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朱棣第四子 > 第353章 成吉思汗会不会想掀开棺材板?

朱棣腾地一下就站起来了,急切地问道,“战况如何?”

朱高燨笑道,“自然是如父亲所愿!”

“太好了!”朱棣右手握拳在左手的掌心里击了一下,他端起桌上的茶杯对四位国主道,“来,以茶代酒,为我大明的胜利干杯!”

说完,他不等四人举杯起身,便将温热的茶水一饮而尽,走到了屋子中央,喊黄俨,“把这个好消息告知众人,传令大庖厨,今晚设宴,为我大明的胜利庆祝!”

“是!”黄俨恭敬地道。

怎么会是这个时候,大明在与鞑靼和瓦剌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呢?李芳远等人面上虽然挂着笑,可笑里头却满是苦涩,他们的心里也是火急火燎,得不到准确的消息,也不知道鞑靼和瓦剌到底如何了?

大皇帝陛下刚才拒绝了他们贡献国土的诚意,让人不得不想到,大明是因为北面的不安宁,让他们顾不上东面和南面。

若是鞑靼和瓦剌所占领的土地被大明收复了,大明的下一步打算又在哪里?

很快,茹瑺等人都来了,人人都被这个消息震惊得无以复加,因为谁都不知道张辅是什么时候,领军越过了长城,造访了北面。

李芳远等人自然被带了出去。

赵羾很是惊诧,问茹瑺道,“茹大人,兵部难道什么时候向张大将军下达过攻打鞑靼和瓦剌的指令?”

这里有一层意思,是提醒皇上,张辅攻打瓦剌和鞑靼到底有没有得到过正式的指令。

朱棣却是大手一挥,“朕给张辅下达过一份便宜行事的密旨,让报信的人进来,说说看,那边是什么情况?”

朱高燨打了个手势,黄俨很快出去了,亲自将人带了进来,是一个总旗,在帝王面前都不敢抬头,跪在地上,却是口齿清晰,“鞑靼和瓦剌那边都出现了变故,三十天前,鬼力赤汗毒杀了哈密卫忠顺王安克帖木儿。“

“张大将军正好在哈密附近,得知消息后,便率领骑兵部队前往鞑靼和瓦剌,那边虽然派出了来帮忙修路的人,但全部都是军人,他们手里拿着武器,咱们的人不能确定这些人是不是前来攻打我大明边境,上前问话后,他们与咱们起了冲突,他们的人先动手,张大将军眼看他们人多势众要包围咱们,不得已动了手。“

朱棣问茹瑺,“前线的战报来了吗?”

“暂时还没有。”茹瑺笑道,“若消息传到应天府,还要过一道手,自然没有张辅大将军亲自派人前来通报得快。”

朱棣点点头,让这总旗继续说。

“动手的时候,正好孟善将军领军在附近,与张辅大将军两面夹击,全歼鞑靼和瓦剌大军十三万余人,俘获七万多人,全部都送往工地修路。”

朱棣关注鞑靼和瓦剌这么多年,对方有多少生力军,自然是心知肚明,也很明白,对方派了二十多万人前来,必然是有目的,而大明也不是没有准备。

大明早就等着这一天了,至于这些人到底是不是手握武器,已经不重要,他们要的就是歼灭对方的生力军,让鞑靼和瓦剌束手就擒。

“现在鞑靼和瓦剌内部情况如何?”朱棣问道。

这总旗来之前,情况估计也摸得非常清楚,“小的是四天前从北京城起身,昨天夜里到达江宁码头,来之前听说,鞑靼的右丞相马儿哈咱、太傅左丞相也孙台弑主后投降,瓦剌大领主乌格齐哈什哈反叛后率众出逃,已经往西面去了。”

朱棣恨不得现在就飞回去,他问工部宋礼,“铁路现在进展如何?”

“回皇上的话,南北铁路明年三月份将试车,届时的首运仪式将在应天府举行,臣准备请钦天监选个良道吉日,皇上为首运仪式剪彩。”

朱棣连着说了三声“好”,道,“既然说到了这里,朕就不得不说了,南北铁路明年三月份通车后,朕打算最迟十月份迁都至北京城,这是母庸置疑的事,诸位若有反对意见,不必跟朕说!”

谁也没想到,鞑靼和瓦剌居然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将来,大明肯定要朝北边发展,京城放在应天府,太偏南面了。

最重要的是大明到了现在,朝臣们对政事都处理不完,实在也没有精力和皇上对着干了。

夏原吉等人早有预料,北京城的宫城都建完了,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

朱棣原以为他提出迁都后,这些南方的重臣们会说点什么,谁知,除了赵羾习惯性地张了张嘴巴之外,竟然人人都只奉旨,一个反对的字都不说。

这让朱棣很不适应,总怀疑这些臣子们是不是在憋大招?

