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朱棣第四子 > 第204章 永乐大典

大明:我,朱棣第四子 第204章 永乐大典

作者:星月长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15:11 来源:笔趣阁

朱棣依旧不满,“即便如此,哪有做子女的,如此和父母说话?”

此言一出,朱高燨便知道,他爹是把来龙去脉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了,想了想,他道,“爹,儿子是这样想的,铁福安的初衷,绝对不是逼死父亲,更加不是诱导母亲。他说那番话,无非是让他爹知道感恩。”

朱高燨语气有些不好,“若论起昔日朱允炆用的那些人,儿子最讨厌,最憎恨的就是铁铉了,此人心机阴毒,打不过爹,就想出那样的损招来对付爹,儿子当时想着,绝不放过他和盛庸。”

“你最后不是放过了吗?”朱棣听儿子这么一说,觉得儿子和自己是一条心,知道自己被欺负了,想着护着爹,只是,他依然对盛庸和铁铉活着回到了朝廷而耿耿于怀。

“爹,您说,一个人是屈辱地活着更痛苦还是一死百了更痛苦?”

一句话,朱棣释然,敲了儿子一下,道,“你这小子,小小年纪,心眼儿还多!”

的确,若铁铉和盛庸在战场上死了,那是死得其所,可他们打了败仗,还没死,没有以身报国,朝廷会饶过他们?

所以,他们被高巍抬回来了,朱允炆问都没有过问一声,朝廷对他们的谴责也多。

身伤,君责,已经是两重伤害了,等朱棣登上了皇位,他的家人们生怕他们牵连到自己,而纷纷选择将他们驱逐。

众叛亲离,这就是朱允炆对待忠臣的态度?而朱棣上台之后,前尘往事一概不追究,更别说株连了。

而没有人觉得是朱棣的仁慈,一个靠八百护卫起兵造反的人,他怎么可能会是仁慈之辈呢?

他只是不屑。

凭着他那些热武器,谁敢造反?

如今,早已经不是提起一把剑,拉一帮队伍就能造反的时代了。

朝廷不停地装备京三营,那一挺挺的冲锋枪,一门门大炮,源源不断地从北京城运过来,每一次军火进京的时候,整个京城都会陷入几日一样的沉寂中,众人都在忌惮着什么。

听说,四殿下还有更加威勐的武器,暂时没有造出来!

是啊,眼下这些,已经颠覆了人的想象,没有任何一个人敢掠其锋芒,与之对抗。

朱棣转念之间想了很多,他抚摸着儿子的后背,道,“爹希望若有将来,你这一生,没有任何污点!”

朱高燨惊愕地扭头看向他爹,问道,“爹,您觉得您这一生,有什么污点吗?”

此时无人,朱棣也和以往一样,向儿子敞开了心扉,“爹总归是起兵反了,纵然将来九泉之下,你皇爷爷不会提把剑杀了我,将来史书上,总归会留下一笔!”

朱高燨心说,人都死了,用剑杀,又有毛用?

但,眼下不是开玩笑的时候。

“爹,当年唐太宗弑兄,屠弟,逼父,霸嫂,后世评价他开创了贞观之治。爹,虽然我们总要顾忌史笔如铁,但也不必自己为难自己吧,若爹不反,谁知道朱允炆那疯子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来,难道爹愿意看到皇爷爷辛苦打下来的江山传不过二代,如大秦和隋朝那般?”

“这才是真正的不孝啊,将来爹到了九泉之下,恐怕没脸见皇爷爷了吧?”

人死如灯灭,朱高燨知道,人死了,是真的什么都不知道了,他忽悠他爹是一点心理障碍都没有啊!

当然,也不是人人都有他这样的运气,能够来一场穿越。

朱棣又被他儿子几句话给治愈了,好在他还没有老湖涂,知道自己被儿子带偏了,清了清嗓子,问道,“你还没有跟爹说清楚,你怎么会想到要安置铁铉的儿子呢!”

“爹,铁铉的儿子钳工手艺很好,儿子现在要用人,他也算得上是死而复生之人,这种人,心眼都不会多。纵然他说了不该说的话,儿子也觉得,他其实是在变相劝导他爹,当儿子的看到爹跑偏了,总不至于置之不理吧,这还关系到性命呢。”

谁知,他爹没有被劝回头,被他娘听到心里去了,这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人间惨剧。

朱高燨朝他爹伸出了手,举到他爹面前晃了晃,“爹,您瞧瞧,儿子这双手,都生了老茧了,找个能做事的钳工是真不容易,摊子铺得越大,人手越缺,唉,把电弄出来了就好了,不过,就算弄出来了,将来做机器也要人做。”

朱棣忙抓住儿子嫩嫩的手一看,上面竟然还有一道伤痕,他眼睛一下子瞪大了,朱高燨不期然他爹看到了他手上被锉刀弄出来的伤,忙收回了手,讪讪一笑。

朱棣心疼得眼圈都红了,这是他的儿子啊,靖难之役的时候,他都舍不得让他上战场的儿子,最尊贵的皇子竟然受了这么重的伤。

“爹,没事,不小心戳上了,早就好了。”

“你都没跟爹说!”

