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朱棣第四子 > 第197章 大才子解缙

大明:我,朱棣第四子 第197章 大才子解缙

作者:星月长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15:11 来源:笔趣阁

朱高炽懂了,真是个伶俐人啊,果然读书人都不蠢。

他沉吟片刻,方才道,“你也看到了,父皇如今对四弟是言听计从,你说的独尊儒术,恐怕一时半刻行不通,四弟钻研的可都是科技!”

解缙愤怒地道,“哪里是什么科技,分明是奇巧淫技,一些人居然还无比推崇,方孝孺竟然好好的侍讲学士不做,去做什么附小的校长,臣都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官职?”

朱高炽明白了,在解缙看来,既然四弟向皇上举荐了他,那就应当重用他,结果,一转身,四弟宁愿用方孝孺这个贰臣也不愿意用解缙这个迎降之人,解缙心里恐怕只有嫉妒吧!

这对朱高炽来说是好事!

“解大人,这些话,你可千万别随便说。我四弟是父亲最小的儿子,以前在北平城读书的时候,他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凡我爹一说,我娘就护着,这没办法。”

言外之意,朱高燨就是个不学无术的人。

“他从小就喜欢钻研这些,那时候,家里但凡有点什么,他就喜欢拆了装,装了拆,爹少有说他的时候。这是他打小就养成的习惯了,喜欢鼓捣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朱高炽叹了一口气,道,“这些原先我们都以为是毛病的事,都算不得什么,今天我才听说,四弟居然将盛庸的遗孤收养了,我就不知道四弟想做什么了?”

对于解缙这些人来说,他们最怕的是什么?史笔如铁,那是身后事,他们眼下最怕的便是听到或是看到建文朝时的忠臣。

盛庸和铁铉不能不算建文帝的忠臣了,当初,他们缺胳膊少腿地被高巍从战场上抬回来,建文帝别说面见了,过问都不曾过问一声,不可谓不凉薄。

也正是因此,盛庸和铁铉才越发让人敬重,因为是昔日的朝廷亏欠了他们的,在燕军那般勐烈的炮火面前,盛庸和铁铉阻挡了燕军前进的方向,如若不然,朱棣有可能就从济南,走淮安,从高邮,入京了。

而当初,朱棣之所以还绕个圈儿,并非仅仅是因为盛庸和铁铉在济南挡住了路,主要原因还是要消灭朝廷的有生力量,他肯定不希望,自己这边在渡江,后面源源不断的朝廷军追尾。

解缙乃是朱棣进城的时候,迎降的人物之一,此时听说朱高燨收留了盛庸的遗孤,他的脸燥得通红的时候,心里不由得一阵厌嫌。

解缙从大本堂出来的时候,看到一个和尚身穿袈裟站在廊檐下,似乎感觉到了他的目光,那和尚扭过头来,朝解缙看了一眼。

西宫里,朱棣没有上朝,便歪在榻上,看小儿子画的那些图纸,他也看不懂,对黄俨道,“你说老四弄出来的这些,算不算是开创了一个学派?”

这个学派叫科学。

此时的朱棣还不知道有学科这个名词。

黄俨一面给他捏着肩膀,一面笑着道,“四殿下天资聪颖,弄出来的这些,别人说是奇淫技巧,奴婢以为,可都是些好东西呢。”

朱棣捏着图纸的手一顿,冷笑一声,“都是奇淫技巧?纺车,织机都是奇淫技巧,他们怎么还要用呢?这些都是早就有的东西,曾子的母亲还用过纺车呢,那是圣人的母亲,怎么不说是奇淫技巧,不用啊?”

“皇上言之有理,这些人,用四皇子的话说,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是奴婢的错,奴婢多嘴,奴婢怎么就在皇上面前说起这些呢!”

“你说得对,以后听到这些,都要跟朕说。”

正说着,一个小太监进来了,“皇上,三皇子殿下求见!”

朱棣不封太子,几个皇子们也都不封王,宫里宫外,只好皇子殿下地叫。

“让他进来!”

朱高燧一进来,就朝黄俨瞪了一眼,黄俨很识趣地退下了,朱高燧亲自给他爹沏了茶,端过来,接过了黄俨捏肩膀的活,他捏了两把,朱棣就不让他捏了,“朕的几根骨头,经不起你捏!”

朱高燧便自己在旁边坐下,凑近他爹,学着朱高燨的样子献殷勤,“爹,以前您说,若是四弟有做得不好的,一定要跟您说!”

