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 > 第四百二十二章 西南动荡

“孔明,出了什么事了吗?”

董良从外面走了进来,对着诸葛亮问道。

“我刚才在外面看到有人在城中纵马飞驰,打探一番才知道是来送军报的。哪里来的军情这样的紧急?”

诸葛亮将手中的情报递给董良不急不缓的温和笑道:

“无甚大事,交州传来的消息。”

董良接过一看,是太史子义传来的军情。

“太史慈和西南夷起了冲突。”

原来是太史慈和诸葛瑾按照董良的人的策略使用怀柔政策,互相的通商收买。

与益州南部的西南夷进行密切的往来。

虽说也已经大把大把的钱撒了下去,但毕竟升米恩斗米仇。

即便是要撒钱,也不能一直无谓的撒钱,总要是有来有往才好。

而且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被砸钱。

于是乎,自然是得了一部分亲近交州的西南夷,但自然也有那些没有得到利益眼红的人。

尤其是从交州输送到益州的便宜的盐,无论是这些生活在山林之中的蛮夷土著,还是汉家儿女为逃难到了山上的流民,都非常的缺盐。

也许山间可以寻找到一些盐土,但没有完整的产业链,供应起来总是不稳定的。

而且寻找盐土其实和寻找其他的矿物也没什么区别,无非都是在山中碰运气,即便是有一些经验,也未必总能找到,所以盐在这原始的山林中是奇缺的。

到了后世有一些封建王朝为了制服这山间的流民,常常规定治理下的乡民不允许与这山间的流民接触,尤其是严禁物质输送重中之重就是盐。

如今交州沿海建立了许多盐场,董良带着学生们研究出来的晒盐和提纯技术不仅能大量的生产盐,而且生产的是上等的雪白的好盐。

这样的盐无论是曹操还是汉天子,都是吃不到的。

为了让治下的百姓有足够的盐可以食用,但又担心这些盐被一些投机倒把的低价收购运送到其他的势力范围内进行售卖获利,所以在刘备的治下,卖盐由官府进行,而且使用的是配给限购制。

百姓们带着户籍信息进行买盐,买到的盐价格非常的低廉,正常时日盐的价格是粮食的五倍,而凡是刘备治下的百姓,买盐的价格与粮价等同。

都是为了防止有人收购这些百姓们用户籍信息买到的盐,重金悬赏鼓励举报私下的买卖盐。

为了钱铤而走险的人不要太多,必须做出严格的规范,防止有人暗中牟利,损公肥私。

不过说到底,这个时候的航海技术还没有后世的发达,虽然种种迹象表明可以航海到很远的地方进行往来,但仍然是非常危险而且碰运气的事情。

所以每一艘大船的出海,往往都在众目睽睽之下,会得到很多人的注意。如此一来,这些想要铤而走险的人自然会受到更多的监督。

而盐这种东西不仅是方便了刘备治下的百姓,还成为了刘备弹药库中一个重要的武器。

太史慈正是用盐这种让人无法抗拒的东西与西南夷进行交易,无论这些蛮夷是亲近中原人也好,不亲近也好,都很难抗拒。

用盐来交换这些土著手里的毛皮,宝石矿物等等一系列杂七杂八的东西。

其中滇马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意往来。

在悍勇的蛮夷也顶不住糖衣炮弹,虽说过惯了苦日子,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浅难,只需短短几个月,便能让他们沉浸在中原人美好的生活享受手段之中。

