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 > 第四百二十七章 贸易

在刘备这边积极主动,而益州也有人从中斡旋愿意联系的情况下,两州之间的贸易往来发展的非常迅速。

如今虽然还没有正式的进行几次贸易,但已经签了好几个大单子。

商品数量排在第一位的便是蜀锦。蜀锦是一种具备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丝织品,色彩鲜艳,对比鲜明。

花大价钱从益州买过来,刘璋他们也开心,荆州和扬州的有钱人也都愿意买账,这些商品也卖的出去。

荆州和益州以前起过冲突,打过仗,双方的关系很僵,虽然暗中也有一些逐利的商人进行贸易往来,但数目都不大。

因此,有了扬州刘备的旗号,在两州之间贸易往来商品也可以在荆州倾销一部分,美丽的蜀锦在荆州非常受欢迎。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荆州地方人家和扬州进行联系,向刘备表示诚意,意图打着刘备的旗号进入益州进行贸易。

这对于刘备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自然也不会拒绝,只是略加挑选,稍稍的设置了一些门槛,随后又纳入统一的管理,明面上的理由是两方贸易避免生了冲突,败坏了名声,坏了大家的饭碗。

实际上将这些地方的人物都纳入管理,彼此之间利益纠缠,慢慢的,大家都成了一家人。

蜀锦这东西离了益州,到哪里都不愁卖,刘备一船船的铜钱拉进了益州,只离了荆州,尚且没有进入扬州,便已经将资金回笼过半。

自然收回的本钱也不全是钱币,大多是一些正儿八经的资源。

到了扬州再略微的把商品分一分,本钱便已经全部收回了,剩下盈余的三分之二的蜀锦,刘备自己留下了一部分用作赏赐之资,剩下的则通过手下暗中的渠道往北边输送。

用这些华美的丝绸换取着曹操治下的粮食、铁料等物质,暗中挖着曹操的根基。

商队拉来的蜀锦数量再多,放到这两三州的地方又能分到多少?刘备还要进行分配配给,所以民间也是供不应求。

除了这项大生意,刘备这边还向一中输出的一些商品,最多的便是肥皂和盐。

当初制盐的时候选择了草木灰进行去除杂质,便顺便的让手下人在草木微中混合油脂等其他的物质,制造出来一些清洁力很强的肥皂。

这东西卖起来也不便宜,自然不是卖给普通百姓的。

卖给百姓也换不了什么东西,就是要用这些不当吃不当喝的东西去换取益州的粮草铁料。

而向益州输送盐的决定也是刚刚下发的,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换回一些木头。

要发展海军,自然要建造无数的大船,自然需要许许多多的木材。

普通的木头在扬州其实是不缺的,毕竟到处都是荒山野岭,哪里不能砍。

扬州虽然自身就有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木材,但是却解不了燃眉之急。

因为要造船用的木头,砍伐下来之后,需要晾晒,去除水分,去虫、防腐、防潮。

从山上砍下来的木头都投入使用,差不多也要一两年、两三年。

江东本来就是以水军出名,却也有着不少的储备木材,但是那些木材是准备给江东这一小块地方在内河修筑战船的木头,如今放到整个交州、扬州,放眼整片大海,实在是杯水车薪。

而如今正是发展的关键时期,自然不能停滞下来,等待着木头的处理。

那自然就要费一番功夫选择去购买。

荆州和益州便是最好的客户,或者是官府储存起来准备修成的,或者是大户人家准备起来准备修房子的,总是有许多的木头可以买到。

不过千里迢迢的运木头,成本总是要高很多,所以此时不得不将盐这一重要武器启用,用盐的吸引力来换取上下游共同付出精力。

中国绝对是最适合发展航海的国家之一,具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有着一群勤奋的人民。

都说这里是一个农业文明,不是一个海洋文明,但其实这里才有着更多的发展海洋文明的条件。

乘着渔船打渔,虽然算是农业,但是,想要造出用来航行的大船,无疑应该属于工业的范畴。

无论是古代,造木船需要山上伐木,并且对木头进行初步的处理,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最后再用木材拼凑出一艘大船,这中间耗费的人力、物力、时间、精力都不可计数。

