶,喝了一口,问道,“又怎么了?”

“四殿下到了占城,送了信来。”黄俨笑道,“信使还在门外候着呢!皇上,奴婢去把四殿下的信拿进来?”

朱棣忙穿了鞋子要下去,边喊道,“快宣,朕要问问老四的情况。”

“是!”黄俨一面服侍朱棣穿鞋子,一面笑道,“这可真是这小旗的荣幸了。”

这也是宫里破例了,上一次,从小琉球岛送来的信,本来是内监们接力棒一样接进来的,可朱棣非要把那送信的宣进来问清楚,四殿下走到哪里了?见了些什么人?吃得怎么样?有没有瘦了?

这一次,锦衣卫索性就让这信使自己进来了,也是为了防备皇上要亲自接见。

信使进来了,跪在偏殿里头,双手将信送上去。

朱棣接过来,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看得泪眼汪汪,黄俨在旁边递帕子,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安慰的话才好,只看到皇上这么威严的一个人,看着信,边看边笑又边哭,让人看着却又觉着十分辛酸。

门口的小太监又晃了一下,黄俨忙过去,才知道是皇后娘娘来了,求见皇上。

“皇上,皇后娘娘来了!”

“快,快请皇后进来,朕正要去见皇后。”

朱棣知道,皇后必然是听说小儿子来了信,这才匆忙赶过来的,他忙擤了一把鼻涕,起身迎了出去,到了门口,皇后要拜,他一把牵了皇后的手,“你来,老四来信了!”

皇后的眼泪都出来了,“臣妾是听说小四来信来,臣妾实在是等不了才来的。这是给小四送信来的信使吗?”

“正是,你说说四殿下的事,朕和皇后听着!”

这后面的话是对信使说的。

“四殿下是三月三十日到新洲港,占城国的国王和大臣们还有张将军一起在港口迎接殿下。殿下没有住在占城的王宫里,而是住在大明驻占城的使馆内。“

“为啥?”

徐氏想着哪怕是占城的王宫,也肯定比什么使馆强,难道说,占城那么个小国,居然还敢不把王宫让出来给儿子住?

徐氏一向贤惠,但此时儿子远在天边,她一颗心煎熬得不得了,便处处都只能为儿子着想了。

朱棣想到儿子信里头写的内容,笑着将信递给徐氏,“老四是住不惯王宫呢,吃也吃不惯,喝也喝不惯。听说占城那边吃鱼只吃臭的,喝酒只喝长了蛆虫的,这可真是太恶心了。”

徐氏几乎想吐了,她正好看到了朱高燨写到这里的一段,手都在抖,心疼得不得了,“这孩子,怎么跑那么远。都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老祖宗的话说的是真没错呢,他这出去了,哪里吃得惯别人那里的东西?”

徐氏忙问这小旗,“四殿下在使馆里吃住可还好?”

“狗儿公公安排的,请了大明的厨子给殿下做吃的,那三天,殿下吃得都很好。”

“那就好,那就好!”徐氏抚了抚自己的心脏,她觉得小儿子离开了,她的心都空了一大截了。

眼见徐氏的情绪有些不受控,朱棣摆了摆手,让黄俨带着小气出去,吩咐道,“赏一百两银子,一把宝剑!”

如今宝剑也不值钱了,但皇上赏的,还是可以用来作为传家宝的。

小旗忙磕头谢恩,跟着出去。

徐氏这才忍不住哭起来了,“这孩子,真是让人操心啊,大明这么多的人才,谁带这个队不好,偏要他带队。连一顿好的都吃不上呢!”

朱棣也被哭得一阵心痛,两口子抱在一起,谁也安慰不了谁,最后只能往好的方面想,朱棣也再三保证,等儿子回来了,哪里都不让他去,徐氏这才慢慢地平静下来。

朱棣亲自送了徐氏回去,回来的时候,黄俨低声对他道,“皇上,听说,这一次随着四殿下的信一起送回来的,还有康郡王妃的兄弟张旭,一共有两封信,一封送到了英郡王手上,一封随着张旭送给了康郡王。”

朱棣的眉头微微皱起,问道,“打听清楚了没?在占城到底发生了什么?”

“奴婢问过了那小旗,说是张旭去了占城,要让占城国将加蓝香都给他,他来大明卖。为这事,张旭和张本起了冲突,正好殿下去了,殿下让张辅将张旭押起来,但审讯的时候,是殿下亲自审的,张辅和张本都不在跟前,谁也不知道审讯了些什么?”

这就让朱棣没法安心了,“再去打听!”

“是!”黄俨本来就想往朱高炽的府里安插人,现在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和机会了。

“去把夏原吉和赵羾喊来,朕有事要交代他们。”朱棣想了想,“把方孝孺和沐家姑娘也叫进宫来!”

