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 > 第四百零七章 经世致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学问想要长久兴盛,不断的向前发展,总是要需要一些活水的,可百家凋零之后,儒学一家独大,天下的学问就只剩下了这一个水池如何能够清澈?”

“只怕会是越来越多的儒生抱残守缺,自鸣得意,学问停步不前,渐渐形成一潭死水。”

董良这些话说完,底下一片安静,开始渐渐的思考。

不过董良并没有停下对于董仲舒的反对。

“我们知道董仲舒先生最出名的还有一个就是吸收了阴阳五行之学说。这也算是他借鉴别家学问,是儒家可以一家独大焕发光芒的原因之一。可日后再看儒家,还有哪一家的学问可以吸收借鉴呢?”

“天下除了孔子,有孔门七十二贤,三千弟子,有曾子、孟子、荀子,他们门下有吴起、韩非、李斯。可如今呢?出了一个董仲舒之后,便再也没有董仲舒了呀。”

“再者说他吸收阴阳五行之学说这一点,并不能算是坏事。当皇帝和天地阴阳五行联系到一起的时候,他个人的德行就和自然灾害联系到了一块儿,这就要求君主不能擅自妄为而控制住自己的手中的权力。”

“但是,这样好吗?这样并不好!”

董良说到这儿,不仅看着下面学生们的反应,又看看和诸葛亮等人说说笑笑一切如常的刘备。

心中暗暗点头,果然不出自己所料。

谈到皇帝两个字的时候,到底是一些敏感话题,不过刘备和自己想的一样,并没有什么反应。

这个时代对于天子的敬畏,其实并没有后世想的那么严重。

甚至是从古至今,随便扒一扒历史,总能找出来一堆可以论证,百姓对于天子的敬畏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

周朝初定之时,自家宗室也有人叛乱,中间流传数百年,起起伏伏也不停的有人敢不给天子面子。

混乱的春秋战国,天子更是势微,楚国的蛮夷,敢问鼎之轻重,秦武王嬴荡也是因为举鼎的时候没拿住被砸伤了大腿而死。

至于各方诸侯王,被下面人反抗所刺杀的更是不可胜数。

吕不韦一介商人,也敢奇货可居,将自己的富贵寄托在王位更迭之上。

再来到本朝,吕后处理朝政时,天下谁知道天子是谁?如此天子,能有威望乎?

霍光将昌邑王扶上皇位,不过二十七天便对他非常不满意,又将他贬为海昏侯。

更不用说还有王莽篡位,董卓废立之事,汉献帝差点死于李傕郭汜的乱军之中,又差点饿死从长安到洛阳的路上。

再顺着事实往后捋,一直捋到明朝,也有无数的大臣顶撞皇帝在午门外被廷杖,而明朝的皇帝不明不白的死了不知道多少个。

除了真的什么不懂的,但凡手里有些势力,总是不缺少并不对皇位两个字是十分敬畏的。

而即便是那些什么都不懂的老农,也有无数敢起来反抗的。

中华自古以来总是不缺少反抗精神的。

不过董良还是收着了点儿,董仲舒的这种说法,明明看起来是对皇帝权利的限制,但为什么却得到了汉武帝极大的认可呢?当然是对汉武帝非常有利。

皇帝与上天联系到了一起,固然受到了一些限制,但是同时也更加增加了它本身的权威。

放到后来来讲,这就叫迷信。实在算不上是一个有前途好手段,即便他有时能发挥不小的作用,但对人的思想压制是很大的。

说到底,这种思想可以让皇帝有所顾忌,也可以被皇帝用来愚民。

刘备的反应不出董良所料,那些学生们的反应其实也和董良想的差不多。

底下虽不断的有人对董良的话议论纷纷,但大体来说,还都是可以接受的。

董良又继续说道。

“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夫子是不赞成整天拿这些神神鬼鬼的说事的。古语云天命归于有德之人,何为天命也?日月星辰之轮转,水灾旱灾之狂行?真的是老天发怒了吗?”

“多么荒谬的说法呀。日月山川,不过是天地自然之规律,与人德行何干?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也是儒家先贤的话。”

“如今天下霸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座的众多文人也多是儒生。那么在这里我就要问一句各位了,什么是儒呢?”

董良浅浅的疑问,再一次引起了儒生们的思考。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儒不就是……

这答案非常的熟悉,张嘴就能说出来,但是张张嘴,这些儒生却突然说不出来了,不是他们真不知道,是临时卡住了。

脑海中回荡的都是一些济世救民,治国安邦,仁义礼智这些关于儒家根本理想的问题。

让他们总结总结,回想回想,也许很快能回答出来,给出一个解释。

不过董良并没有继续给他们机会。

“所谓儒者,非常的简单。乃人之所需也,那么人需要的是什么呢?这种问题又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但是我想,无论如何,不能仅仅只是简单的道德仁爱几个字。”

“无论你们这些儒生如何去告诉那些什么都不懂的百姓?但是你们自己心里都清楚,仁义礼智信填不饱肚子。”

“好了,各位,那么对于儒学的探讨就到这里吧,我的半桶水已经晃荡完了。”

“只是因为各位大多都是儒生,我不得不先在儒学上和各位稍稍探讨一下,不过由于我个人的浅薄,在儒学上并不能有太多什么经学的知识。所以只能从学问的发展以及一些根本性的思考旁敲侧击一下,希望能给各位启发。”

“对于儒者,人之所需,我做最后的总结。”

“人之所需。包含了两个问题,首先,这个人到底是谁?儒生的服务对象到底是君主、世家大族还是天下黎民?这都是你们儒生要思考的问题。”

“第二点就是人到底需要什么,这个问题也是由第一个问题延伸出来的。如果你们所面对的人是皇帝,是世家大族,那你们只需要大肆的愚弄黎民百姓,让他们浑浑噩噩的像猪牛羊一样任人宰割就可以了。”

“但是,儒生是这样的吗?我想不是!我相信你们个个都是胸怀大志的人。你们追求的绝对不仅仅是个人的功业以及阿谀媚上!”

