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朱棣第四子 > 第111章 天罚

大明:我,朱棣第四子 第111章 天罚

作者:星月长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15:11 来源:笔趣阁

承天门火灾,大白天里,冲天的火光,几里外的人都能够闻到浓烟,城里城外,朝野上下,人人都在疯传,说是报应来了!

太祖高皇帝在天上看不下去了,降下了天罚!

大朝会上,朝臣们闹哄哄,反对削藩者众多,御史康郁出列道,“皇上,今百万大军,毁于一旦,至亲骨肉,刀剑相向,均是因残酷竖儒,持一己之偏见,废天下之大公。夫唇亡齿寒,人人自危,理之常也,周王既窜,湘王**,代王被废,而齐臣又告王反,为计者必然会说,‘兵不举则祸必加’,是朝廷激变。”

康郁附身下地,磕头道,“臣恳请依燕王之意,逮不法之臣,平息今日朝廷之祸事。”

这明摆着是要让朱允炆用黄子澄和齐泰的项上人头来平息燕王之怒。

户部侍郎郭任上前深深地看了康郁一眼,“皇上,臣以为康郁有通燕逆之嫌疑。周王室分封诸王,致春秋分离,战国祸乱,百姓流离失所数百年。汉初高祖刘邦,分封诸子,以至于七国之乱,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况且今日,储财粟,备军实,所为何事?臣以为将一鼓作气,兵贵神速,速派兵征燕逆,而非遇阻姑息,以怠后患。”

工部侍郎卓敬,洪武十八年进士,此时站出来道,“皇上,燕王朱棣乃雄才大略之人,臣以为,若不杀朱棣,也宜徙封南昌,以利控制。万不可姑息,“

吏部左侍郎练子宁义愤填膺,“皇上,臣以为坏陛下事者乃李景隆,李景隆有通敌之嫌,臣作为执法官员,若是不能为朝廷除掉卖国奸贼,臣死有余辜。居然陛下不能惩治李景隆,必不能赦免臣之罪,请先将臣杀死,以谢天下!”

说完,练子宁哭拜下去。

朱允炆坐在高高的龙椅上,左右为难,他若是只惩治李景隆一人,举荐李景隆的黄子澄难道无罪吗?黄子澄对他忠心耿耿,相伴多年,他又如何忍心?

而李景隆是断然不会有二心的,他既然能够把周王给抓进京来,他只有站在自己这边,而没有退路了。

练子宁还是太心急了一些,朱允炆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谁忠谁奸他还是分得清楚。而练子宁对他也没有二心,只是这般逼迫,他有点为难。

方孝孺长叹一口气,站出来,也没有对着皇帝,而是转向众臣,“诸位,吾等既然同朝为官,便当一心一意为皇上排忧解难。承天门失火,皇上须检举得失,而诸侯当灭,此乃国策,不容置疑。”

皇帝松了一口气,身子前倾,问道,“方爱卿,你可有好主意?”

“皇上,臣以为,为了向上天表达皇上的诚意,不如改谨身殿为正心殿,改午门为端门,端门为应门,承天门为皋门,前门为辂门。”

“不知此为何意?”朱允炆也是满头雾水,承天门失火,改城门和宫殿的名字,有什么用?

“皇上,此为符合《周礼》。”方孝孺一本正经地道。

既然是符合周礼,皇帝自然没有任何异议,便准了此事。

彼时,朱棣大军正在朝北移动,得到消息,平安领兵二十万,在沧州单家桥驻扎,想在这里截断燕军的粮舟,并选了五千善水的士兵渡滹沱河,准备攻打德州。

朱棣安排了朱高煦和朱能在山东一代招募军士,大军行军很慢,常在路上做停顿。

听到这消息的时候,朱棣正陪着小儿子读书,愣了好一会儿,“改午门为端门?改端门为应门?既然还是有个门叫端门,为何还要改呢?”

报信的斥候,惴惴不安,他也是听潜伏在应天府的线人所说,哪里懂这些文人们的想法,结结巴巴道,“小的,小的也不知!”

朱高燨挥挥手,让他离开,对他爹道,“爹,管他呢,也幸好有方孝孺这种穷酸书生在朱允炆身边,要不然,咱们哪里有机会?这当皇帝坐天下,首要任务就是让老百姓吃好饭,穿暖和,您看看朱允炆,自从坐上了这龙椅,每天就是听这帮穷酸文人的话,把祖宗家法改来改去,一天到晚遵从《周礼》,这周礼都过去多少年了,要是有用,周家会失了江山,让秦国统一天下?”

朱棣觉得儿子说得非常有道理,自从儿子将铁铉说得羞愤欲死之后,朱棣就觉得,儿子比道衍差不了多少。

他也很愿意听儿子的。

而朱高燨想到历史上,他爹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结果方孝孺嚎啕大哭,悲声动天地,闻者落泪。

朱棣安慰他说,“先生不要这么难过,我只不过是效彷周公辅左成王。”

这只是一个让彼此都下得了台的说辞而已,谁知,方孝孺这酸儒非常固执,问“成王在哪里?”朱棣说,成王**而死。方孝孺又说应当立成王的儿子。

有句话叫做“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穷酸儒生,真是书读傻了,连人情练达都不知道了。

你来我往,说来说去,自然是说不到一块儿去,朱棣火了,方孝孺撒泼,将笔扔到地上,悍不畏死,最后被车裂。

方孝孺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了,可怜他爹,明明没有诛杀方孝孺的九族,结果,背了千古骂名。

朱高燨在济阳县与王省对峙,在济南城下口诛铁铉,都是想要事先给他爹打个预防针,一介酸儒,没必要以己之短,攻彼之长。

“那你的意思呢?”朱棣问儿子,并不觉得现在,父子二人讨论一下国策,有什么不对。

“儿子的意思自然是让老百姓过好日子。”朱高燨靠在他爹的身上,手里握着一本书,手指头轻轻地敲着身下的榻,“至于那些读书人,哼,能用的用,很多人沽名钓誉,真要重用,搞不好就跟朱允炆一样了。”

他坐起身来,“爹,天下学问,不仅仅只遵儒家之说,而是应当如春秋战国时百花齐放,法家、墨家、兵家……哪怕阴阳,都可以发扬光大,这些都是帝王用来造福于百姓的工具,不应当被罢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