黄俨愣了一下,是什么样的事,需要沐家姑娘也在场?难道要给殿下和沐家姑娘赐婚?

黄俨想到赐婚的同时,朱棣也想到了儿子信中说的,占城国要让公主给他侍寝,但他嫌弃人家公主口臭的事,又返回坤宁宫。

皇后正在和汤嬷嬷说朱高燨的事儿,汤嬷嬷恭维得不得了,说四殿下有出息云云。

听说朱棣折返,皇后忙起身迎出去,“皇上有何事?怎么不让黄俨或是谁来跟臣妾说一声,臣妾过去便是了。”

“正好朕多走两步,皇后若是得了空也要多走走,老四说的话,生命在于运动。”朱棣携着皇后的手进了大殿,“朕是想起了老四的婚事了,想早点把事定下来,也省得沐家一直提着心,沐家姑娘年岁也不小了,她这么大的,好多都成亲了。”

“是啊,臣妾也想到了,老三五月里就成亲了,老四的婚事也该定了。”

“朕今日要召沐家姑娘进宫,婚事的事,就交给你了?”

“是,臣妾也想见一见沐家姑娘。”

不多时,夏原吉、赵羾、方孝孺和沐汝嫚一起进了宫,看到沐汝嫚,赵羾的眼珠子都快要瞪出来了,在朱棣面前行过礼后,赵羾便忍不住了,“皇上,臣等怎么能和女子一起见驾,这,这实在是不成体统。”

难道他还要和女子同朝为官不成?

“今日不谈朝政,只谈学术上的事。”朱棣假装不明白赵羾的意思,介绍方孝孺和沐汝嫚,“四殿下出京前将大明帝国学院托付给了这两位,一个管内务,一个管外事,今日朕要商议的事与大明帝国学院有关,自然要让人都到齐了。”

大明帝国学院是个怪胎,居然不在礼部的管辖范围之内,赵羾一直耿耿于怀,这会儿,机会送到了他眼前,赵羾决定先不说话,打算弄清楚情况后,后发制人。

“先说说大明帝国学院的近况吧!”朱棣道。

“是!”沐汝嫚膝行一步,还没有来得及开口,朱棣便道,“沐姑娘,你起身,让黄俨给你端把椅子,你坐着说话!”

朱棣这一发话,把其他三人都说得愣住了,这是什么待遇?

夏原吉只一转念,心头便释然了。

四殿下手下果然人才济济啊,一名女子,都能被他培养出来,独当一面呢。

“多谢皇上!”沐汝嫚秉承了朱高燨不废话的传统,言简意赅地道,“这一届学生很快就能够在六月份毕业,届时,将会分赴各个领域,为大明的工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上一届学生,一共有四人,已经被皇上敕封为院士,已经接受了学院的聘请,成为了学院的教授,他们的岗位将由上一届学员中的佼佼者顶上,同时,一些尖端难攻克的项目,四位院士也将能够提供支持。”

沐汝嫚道,“总而言之,学院培养的人才与工业领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促进,不断发展的循环,这是喜闻乐见的事。再,学院第一套教材也已经全部编制成功了,下一届学员也能用得上。我们初步预算,下一届将招收四百个学生,其中一百人是从北京那边的学校直接录取,其余三百个名额,打算用考试的方式进行招聘。”

赵羾不答应了,问道,“为何要从北京那边的学校直接录取?这对其他的学生是不是不公平?”

“非常公平!”沐汝嫚不卑不亢道,“北京那边的学校是殿下当年主持办起来的,招收的学生,要么是小小年纪,便参加过北京保卫战,要么是遗孤。所学的内容,包含了殿下编制的数学教材,和一部分物理化学基础,他们很多都不比大明帝国学院的学生差。”

难怪这些年,大明帝国学院招收的都是南边的学生,北边的官员从来不说话。

赵羾此时略一思索,竟是冷汗直冒。

大明的工业基础基本上全部都在北京,哪怕是大明帝国学院培养的学生也都去了北边参加建设,直沽的军舰基地、北京的热电厂、汽车基地、炼油厂……这些不说,居然还藏了一所学校。

“这所学校招收了多少学生?”赵羾似乎看到了南面的官员要将他分着吃了的结局,他难以沉住气,问道,“这件事,礼部怎么不知道?”

方孝孺不紧不慢地道,“礼部知道了,就可以给那边的学校派老师了吗?那所学校,招收的都是这样的学生,所学的知识偏理科,这些年一共有六百多名学生了,按照年龄来算,今年只有约两百名学生可以升学。”

“什么年龄?”赵羾问道。

“殿下要求,那所学校的学生,年方十四岁方可以参加升学考试。”

“既然约两百名学生毕业,为何只直接录取一百名?何不两百名一起录取算了呢?”赵羾不顾御前,说着风凉话。

方孝孺澹澹地瞥了他一眼,“赵大人,另外的九十多名学生可以参加考试。”

赵羾明白了,成绩差的直接升学,成绩好的参加考试,可以直接碾压。

这太过分了!

