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朱棣第四子 > 第283章 说高尚话,行无耻事

也就是说,大明用钱来买树木,把钱支付给真腊,而真腊用这笔钱来请大明人帮忙修路,钱又回到了大明人的手中。

柰职略一思忖,虽然坚信,天上掉不下馅饼来,却又觉得,真腊只是损失了一些不需要的树木,随处可见的树木,而获得了占城那样的路,实在是太划算了。

大明的商户又是另外一种算法,修路的材料不管是沥青,还是水泥,大明肯定会就地取材,做工的人肯定是真腊人,大明出的是技术,木材却是白得了。

大明也挺划算。

难道说,这就是殿下常挂在嘴边的“双赢”,不管怎么说,皆大欢喜的结局最好不过了。

说高尚话,行无耻事,也不过如此了!有的人心里想,却又觉得,这似乎也很正常,世界规则,一向都是强大者来定。

很快,重新签署了一份协议,这协议,只能由景清等人当场拟定,由双方的通译再将真腊语翻译出来,检查一遍,最后,双方签字画押。

之后,景清再次和沉香保一起来到了朱高燨的屋里,将协议双手奉给朱高燨,朱高燨一目十行看了一遍,点点头,“就这样吧,有问题以后再说。修路的话,让真腊向我大明购买水泥,修水泥路。从这里修一条路接占城,连接占城那边的路。”

“从大明将水泥运过来吗?”景清疑惑地问。

这样的代价也太大了些,这要修到猴年马月啊?

眼下,唯有大明有车,其他的国家,要么用马车,要么用牛车,而不管是马车还是牛车,牲畜都不适合在水泥路或是沥青路上走,会损伤蹄子。

无蹄无马。

真腊人也是蠢,他们之所以想要占城那样的路,分明就是虚荣心作怪,看路光鲜华丽,其次便是在那样的路上走,下雨天没有泥泞,显得干净。

等日后路修好了,方便的只有大明。不过,真腊可以花五十万两一台汽车的代价向大明购买汽车,这也是可以的。

朱高燨一笑,“柬埔寨的基础资源有大量石油,但石油在海域里,现在我大明都没有从海底抽取石油的能力,至少要五年以上我们才有能力和精力抽取。”

“我们要的木料肯定不能走陆路回大明,走的是水路,修一条陆路,我大明又用不上,就慢慢修吧,指导他们先把路基做出来,让他们从我大明购买水泥,三五个月给他们砌一段路出来。契约里有没有写修路的期限,那么着急做什么?”

就算写了期限,没有足够的水泥,也怪不上大明不是?

景清和沉香保恍然大悟,两人对视一眼,均是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震惊,居然还有这种玩法!

好吧,贫穷限制了他们的想象,他们只想到这路该怎么修,思维局限了,没想到,这路没说要什么时候修完。

而且居然还能把水泥这种仙物卖给柬埔寨,至于卖价多少,全凭大明人一张嘴了。

既然都是仙物了,卖贵一点,理所当然啊!

“臣这就写信给工部,一让他们在我大明的沿海地带多建起一些水泥厂,将来,或许不止真腊人需要修路;二我说明年四月份开博览会,不是开玩笑,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

开完博览会,到了五月份正好是父皇的生日,也可以在北京热闹一番。

“嗯,还有,我大明不光卖水泥,还要卖技术。这水泥修路的技术,不得外泄了!”朱高燨心说,后世水泥的技术真是满大街都知道,眼下却是能用来换大钱啊。

果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想到这里,朱高燨道,“你顺便跟宋礼说一声,让他要卖技术就卖全套,让大明帝国学院将搅拌机——水泥黄沙还有碎石倒入搅拌机里,不断地搅拌那种,连带一台发电机配套卖给要修路的国家。”

这对景清来说,理解起来就很难了。

他哪里想到朱高燨的算计,水泥遇水之后,一旦不搅拌,短暂时间就能凝固,但这个机密,大明都很少有人知道,如果将来有哪个国家,以为买了大明的水泥就能摆脱大明的技术,肯定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他们可以用搅拌机来搅拌,保持水泥的活性。