“我想每一个心怀理想的儒生,追求的都是天下大同!每一个真正的心怀仁义礼智性的儒生,都是心怀天下百姓的!”

“那么我对你们有所期盼,我渴望你们以后在处理政务,在做学问上,都讲究八个字。”

董良转过身去,随手拿起放在铁皮喇叭旁边的粉笔。

面对着身后的黑板,背对着身后三千多双,直勾勾盯着他的眼睛。

有力的在这刷了黑漆的木板上写下了大大的八个字。

“格物致知!经世致用!”

格物致知四个字并不稀奇,是出自礼记里的。

但是经世致用却是第一次被提出来这种思想。

“格物致知……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吗……”

“……”

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传统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思想,目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尚思辨。而是很实在,甚至可以说是很实用地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行事,教统治者如何治国。

学以致用,是先秦孔派儒学的传统。但是自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以来,儒学的风气转化是可以看见的。

社会上是充斥着一股空谈之风的。

天下的坐谈客越来越多,如果再往后会怎么样呢?魏晋南北朝玄学空谈之风是可以看到的。

事实上,从刘邦开始就注重清议。而在不远的将来,魏晋初期,人物品评,更加注重人物的姿容神情、风度才藻等与功利无关的审美才情。

虽然这种风气是老庄和佛学的传播造成的,但是不得不承认,作为天下第一显学的儒学,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而且玄学并不能单纯的认为是老庄和佛学与儒学无关。还未出生的荀彧的幼子,荀粲就是著名的玄学家,与他的兄弟们爱在一起讨论儒家思想,但荀粲独自对大道有特异的领悟。

开创魏晋玄学先河,大将军何进之孙,曹操的假子何晏主要著作就有《论语集解》《道德论》等。

而董良如今提出的经世致用,一改如今即将跑偏的风气,直接越过几百年来的儒学家,继承孔子思想,诚可谓是正本清源!

刘备对于儒学的研究不深,他本来就不爱读书。要不是刚才董良讲的都是大白话,没有什么引经据典他早就听不下去了。

不过经世致用四个字,正好适合于刘备实干的思想,因此刘备产生的共鸣不强,多少还有一些。

但这四个字对于诸葛亮、庞统、张昭、顾雍等震撼就更大了。

这四个字包含的一种思想,即是对儒学的高度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开创,和诸葛亮、庞统等人的心中所学一一应证,引起他们剧烈的共鸣。

诸葛亮、庞统他们都知道董良有真学识,但是没想到董良能在儒学上提出这样具有开创性的思想。

这让他们也感到震惊和赞叹。

他们尚且如此,对于场下众多胸怀壮志、热血沸腾的儒生来说,就更不用提了。

儒生们不停的在嘴里念叨着这八个字。

声音越来越齐,越来越响。

终于这八个字在大讲堂特殊的回音地的设置之下如同洪钟响起,在整个北固山不停的传荡!

“彩!”

“彩!”

儒生们不停的鼓掌喝彩。

随后,又全都齐刷刷地站起身来,一同躬身行礼。

“格物致知!经世致用!学生等谨受教诲!”

洪亮的喝彩声回荡在北固山上,也回荡在董良的胸前、耳边。让董良也感到热血沸腾。

董良的养气功夫不够,没能做到喜怒不形于色,情不自禁的就咧开了嘴角笑着。

爽!!

不得不说,这种装逼的感觉实在是太爽了!

哎呀呀呀,这夸赞声,这喝彩声,实在是太好听了!

董良咧着自己合不拢的嘴巴又往前走了几步,重新回到了大喇叭的旁边。

底下的喝彩声仍然不断。众儒生们都血脉膨胀,热血沸腾,激情四射。

董良见状表现的有些无奈,但其实心中美滋滋的。太真实了……

连忙不停的双手虚按,示意儒生们冷静下来,安静下来。

如此从左到右向下连续虚按了十几次,底下的热情才渐渐的开始消退,儒生们重新夺回了理智。

见董良如此做派,知道先生还有话要说,赶紧乖乖的坐下听从教诲。

一切对于董良个人学识的怀疑,对他关系户的怀疑,对他玷污了这座辉煌的书院的恶感此刻都破碎了,都烟消云散了。

甚至有道德感特别强烈的学生因为怀疑董良感到羞愧。

董良说了很多东西,确实是很现实的东西。但是并没有展示许多儒家经学的学识,但是,仅仅那经世致用四个字,便为了众儒生打开了一座新大门。

“诸位!诸位!”

众人渐渐的坐下,董良又大声的招呼了两句,终于全都安静了下来。

“诸位不必如此激动,也不要过度谬赞,我对于儒学确实是研究不深刻的!”

董良不喜欢那种不会装会的装逼,那会让自己感觉非常的**丝虚假,而且心里没底,也许有人会感觉那样很爽,但是董良只会感觉像个浅薄的二流子一样,更显得格局太低。

所以董良总会先谦虚三分,那么,无论自己擅长还是不擅长,总是提前说明了的,自然就不会被人戳穿丢脸。

不过,面对董良这种谦虚,底下的儒生显然是不认同的,就凭借着那位他们打开新大门经世致用四个字,便让他们真觉得董良真的学富五车,锦绣满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