赵羾拱手向朱棣道,“皇上,臣以为,以往殿下一个人当老师的时候,尚且可以招收一百多名学生,如今一共四名院士当老师,大明帝国学院应当可以扩大招生数量。”

大明帝国学院是儿子的地盘,一切都是儿子说了算。

朱棣没打算干涉,因此,和稀泥道,“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要一点一点地做,总不能为了追求数量,不顾质量了吧?”

“皇上说的是!”沐汝嫚接过了话题,道,“从这一届学生开始,大明帝国学院将实行考试毕业制度,考试过关了,才允许毕业。”

朱棣笑道,“这是个好制度啊,免得一些人以为进了大明帝国学院,就端上了铁饭碗。”

朱棣原本是要为迁校址的事,才召见四人,谁知,话题就慢慢地偏了,他问道,“说了这么多,你们也说一下困难吧!”

沐汝嫚想了想,道,“皇上,大明帝国学院一直用的是小热电厂的电,电力不足,总不能影响了皇宫的用电量吧!”

朱棣心说,儿子选的这个儿媳妇还真是不错,他正想打瞌睡,就有人送枕头来。

“朕也有这个顾虑,宫里的用电肯定不能耽误,而大明帝国学院的研究和教学也不能受到影响。大明现在除了北京那边有大型的热电厂,别的地方都没有。大明的工业也在那边。”

“正是!”沐汝嫚道,“皇上,我院的四名院士要指导工业项目,还要教学,在北京和应天府两头跑,非常误事。”

“这样吧!”朱棣将话头接了过来,对夏原吉和宋礼道,“大明帝国学院就搬到北京去,你们在那边开展教学,四名院士就不用两头跑。”

“是!”沐汝嫚不是臣子,不好说“臣遵旨”。

方孝孺跪了下来,“臣等遵旨,皇上圣明!”

夏原吉还是懵的,怎么说来说去,要把大明帝国学院搬走了?他转念想到了皇上一直在筹建的北京城,明显是要迁都的,也就不多说话。

赵羾却是要极力反对的,他忙跪下来,“皇上,不可!”

“为何不可?”朱棣心说,这学校是你的?你花了一分心思在上头,你有什么话语权?

“这学院乃是四殿下的心血,搬与不搬,臣以为要等四皇子回来了再做决断。”

朱棣等着这句话呢,他拿出了朱高燨的信,朝赵羾扬了扬,“你看看,这就是四殿下写回来的信,他让朕帮他把大明帝国学院迁到北京去。这就不劳你操心了。”

赵羾依旧不依不饶,“皇上,大明的工业已经扎根在北方了,南边什么都没有,只有一所大明帝国学院,臣以为,若是大明要将学校搬到北方去,南方的学子和老百姓们岂不是会心寒?”

“心寒?”沐汝嫚学着朱高燨的样子挑眉道,“为什么要心寒?大明有大明的发展规划,眼下殿下已经带着南方的商户在进行海上贸易,为他们开辟航线,剿灭海盗,大明的军舰为他们护航,将来会给他们一个太平的海域,让他们放心挣钱。”

朱棣没想到这个儿媳妇居然还如此泼辣,很是欣赏,几不可见地点头。

“将来,工业品可以从北方过来,南方通过海上贸易,将我大明的货物卖向四面八方,将大明需要的资源带回来,有何不可?”

“这与大明帝国学院搬到北方又有什么关系?”

“赵大人,我们要让事务的发展按照符合的规律进行,不要为了一己之私而强行改变其发展规律。将来,若是大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一定会在南方开设理工科学院,但现在这边的工业可以说比北方落后太多了,而工业领域的人才需求已经成了我大明工业发展的短板。这一点,您作为礼部尚书,应当能够觉察。”

这用词也太犀利了,若是赵羾依然抬杠,便是他这个礼部尚书做得很不够格。

方孝孺也微微点头,原本这些话应当是他来说的,因为他负责与朝廷方面的沟通。朱高燨用的就是他这股子拧劲儿,只是没想到,沐汝嫚不愿意任何人对朱高燨的决策持否定意见,对赵羾也就毫不留情面。

迁校址的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赵羾气冲冲地从宫里离开,夏原吉离他远远地在后面,可赵羾偏偏看不到夏原吉躲避他的决心,依旧在宫门口等着他,见面后很不客气地道,“夏大人,本官忘了,您原来还是江西人,本官以为您是河北人呢!”