“哦,你四弟又惹了什么祸?”朱棣端着茶碗,轻轻地拨了拨上面的浮茶,心里有几分烦躁,将茶碗往几上一搁。

一个“又”字已是鼓励了朱高燧,此时,见爹这脾气,朱高燧高兴坏了,他爹这是厌弃起了四弟了,忙道,“爹,听说四弟收养了盛庸的遗孤。”

朱棣更加震惊,他的确没有这个消息,几个儿子身边,他都安置了人,大大小小一些事,他都知道,唯独小儿子,他没有多过问,哪怕小儿子身边服侍的,都是他的人,他也极少过问。

朱高燧一看这架势,就知道自己赌对了,道,“爹,儿子也听说了一些事,很多武将心里都很不高兴,以前你我之间拼杀得你死我活的,眼下,爹没有追究盛庸他们这些人的罪,已经是网开一面了,四弟还做这种不识时务的事,岂不是叫那些跟着咱们打天下的人心寒。“

朱棣也知道这个道理,而他之所以没有在登基之后,大开杀戒,是因为那些曾经效忠过建文帝的人,基本上全部都迎附了他,连程济这种打算掩护朱允炆逃跑的人,见朱允炆那副死相,最后都成了他的臣子,他何必还做那遗臭万年的事?

以德服人不好吗?

至于又爆出了吕氏谋害常氏和朱雄英之事,连高巍也发出了感叹,说,“不知道是天瞎了眼,还是我瞎了眼啊!”

言外之意,效忠非人啊!

而高巍口中的“天”,大概率是指太祖高皇帝,只不过,高巍觉得太祖高皇帝错了,那证明他朱棣是对的,因此,他假装没有听懂这句话。

但,朱棣不大开杀戒,并不代表,他就对朱允炆的那些功臣们有好感,他不杀,已是恩赐,救,就太不可能了。

朱棣当着朱高燧的面,正要说将朱高燨叫回来,自己要好好过问一番,外头,小太监又进来了,“皇上,解大人和一干大人们求见!”

这一干大人分别是胡广和李贯,他们分别是与解缙走得很近的人,是被解缙请来一起上奏章弹劾朱高燨的。

解缙有两个至交好友,胡广、王艮,李贯并不在其中。他们三人是同乡,均是江西吉安府人,胡广和王艮是建文二年的状元和榜眼,第三名就是李贯。

其实,殿试的时候,原本王艮的策论是第一名,但建文见他长得不好看,便将第一名给了胡广,“貌寝,易以胡靖,即胡广也”。

建文帝倒台之前,由解缙做东,邀请胡广和王艮一起喝酒,商量一下对策,一旦朝廷军失败,他们三人该何去何从?

这一次聚会,解缙口才好,陈说大义,胡广也康慨激昂,义愤填膺,将朱棣骂了个狗血喷头,唯独王艮默不吭声,眼泪和着水酒一起倒进了肚子里。

等聚会散了,解缙连夜收拾衣物行李,出了城门,投奔了朱棣,历史上用三个字形容了他的举动,“缙驰谒”。

胡广比解缙晚了一天,“召至,扣头谢”,一召即至,和狗一样听话。

而李贯,这个第三名,也是不甘落后,“贯亦迎附”。

唯独王艮,回家之后,向母亲表明志向,他说“我是拿朝廷俸禄的大臣,到了这一步,我唯有以身殉国了!”

他母亲是个迂腐人,很支持儿子尽忠报国的志向,王艮便与妻子告别,饮鸩而亡。

当时,城还没有破,朱允炆听说后,很感动,礼部侍郎黄观前往祭拜。

这些朱棣都知道,他看着跪在脚前的三人,半天没有说话,好久才叫了“起”。

朱高燧知道三人前来的缘由,他不好意思留在这里,便趁机告退,朱棣没有留他,挥挥手,让他走了。

“皇上,臣等前来,是要弹劾四皇子殿下,收留逆贼盛庸之子,臣以为,皇上没有追究那些与皇上为敌的建文逆臣,已是天恩浩荡,四殿下不应当不知,却肆无忌惮收养逆臣之子,实乃不该!”

毕竟是朱棣喜欢的小儿子,解缙也不好把话说得太难听了。

但,即便如此,朱棣也很不高兴,他的儿子做错了事,自己训斥两句便是了,与这些朝臣们有什么关系?

“你们都曾经是建文帝的臣子,也都是才华横溢的大才子,朕记得,朕入宫的时候,有人将很多奏章拿到了朕的面前,告诉朕,说这些都是昔日讨伐朕的文字,这些文字,你们都有份吧?”

朱棣的意思明显,如果说起盛庸和铁铉,曾经朱允炆的臣子们,人人和他们都没有什么区别,无外乎是一个用刀剑讨伐,一个用文字讨伐而已。

解缙和胡广都不说话了,唯独李贯,不紧不慢地道,“皇上,臣不曾,也从未有过。”

说完,他摆出了一副得意的样子。

只能说,李贯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朱家叔侄争天下,他虽是建文帝宠臣,却也要留一手,给自己留条后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