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制周 > 第一百四十八章 荆州,大都督!

制周 第一百四十八章 荆州,大都督!

作者:王彧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19:52 来源:笔趣阁

高保融的使者到朗州时,高保勖已去多时,返江陵府回禀,高保融不禁破口大骂。

廊下的孙光宪、梁延嗣静静听着,一言不发。

待殿内骂声渐熄,孙光宪才顾梁开口道:“郭宗谊前日已得归、陕二州,将士们尽皆倒戈,安守忠沿江而上已占公安,封了我们的水道,现下江陵陷入重围,大势去矣,此皆汝之罪也。”

梁延嗣面带愧色,支吾道:“要不……降了?”

孙光宪冷哼一声,连连摇头:“为时已晚,郭宗谊明诏宣赦时献册籍金印,我们还是大周良臣、诸蕃表率,现在兵临城下,我们只能是笼中困兽、阶下之囚。”

“可荆南还有数万水师、千百战船!他郭宗谊若想取江陵,少不了几场厮杀,此人远见卓时,能兵不血刃,他又岂会作无谓牺牲?”梁延嗣语气颇为不岔,反驳道。

孙光宪凝眉沉思片刻,微叹一声:“还是先听听大王之意吧,再作计较。”

“善。”

梁延嗣颔首,与孙光宪一道进了大殿。

高保融见他二人联袂而至,连忙起身迎上:“保光先生救我!高保勖那竖子,居然弃了朗州逃去蜀国,现今江陵已是孤城一座,是战是逃,还请二位建言。”

孙光宪看着六神无主的高保融,心中哀叹,他阿耶阿翁也算是一时人杰,怎么到了他这一代,就如此不堪。

不过自天成元年(926年)孙光宪出蜀避祸,任高季兴的掌书记,至今已历三世,这高保融也算是他看着长大的,虽有怒其不争之恼,但也掺着老牛舐犊之情,见这子侄辈儿的遭难,一时也有些不忍。

当下,他握住高保融的手轻拍着,安慰道:“大王勿忧,老夫与梁指挥使,便是为此事而来。”

高保融这才破泣为笑,拉着二人至殿上安坐。

“梁指挥使,现在江陵府可还有一战之力?”高保融侧首,谓梁延嗣道。

自高保勖封蕃朗州,就由梁来掌军事,军机要务多由他决断。

梁延嗣不敢隐瞒,点头道:“城中还有马步军四万余人,大小战船六百余艘,水师三万人,粮草够城内军民吃个半年,若大王想战,倒是不惧。”

高保融听他肯定,大喜过望:“那还等什么!便请梁指挥使领兵出城,与郭宗谊决战!”

梁延嗣面色一苦,稍显踌躇,高保融眉眼一低,不悦道:“梁指挥使可是怕死,不敢上阵了?”

梁延嗣大惊,扑倒在地下拜:“非也!若标下一条性命能解江陵之围,大王尽管拿去,只是……”

投降认栽的话梁延嗣说不出口,支吾半天,眼见着高保融将要暴起,还是孙光宪接过话头,解释道:“还是老夫来说罢!”

“荆南军虽有一战之力,但却没有取胜之望,何况除了郭宗谊,还有个安审琦在一旁虎视眈眈,安审琦可是一位沙场宿将,大王莫要忘了,先王就是败在他的手上,才郁郁而终。”

高保融沉默,他的父亲高从诲对外称是病逝,但真正情况也只有他们这些儿子和荆南的几位大员知道。

“为今之计,大王不如明哲保身,以免这太平了几十年的江陵府再遭涂炭,为百姓计,为大王计,战,都不是上策。”孙光宪继续循循善诱。

高保融虽心有不甘,但也有些意动,踌躇一阵,他目光闪烁,担忧道:“若郭宗谊能善待荆南二十万百姓和高氏宗族,本王开城投降自无不可,只是……”

孙光宪一听,忙接道:“臣愿为使,与郭宗谊和谈。”

高保融却是摇头:“先生乃本王臂膀,不可轻动。”

孙光宪只得作罢,梁延嗣却起身道:“标下有一侄,与郭宗谊有旧,若大王不疑,可遣他为使。”

高保融自然不疑,他现在只恨自己与郭宗谊没有交情,否则他早就亲往敌营,负荆请罪去了。

“当真?”高保融惊喜道。

梁延嗣点头:“标下之侄名唤八郎,本是荆南水军都头,天福十二年(947年)随先王攻襄州,受伤流落在外,后北上行商,征为镇宁军士,去岁平楚,方得归家。”

“那就授令侄为刺史,遣以为使!”高保融拍板道。

次日,顶着个刺史虚职的梁八郎,愁眉苦脸上了路,至郭宗谊军营,通报道:“镇宁军都头梁八郎,请见大都督。”

时郭宗谊正与众将议事,得人通禀,他立马记起此人来,猜是高保融的使者,当下命道:“传!”

军议稍停,众将鱼贯而出,不多时,一身绯袍的梁八郎领着几个荆南官员入帐。

“标下拜见大都督。”梁八郎纳头便拜,身后几名荆南官员一惊,也急忙行礼。

郭宗谊笑意吟吟,虚扶一把:“起来吧,一年不见,八郎气色好了许多。”

“谢大都督。”

梁八郎起身落座,郭宗谊寒暄几句,便切入正题:“八郎可是为江陵战事而来?”

“大都督英明!”梁八郎拍了一记,方道:“渤海郡王遣标下来,是为了议和的。”

“说说高保融的条件。”郭宗谊抬抬手,示意道。

梁八郎当下自袖中取出一纸书信,双手奉上:“此乃渤海郡王亲笔,大都督一看便知。”

亲卫取过信,郭宗谊展信一览,高保融请除渤海郡王爵,纳地以归,主要条件有二:一是保全高氏宗祠,二是允许高氏宗族在楚地生活。

条件并不算过分,郭宗谊稍一琢磨,便点头道:“郡王所列,皆允之,但罢荆南节度使即可,郡王之爵不必废,郡王一家,也需去开封安顿。”

梁八郎喜出望外,没想到郭宗谊如此干脆,当下拜道:“谢大都督,标下这便回江陵城,向郡王详禀。”

“善,此事宜早不宜迟,我就不留你了。”

说完,郭宗谊起身,离了大帐,高保融愿降,攻城之议也不必再继续,本来,高保融不战而降也在郭宗谊的预料之中。

出了营帐,他急忙吩咐左右:“去信问问曹彬,朗州可攻下了。”

顿了顿,他又将人唤回:“若是攻下,让此城与刘言,收澧州、益阳等镇。”

“惹!”

广顺三年(953年)四月望,荆南节度使、渤海郡王高保融携百官出城门、献牌印,纳地归周,南平,亡。

同月,武安节度使刘言,移镇朗州,为武平节度使。

五月,刚刚到任的淄青平卢节度使(青州)常思病逝,追赠中书令。

六月,陈王、襄州节度使安审琦移镇青州,众武将翘首以盼,但朝廷却没有再任命新的襄州节度使。

自此,割据百年的荆、楚、襄三地终于连成一片,北起归州,南过五岭,大周的版图向南拓展了六百余万倾,一时天下震动,诸邦惶恐。

而南境的数百州县、十五万强军、三十余万户百姓,则尽在荆州大都督郭宗谊的掌握。

皇长孙立此不世之功,大周皇帝郭威拟为其封王,没成想,王号还未议定,他却病倒了。

第二卷,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