而这一次与西南夷发生的战争,其实是太史慈故意挑动的。

土著也是非常的狡猾和奸诈的,有些大势力的首领与太史慈的往来也都是为了利益。

真指望关系多么的亲密,一旦发生了什么事,很可能就被他们卖掉。

所以太史慈就暗中的挑动,让那些没有得到利益的蛮夷,进行反叛抢掠,发动战斗一方面让自己故意被抢掠的商队找那些贸易往来的蛮夷首领进行兴师问罪,给他们施加压力。

等不到外面丰富的物资往来,生活的水平瞬间跌落,他们本部落那本就有一些不一样的声音和抱怨,永远不要指望人能有多么的理性。

他们部落中内部的清晰起来,即便是领头的是一群精明的人,在大集体的裹挟之下再加上太史慈刻意施加的外部压力,便不得不与其他反叛的蛮夷进行战斗。

太史慈挑动了西南夷的大混战,同时不停的平衡着全部的局势,不让一家独大,暗中的给予弱势者支持。

暗中派出间谍进行挑拨离间,将一个个的大的部落,鼓动他们内部分裂叛乱。

如今一切的混战才刚刚开始,太史慈已经整个台的就准备着最后将这些人一网打尽,并扶持出自己的代理人。

但是如今,内部叛乱、外部烽烟的混乱局势已经基本成型。

许许多多难以成气候的小山头林立,局势一片向好。

如今太史慈已经做到了军营之中只管理军事,而将全部的政务都扔给了诸葛瑾。

如此一来,分权也是为了让扬州的管理中心进行放心,毕竟,太史慈独自镇守交州,如同封疆大吏一般。

自然应该时刻注意着自己的一举一动,不可掌握完全的绝对权力,以免引起猜忌。太史慈是个聪明人,他也是政事上的高手。

同时太史慈本身也没有了争王争霸的想法,刘备的大势已成,背靠大树好乘凉吧。

更何况,即便有想法,看似太史慈独自一人镇守交州,完全掌握了全部的权利,但其实并没有表面上表现的那么美好。

刘备、诸葛亮、庞统等哪一个就是蠢人呢?

如今交州的草头王士燮定居扬州,但是,掌握了交州半壁江山的士家还在交州没有动窝呢。

有士燮在,士家就不会出现太多的问题,同时还有太史慈、诸葛瑾等做双保险。

还有士燮和诸葛瑾在,太史慈便绝对做不到一家独大,对于交州的掌控永远达不到绝对。

“太史子义在西南布局已成,如今看来,大局将定,可需要我们做什么准备?”

董良将情报还了回去,问着诸葛亮。

“无非是多准备些人手物资准备开疆拓土大小钉子将这里固定住而已。”

诸葛亮摇摇头,并不觉得有什么太多需要准备的。

“依照太史慈和诸葛子瑜的能力,给他们提供足够的人手就可以了。”

董良点点头,对于这个还是承认的。诸葛瑾的名气在后世虽然没有他弟弟诸葛亮大,但这个人的才能也绝对是顶尖的。

诸葛瑾也是有着三公之才的人,让他去处理一个小小的交州和西南夷,自然是不在话下。

“整个大西南乱成了一锅粥,我怕被刘璋察觉。”

这是董良说要准备的意思,他担心的不是那些蛮夷能翻出什么浪花,而是担心的刘璋。

诸葛亮摇着鹅毛扇,云淡风轻的摇摇头。

“刘璋自己的腹地都管理不好,哪有精力放眼千里之外管那山沟沟的蛮夷?”

“刘璋懦弱无能,缺乏威信。当初南阳三辅之地几万家百姓流亡,被刘璋收为部众,称为东州兵,却不能很好的管理他们造成了益州百姓的灾难。”

“惹的益州的望族反叛,费了好大力才勉强的停了下来。”

“汉中的张鲁骄纵,也不肯听他的命令。张鲁的母亲和弟弟又被刘璋杀掉,如今两方也成了仇敌。”

“派出了庞羲带兵攻打张鲁,也多次被张鲁打败。而那庞羲又是刘焉的托孤重臣,女儿也嫁给了刘璋的儿子为妻,骄功自重,还私自招纳了寅人作为自己的部曲。”

“只因为那寅人勇猛、彪悍。高皇帝也曾凭借过他们的帮助,而刘璋又猜忌庞羲,我看到庞羲未来未必不会自立。”

“刘璋自己这治理的腹地已经乱成了一团,还哪里有什么功夫去管别人?”