“多大个事儿,爹,您可别心疼儿子,儿子这是做大事呢!”朱高燨决定转移话题,“爹,都说盛世修书,如今天下太平,国库也渐渐充盈起来了,儿子觉着您不妨修书,书名儿子都替您想好了,就叫《永乐大典》。”

朱高燨也是觉得奇了怪了,历史上,永乐皇帝一登上了皇位就开始修书,而当时,永乐皇帝选的总编纂官就是解缙。

永乐元年,朱棣就把这个累死人不偿命的活交给了解缙,他要修一部巨着彰显国威,造福万代。这部书要“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解缙说聪明吧,读书是挺聪明的,但他永远不具备政治上的敏锐性,他把这件事当儿戏一样,找了一百四十七个人,花了一年的时间,编纂了一部《文献大成》出来,献给朱棣。

朱棣自然不满,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个人读书可以,做实事还欠缺了些,狠狠地斥责解缙一番后,再下旨意好好修书。

这一次,他一口气任命了五个翰林学士当总裁,五人中以王景为首,人人都是饱学之士。

这且不够,朱棣还派了二十名翰林官员为副总裁,这二十人也都是着名的学者。

除此之外,朱棣还号令全国,不管是身有残疾还是家境贫富,只要是读书之人,有识之士,都可以来当编撰。

最后,朱棣找了一批字写得好的人。

林林总总,各个岗位的人加起来,整个队伍多达三千多人,日夜不休,多少人累死其中,花了整整四年时间,耗资巨大,修成了浩繁的《永乐大典》。

后世,比如《旧唐书》,《旧五代史》,《宋会要辑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等诸多书失传,都是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才得以流传于世。

朱高燨不明白,他爹怎么到现在提都没提修书的事,他也苦苦思索过这个问题,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才让他爹改变了主意?

“修书?”朱棣似乎才想起这件事来,略一沉思,“修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昔年,唐太宗也修过书,二十四史,他一个人就修了六史。

后世,康熙还修了一部《古今图书汇编》,不都是帝王们用来邀名的吗?

毕竟,一个皇帝若是想要得到后世的称赞,必须要当得起文治武功四个字,而其中,文治如何体现?

除了修书,帝王还能做什么?

修书要花钱啊,一个贫穷的王朝,能够为前朝修一部必须修的史之外,肚子都吃不饱,哪里还有闲钱用来玩这个。

他爹,是不是过于安逸了,才天天盯着他?

朱高燨之所以提修书,除了通过修撰《永乐大典》的过程中,保护一些古书之外,也是要给他爹找点事做,别成天沉陷于和大臣,和哥哥们的斗智斗勇中。

他爹对付大臣还可以,一遇到兄弟们的事,就被牵着鼻子走。

“自然是修一部包罗万象的书,回头儿子那里还有些书,爹让人专门辟出一个科学的门类出来,儿子想把机械等也修撰进去。“

朱棣觉得很不错,便彻底丢下了铁铉家的事,问起儿子修书的一些设想。

“儿子以为,这又苦又累的活,就交给解缙做吧,儿子觉着他眼下是不是太闲了点,成日里在我们兄弟几个中上蹿下跳。他这人学问还算可以,做事不踏实,要安排几个做事踏实的人具体负责,要不,就让儿子的老师盯着他?”

朱棣便知道,儿子是对解缙很不满了,想到当初儿子那么抬举解缙,让他进了军机处,他不但不感恩,竟然还敢告儿子的阴状,眼神不由得阴冷下来,“就让他来做!”

若是做不好,有他好看的!

“嗯,爹,之前齐泰不是去学打字机了吗?前两天儿子瞧着他打字不错了,就让他培养了几个打字员出来,北京那边,马三宝也送来了好几台打字机,将来就用打字机打字,又快,字也齐整。”

朱棣不由得惊愣不已,儿子那么早弄出打字机来,难道就是为了今天?

盛世修书,只有小儿子才处处为他着想啊,朱棣轻轻地抚着儿子的后背,“你的哥哥们和你比起来,真是差远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