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崇祯绝不上吊 > 明清时期火器使用情况

我崇祯绝不上吊 明清时期火器使用情况

作者:行者寒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7 04:32:48 来源:笔趣阁

中国火器的落后,和清朝有很大关连。嘉靖元年(1521),明军在广东新会西草湾之战中,从缴获的葡萄牙舰船中得到了二十门佛朗机,明军大规模仿制并装备;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军在收复被倭寇及葡萄牙人侵占的双屿(今浙江鄞县东南)战斗中,俘获了一些善于制造铁炮的日本人及铁炮。由马宪、李槐等人,学习了制造火绳枪的方法,并在其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造出了“比西番尤为精绝”的中国第一批火绳枪,而且手笔极大,一上来就是一万挺。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时编练有全新装备的車骑步营,并上书朝廷欲引军十万“问罪匈奴”。(我手里没扫描,相关资料没法传上来。)

火枪已经是明军步兵的主要装备。每名火枪手配备火药罐2个,一个装发射药,—个装引火药,携带铅弹300发。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发射药已经使用粒状火药,而不是以前的粉末状火药,其成分比例为硝1两(占75.75%),硫磺1钱4分(占10.6%),柳炭1钱8分(占13.65%)已经基本达到黑火药的最佳配比了(硝75%,硫磺10%,炭15%)。由于发射速度较慢,为弥补这一缺点,通常在战术上采用三排轮放法,即一排装铳,一排进铳,一排放铳,第一排发射完毕后,退至第三排装铳,第二排进至第一排位置放铳,如此轮流发射。

崇祯八年(1635),南京户部右侍郎毕懋康著的《军器图说》中,记载有“自生火铳”,就是一种燧发枪,这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燧发枪;葡萄牙人于1637年向明政府进献了线膛枪,神机营火器专家用后称赞该枪射程远,精度高,装填方便,上表请示大量仿制并装备京军三大营;大汉奸吴三桂作大明山海关守将时,曾制作过大口径铁芯铜炮,集铁坚、铜韧于一身,提高了大炮的使用性能,这可以说是当时不小的创举,这炮至今有一门陈放在沈阳的辽宁省博物馆。

我国在17世纪中期的明末清初时代,火器的发展程度并不很落后于西方世界,军队的火器装备比例基本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

可是,清朝就完蛋了,先是以“骑射乃满州根本”这种白痴的理由,愚蠢地将超天才武器发明家戴梓充军关外;接着又把开发出来的燧发枪用做宫廷狩猎时使用的禽枪,而不是用来装备军队。乾隆年间制作过镶骨燧发枪,和同时代欧洲装备的制式步枪几乎没有任何区别,但此枪的作用依然是狩猎用的玩具;和俄罗斯在雅克萨打完远东最大规模的炮战后,清军就变得一无是处,八旗兵更是成了老爷兵,一个小小的“黑水河之围”愣是让一群乌合之众给斩杀过半。

1757年满清政府自欺欺人地发布禁止外国人在华携带火器的布告,几乎是明白的告诉人家——满清对火器恐惧。这种恐惧一直延续到1842年英国的远征军司令濮鼎查让中**官在火炮面前惊得目瞪口呆,四千远征军竟击败了满清二万正规军。1860年英法联军扫荡圆明园时发现,当年英国使团赠送给乾隆的火炮仍保持完好的状态,随时可以发射,不过好像在华丽的“夏宫”它们只是摆设品。1900年不忘“骑射乃满州根本”的八旗兵在八国联军新式的“连环火枪”(机枪)前被打得尸积如山,而被满清政府扼杀了探索精神和民族优越感的的中国人却在颠狂的信奉着“神功护体,刀枪不入”。

这里要说明的是意识问题,明末政府同样是**的,但是明政府在自己研究不出来的情况下,就毫不犹豫的花钱买技术,至始至终没放弃对先进武器的追求;史书上说满清终其一朝也没出过昏君,这我承认,但是他们从开始到灭亡都散发着落后的民族意识!另:明朝的红夷大炮在清朝时被改称“红衣大炮”,避“夷”字。清朝出版的书籍都避“胡”“虏”“达”“夷”等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