夏原吉湖广长沙府湘阴人,祖籍江西德兴,算不上是苏浙这边的南方人,但也在长江流域,与河北那边黄河流域不一样。

而赵羾才是河北邢台人,襁褓之中,迁居开封。

只不过赵羾这么多年,得南方士人提拔颇多,洪武二十八年,其担任兵部武库司员外郎,为人处世慎密小心,得齐泰器重,而升迁。

洪武三十一年,迁浙江右参政。

齐泰乃浙江人,赵羾受齐泰的庇护,政绩裴然,因此而得太祖高皇帝器重,后成为建文帝班子一成员。

赵羾可以说是得浙江籍士人的支持而一路上来,他若是在礼部尚书的位置上,将大明帝国学院给丢了,不说浙江,整个南方的文人都容不下他。

夏原吉见躲不过,也不说“赵大人的祖宗可是北方人”的话,拱手道,“赵大人,这事,您可真怨不得我。我这个户部尚书,之所以现在每天还能睡着觉,朝廷到处要钱,我到处都能应对,都是大明帝国学院的支持,您说,我总不能为了您,把我自己给扔了吧?”

“你……”赵羾跺着脚,“你说,这件事,如何交代?怎么向南方的老百姓交代?”

夏原吉朝宫里的方向拱了拱手,“皇上乾纲独断,眼下南方说得上话的老百姓们都跟着四殿下出海去了,等他们回来的时候,人人都赚得钵满盆满,若真要交代,既不是你,也不是我能交代的,自然有四殿下交代。”

“再说了,大明帝国学院迁到北京城去,有没有说,不允许南方的学子们报考?”

“都是大明人,凭什么不让南方的学子报考?”

“是啊!都是大明的学院,在南在北又有什么区别呢?”夏原吉再次拱了拱手,“我还有事,就不陪赵大人唠嗑了!”

这事儿跟他可没有半毛钱关系,同朝为官,都是一般等级,夏原吉表面上没有和赵羾计较态度问题,实则,心里还是不舒服。

沐汝嫚被皇后叫到了坤宁宫里,皇后听说了沐汝嫚方才在皇上和大臣们面前的表现,虽觉得这姑娘泼辣了点,但想到,人家刚刚来京城的时候,可没有这般泼辣。

唉,想必,也是自己那小儿子干的好事。

朱棣让黄俨给皇后带来了一句话,“沐姑娘性格豪爽,处事果断,堪配幺儿!”

皇后看沐汝嫚的眼神就越发柔和了,她待沐汝嫚行过礼后,就牵了沐汝嫚的手,“好孩子,四殿下不在家里,大明帝国学院的事,都要拜托给你,真是辛苦!”

“臣女一点儿都不辛苦!”沐汝嫚脸上焕发出炫目的光彩,比起京城里其他的姑娘来,完全不一样,有一种事业有成的志得意满,神采飞扬。

“臣女一切都是照着四殿下嘱咐的在做,很多事做起来也很有意思。”沐汝嫚笑道,比起上一次在宫里出事,此时的沐汝嫚少了些小心翼翼,多了意气风发。

“那就好!”皇后笑着对汤嬷嬷道,“你说,老四要是有这福气,将来娶个这么能干的姑娘,岂不是好?”

就怕后宫会干政。

沐汝嫚先是愣了一下,后又羞得忙低下了头,可心里的喜悦,就像是可口可乐水里的泡泡,拼命地往外冒。

汤嬷嬷笑道,“前些日子,西平侯夫人写信来,不是说,还没有给沐姑娘相中合适的人选吗?奴婢是觉着,沐姑娘和四殿下可真是天生的一对呢。”

这其实是有点失礼了。

但既然这婚事皇上已经看准了,哪怕沐汝嫚不想嫁给朱高燨,也是不可能了。

皇后见小姑娘羞得要钻到桌子底下去了,她也就挥挥手让汤嬷嬷下去,道,“皇上和我都是瞧着你长大的,想把你和四殿下的婚事给定了,我已经早就托人给你父亲和母亲去过信了,两家的大人都已经说好了。”

“原本这事,该你母亲和你说,但你也是个可怜的,这么多年独自一人在京城,我与你母亲从前也是极好的手帕交,她去了云南,这些年也一直都有书信往来,我代她和你说这个话,也是说得的。你可愿意?”

沐汝嫚怎么会不愿意呢?

朱高燨临走前,那番暗示,她早就心知肚明了,就等着这一天。

“全凭皇后娘娘做主!”沐汝嫚跪了下来,徐氏将手腕上一个早就备好的龙凤手镯褪下来,套在了沐汝嫚的手腕上,这婚事,也就算定了。

“皇后娘娘!”汤嬷嬷不顾一切地走了进来,惊慌不已,也不顾沐汝嫚在一旁,道,“康郡王府那边传来消息,说是,说是康郡王妃撞柱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