“莫说刘璋有没有能力插手西南的事情,我恐怕等着西南打完了,刘璋都未必能够得到消息。”

听完诸葛亮这样分析了一遍一周的局势,董良才放了心。

“孔明真是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真是了不起。”

董良不由自主的赞叹。

诸葛亮却笑着摇着扇子,以为董良在促狭自己。

按照董良所说的,知道天下事,谁又有董良知道的多呢?

在刘备诸葛亮等人眼里谁也没有董良的知识丰富啊。

诸葛亮觉得自己也只不过是知道这周边几个州郡的一些杂事,董良可是知道这全天下的事,整个地球的大致情况,甚至于宇宙漫天星空。

最起码在天文上,诸葛亮虽然能观星胜于董良,但是对于太阳系的具体情况却没有董良知道的消息,勉强在天文上打个平手吧。

而董良却是真心的赞叹,董良只是凭借着自己的印象,知道有刘璋暗弱的说法。

似乎也知道东州派和本地人不和,刘璋无能力制止,只能勉强的去搞一些平衡,结果惹的两方都不满。

哪里知道刘璋乱成了这个样子,是什么人都管不住。

到了今天,才知道所谓的刘璋暗弱到底弱到什么程度。

“今天晚上到我家里去,我还得好好的谢谢你呢。”

诸葛亮拉着董良的袖子说道。

董良满不在乎的摆摆手。

“我有什么功劳,哪里值得你谢,何必如此客气?相反的我还没恭喜你嘞,却要准备些礼物给你道喜。”

“哪里的话,当初若不是你寻来了两位神医,哪有我的今日,要不是你积极促成,恐怕今天还不知道要等多久啊。”

诸葛亮颇有一些感慨。

历史上的诸葛亮就很晚才有了亲生骨肉,一开始的时候,为了不断掉香火,不得不过继了长兄诸葛瑾的孩子。

如今诸葛亮虽然还年轻,但结婚也有几年了,一直没有孩子,他也有些心焦。

董良当初在豫章时,就因为刘备的子嗣问题,拜托过张仲景和华佗。

同时也为了获得更多的人才,继承关张赵诸葛等人优良的基因和教育,努力的促成着他们多多生育。

也正是在张仲景和华佗合力的帮助下,调理好了刘备和甘夫人的身体,如今,阿斗成功的降生。

而等的有些心急,略微有些急躁的诸葛亮,也终于在进入扬州之后得到了好消息。

前些时日还帮董良做媒,掺和董良的喜事,没想到喜事这么快就落到了自己的头上。

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已经正式的确认了还有了身孕。

诸葛亮已经好好的感谢了张仲景和华佗,今日正好有机会想请董良到家中吃顿饭聊表谢意。

“咱们的关系何必搞那么多客套的东西,不过我也知道你开心,便借今日好好的宣泄一番。”

董良也为诸葛亮感到非常的开心。

“不过你要真想谢我,还有一事要你答应。”

诸葛亮闻言眯眼一笑,却像偷了鸡的狐狸一样。

他可不是一个轻易会上钩的主,心中的开心和喜悦是一回事,被董良这样挟恩图报是另一回事儿。

“你且说说是何事?只要能答应,我一定答应。”

董良撇撇嘴。

“说什么能答应就一定答应,我要真提一些什么不能答应的事,能不能还不是凭你一张嘴。”

“不过,这事确实不是一件坏事。”

“你且说来。”

“我要你每周抽出半天的时间来到那学院中讲讲学,我知道你是个全才,对于我那编写的物理、生物、化学等东西,你许多也懂。”

“你见多识广,脑子也聪明,看那些教材也很容易的记住理解,并且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你掌握了这些东西,正好可以重建你脑中那么多知识的构架,并且去给书院里的学生们讲解讲解。”

“我只有人一个,嘴一张,分身乏术,没那么多精力。”

这确实是件好事,诸葛亮也对董良讲的那么多知识非常的感兴趣。

他本身就是一个聪明的全才,对万事万物都有很高的好奇,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知识。

“这是好事,我可以答应你。等我的孩子降生后,我与夫人一起每周都去一次。”

董良这才满意了,有着偌大名头的黄月英,想必也是有着真才实学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