可是,搅拌机太高深,没有大明技术人员的指导,用起来或许会很危险;再就是,搅拌机通过电机发电,而电机需要靠柴油驱动,他们必须向大明购买柴油。

一旦所有国家都离不开大明,大明也就掐住了所有国家的脖子。

“是!”景清得到指示后,就忙与沉香保一起离开了,他们回到了别馆里,喊了即将留在真腊运送木材的三家,传达了朱高燨的指示。

景清道,“真腊要修路,用来修路的主要材料水泥,就只能从我大明买。你们可以去找真腊人商量做这方面的买卖。从真腊把木材运回去,再从大明把水泥运过来,避免船只跑空。”

这可真是太好了!

三人齐齐起身朝景清行礼道谢,“还是四殿下帮忙想得周到,这实在是太好了,不知道该如何感谢四殿下,还有大人在中间帮忙张罗。”

景清虽然疲倦,来来回回地忙到了这半夜,他几乎倒在床上都能睡着,但还是毫无怨言,摆摆手,“这原本也是本官的职责!”

他很清楚,四殿下带他前来的目的,很多事,还只有他这个大明的官员出面最为合适,同时,在四殿下手下做事,他觉得很涨知识,开眼界,能够拓宽自己的思维。

大明的国事基本上都办妥了,次日,在王宫的广场前,搭起了巨大的棚子,棚子上挂满了灯笼和花朵,在河对岸二十多丈远的地方,用木头相连,也搭起了高棚,有高塔,和艺人用的爬竿,有二十来丈高、

周围竖起了巨烛,四周摆放好了好几座烟火,此时还没有到夜里,因此,暂时没有点蜡烛放烟火。

朱高燨拒绝了国王的邀请,打扮成了寻常模样,在狗儿和谷允的陪同下,走进了巨棚,两边的地上,铺上了席子,货物摆在席上。

因景清提前与真腊的王室说好,这一次是大明的皇子殿下领商队前来,因此,大明的货物在这里进行交易,不需要纳税。

大明的瓷器、布匹、茶叶等在这里非常受欢迎,因大明的纺织业已经得到了迅勐发展,国内的布匹非常便宜,因此,这一次,商队带来的布匹非常多,但依然很抢手。

而真腊的香料、犀牛角、象牙、宝石等在大明非常抢手,商家均是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交易,生意异常火热。

几个家主也陪着沉香保在棚子里转悠,看到朱高燨后,忙上前来行礼,朱高燨摆手让他们免礼,“在外头不讲究这些虚礼。”

沉香保将几个家主介绍给朱高燨,均是南方一带一流的商户,余姚蒋伯龄,宁波许冲怀,苏州祝景彰和福建纪松。

朱高燨并没有瞧不起商户的意思,此时的商户比起士族,对朝廷的贡献度要大些,他点点头,道,“以后这些贸易上的事情,就要靠你们了,你们务必要明白一句话,国强民强,国不强,走到哪里,你们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要受到欺辱。”

“这就好比,家里穷了,你们走出去,别人都会看不起!”

这一点,朱高燨不说,几个人都是深有体会,忙恭敬地道,“小民等谨遵殿下的钧令!”

朱高燨倒也不是那种喜欢训话的人,只是,商户比起士族来说,在没有享受到国家诸多优惠政策的情况下,对国家的忠诚度要稍微低一点。

不过,这也不是绝对。

“生意做得如何?”朱高燨问道。

蒋伯龄忙领头道,“回殿下的话,这一次沾了殿下的光,有这么一个交易会,免得我们要做生意,还要打听人,平白浪费了时间,还不一定能遇到好货。这就好,真腊的大商户们都聚集在这里,我们认识起来方便多了,生意的选择余地也很大!”