夏原吉们忙去之后,朱棣在两个儿子的扶持下在地垫上坐下来,他有些不耐烦,“这成天坐在地上,成何体统?这里的屋子怎么又矮又小?唉,果然是未开化的种族。”

朱高燧满头大汗,跪着磕头道,“是儿臣不孝,儿臣应当依着我大明的习惯建造屋子。”

“那就在那金阁殿旁边,重新再建造一座宫殿,来年朕要去那边看看。”

“儿臣遵旨!”

“对了,你弟弟说这边有银矿,在开采没?”朱棣问道。

朱高燧吓得浑身一哆嗦,难道说自己偷偷开采一处银矿的事被他爹知道了,结结巴巴地道,“在,在,在开采了,是,是,是石见银矿,儿臣,儿臣正准备将矿石运,运回大明去。”

“嗯!”朱棣不冷不热地应了一声,端起了手边的茶盏,明显是很不高兴了,他不过是试探一句,结果让他很不舒服。

朱高燨将父亲的心思看在眼里,他觉得他爹完全没有必要为这点事不开心,笑道,“爹,这边岛上的银矿和金矿很多,一时间开采不过来,三哥人手也不足,爹还是要再派人前来才是。”

“就让谭渊留在这里开矿,昌盛给他当助手。”

昌盛是贵州都匀长官司人,洪武二十四年入宫,历史上,永乐十年,朱棣派他侍候皇太孙朱瞻基,可见朱棣对其信任程度。

此时,要说朱高燧不后悔是骗人的,不过是个银矿,他也还没来得及挖多少银子出来,结果,就被他爹抓了个正着。

他爹会如何看待他?

朱棣狠狠地瞪了老三一眼,恨不得一脚将这逆子给踹出门外,到底是亲生的,他冷哼一声,便问起了朱高燨,“你说,方才,爹说迁都的事,他们怎么都不反对呢?”

朱高燨忍不住笑出声来了,“老夏他们不反对,爹还不适应了?”

“说起来,这么些年来,不管爹做出什么决定,他们貌似都不反对,不管是征战安南,还是攻打倭国,这次的瓦剌鞑靼还有迁都,这让爹很不适应啊!”

“爹,说起来老夏他们这几年也挺不容易的,儿子瞧着,老夏他们的头发都白了一半了,听说六部堂官人人都累得跟狗,天天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尚且自顾不暇,连爹交代下去的事都办不完,哪里有精力和爹作对?”

“再说了,爹又不是历史上那些独断专横,一意孤行,不顾国计民生的昏君,不管哪一项政策都是为了大明,他们凭什么反对?”

“汉武帝西征,唐太宗开疆拓土都是千古帝业,他们哪一个不是被臣子们骂得要死?汉武帝时候,得了个‘止戈为武’的谥号。朕每每想到这里,都很心寒啊!”

朱高燨笑道,“爹春秋鼎盛,儿子瞧着爹这两年,头发倒也没有再添白发了,爹怎么又想起这些事来了?一代帝王有一代帝王的历史使命,爹与他们那些人的都不同,爹就不必用古鉴今了。”

一句话,将朱棣的心情又说得好起来了,他要起身,朝儿子伸出手,“扶爹起来,陪爹到海边走走!”

朱高燨忙喊了他三哥一声,兄弟二人一起将父亲扶起来,朱高燧朝弟弟投去了感激的一眼,若不是弟弟给他这么个机会,他可能要跪在这里,先遭受冷落再想办法激发父亲的舔犊情深,才能够得到赦免。

而现在,他不必长时间跪在这里,能够陪在父亲的身边,想办法让父亲原谅自己,重新讨得父亲的欢心。

正午的阳光照在沙滩上,将洁白如雪的细沙镀上了一层金色,海浪轻轻地拍打在岸上,不远处的断崖壁上在海浪的冲击下,卷起了千堆雪,隔着海岸相望,笼罩着一层白雾的富士山如梦如幻,如披着白纱的绝世美女。

朱棣的心头感慨万千,他拍了拍朱高燨扶着他肩膀的手,“爹真是想不到,爹和鞑靼瓦剌打了这么多年交道,先是想办法让他们分裂成东西蒙古,当年靖难之役的时候,爹还非常提防他们,想到若是他们从后面起火,爹该怎么办?后来爹想着,无论如何要把后院里的这两头狼如何除掉。“

“儿子也没想到,鞑靼和瓦剌居然是如此不堪一击。”朱高燨也很意外,“成吉思汗靠二十万军队一直打到了欧洲,不知道他在棺材里知道后世子孙居然如此没用,会不会想要掀开棺材板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