朱高燨心说,这才是我来的价值呢。

到了夜里,巨烛被点燃,数量庞大,将王宫门前的广场和河对岸的高塔和爬竿照得明亮如昼。

真腊为迎接大明使团而组织的表演开始了,艺人在二十来丈高的爬竿上进行随时掉下来会摔得粉身碎骨的表演,之后,放了烟火爆竹,特别是爆竹粗大如炮,响的时候,整个国都都在摇晃一样。

次日,尽管真腊的国王再三挽留,但朱高燨还是打算离开,下一站要前往暹罗。

参烈昭平牙率领文武百官送朱高燨到了码头,他再一次看到了大明的军舰,心里充满了敬畏之心,将真腊的香料、宝石、象牙等送给朱高燨,并请求他一定要叮嘱暹罗,万万不能起侵犯真腊之心。

“本王不是食言之人,既然真腊与我大明签订了友邦协议,这是我大明的义务。”朱高燨道,“不过,本王也要提醒贵国,在此之前,还请务必将今年的两成收入,至少十万两白银送到大明,如此,大明才方便在真腊驻兵,否则本王即便叮嘱了暹罗国,于他们而言,也是空话。”

“臣一定会尽快将年供送到大明。”国王恭敬地道,“臣将亲自把年供送到大明。”

“也好,我大明欢迎国王殿下!”

两人行过礼后,彼此祝福之后,朱高燨便大踏步朝军舰的搭板走去,大明的装甲车在他的身后,缓缓地开上了主舰。

送走了朱高燨后,参烈昭平牙决定效法朱高燨,很快组织了百官兼商户,拿着与大明的建交国书,坐着木船,朝大明的码头驶去。

朱棣事先接到了真腊的国书。

国书上,真腊国王先是郑重地重申了真腊与大明的关系,大明的木匠祖师爷鲁班的墓地就在真腊城南门外一里许,且城的四方各有石塔一座,这些都是鲁班帮真腊建成。

总而言之,真腊自古以来与大明就有着很深的渊源,如今,两国之间更应当如同父子一般亲近往来。

当然,大明是父,真腊为子。

朱棣一目十行地把这些废话看完了,接下来,真腊将自己一年的国库收入算了一遍,约有四十多万两白银,而他们愿意每年拿出十万两银子孝敬大明,如同儿子孝敬父亲一样,同时还将自己国家的土特产,凡值钱的东西都拿了不少出来,敬献给大明。

最后,明年四月份,大明将要在北京城开万国博览会,真腊离大明这么远,他们既然来了一趟,大明的皇帝陛下可否开恩,允许他们在大明住上一段时间?

在真腊的国书被送上来前,朱高燨已经给他爹写了一封信,而景清写给工部传达朱高燨命令的信也到了。

工部将景清的信送上来呈给朱棣看,朱棣浏览过一番,既然都是儿子决定的,他当然支持,只说了一声知道了。

朱棣日盼夜盼,盼望的是儿子的信,他当时正在吃饭,坐在桌前,认真地看信,信上,朱高燨自然是报喜不报忧,再说了,他也除了想家,也没什么忧好报,写的全是一路的见闻。

“果然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儿子听说,真腊人看到大明人拉完屎后,用纸擦屁股,就很瞧不起大明人,这可真是让儿子觉得匪夷所思,难道一定要向他们那样,找个有水的地方,直接用水洗屁股?儿子是连他们这里送上来的水都不敢沾一口。”

呕!

朱棣差点将吃下去的吐了。

他接着看下去,朱高燨写了阵毯的习俗,写了真腊女子站着撒尿的不可思议之奇闻,说了女子**上身而不知羞耻之事,让朱棣大开了眼界。

后来,徐氏赶过来,看了这信,更是觉得伤风败俗,如同吃了一只苍蝇,说了一句,“真是野蛮不化啊!”

此时,真腊国王送了国书过来,朱棣很为难,他若是不知道真腊的习俗也就罢了,他知道了,难道他还要和真腊的国王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看着对方用洗屁股抠屎的手来摆弄大明的杯盘碗盏不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