到了现代,能独立的建造钢铁巨舰的国家更是少之又少,但凡有这种能力的国家无论强大或弱小,手里总有牌,可以打一打。

想要发展航海,发展出出色的造船业,第一就要求必须有发达的农业做以支撑。

农业发达,既可以保证填饱肚子,也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劳动力。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础的产业,农业活动不仅提供着剩余农产品,也为其他产业提供着劳动力。

工业和服务业中也需要相当一部分原料是需要农业进行提供的。农业是一切产业发展的基础。

那么如果要在汉末发展造船航海业,放眼全球,自然就可以得知到底哪个国家更有资格发展航海!

从其他各州买回来的木材是为了应对现在临时使用,而现在整个扬州各县也已经涌现出来了大批的伐木工人。

走在京口城的街道上,就时不时的可以遇到腰间别着斧头的伐木工人下工回家。

……

今天是给物理学科的学生们上课的日子。

董良站在讲台上,下面是上百的学生,物理学科的学生是最多的。

因为化学实在是过于的微观,即便是可以用肉眼观察到一些化学反应变化,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其中的规律总是不好掌握,过于的抽象。

而生物学科的人才其实是最少的,将华佗手下的那一批医学生们去掉,剩下的只有寥寥三十来人。

目前来说,发展最好的还是医学,发展最快的是人体生物学。一来是华佗和张仲景本来都是最顶尖的医生,二来是如今有了董良的支持,两人敢带着学生们大胆的进行解剖。

尤其是对于华佗来说,他的进步最快对于人体的骨骼肌肉认识最深刻清晰。如今,已经有了一份非常详细的人体解剖图的问世,肌肤之间的层理都已经画的明明白白。

华佗本人也已经练成了一套分层缝合的手法,这种手段董良自己都没见过,只是在后世偶尔听医生朋友说过。

有无数的大体老师进行教学,五脏六腑到底都是什么功能,又有董良进行提点。

再加上华佗和张仲景本人的专业知识,传统的经脉和新发展的解剖进行结合。

像什么血液循环学说,董良也可以直接给出概念。

那座显微镜也仅仅是给生物学科的学生们开了开眼,便又被华佗他们带着人抢了回去。即便是生物学科的学生也发了锄头和铁锨等工作用具,但是在一群在人身上练手练到毫无波澜,拿着开颅断骨的斧头锤子锯子的医生面前也丝毫不敢炸刺。

不过医学的蓬勃发展和这些生物学科的学生是没有太大的关系的。

毕竟这个时期的生物学最多的应用还是在农学上,最容易见到成果的就是杂交和育种。与其说他们是生物学科,不如说是生物知识偏向于农学应用。

只是董良按照自己的习惯划分了一个生物的大类,对于生物学科,进行农学的研究才是主要任务。

但是农学生的研究从来也都是艰苦和无味的,这种研究实在是过于接地气,反而不受一些人的青睐,而且很难看到成果。

即便是运气好,走对了路子的人,往往也需要几年的时间。

如果不是董良运气好,捣鼓出了显微镜,让那些生物学科的学生见识到了细胞给他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强行的给生物学回了波血,估计那些学生们还得跑不少。

毕竟他们那些研究植物的便在不停的种地,研究动物的却需要不停的进行杂交,实在不体面。

而物理却不一样了,物理虽然也有微观的,但也有宏观的,像力学方面的知识很多都可以直接的拿来应用到机械上。

这个时候的机器还不能叫机械,因为叫机关,一些简单的物理学知识通过数学的运算之后,很快的便能在一些工程器械上得以应用。

无论是军事上的工程器械、武器装备,还是生产中的农业器械、灌溉水利,这都是很容易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

而如今滑轮组也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伐木工人之中,提供了许多便利。

在诸葛亮的领导下,也已经带着一批学生改造出来了水车。

对农业灌溉起到了很大的便利,而且还可以汲水上山,有利于对稍微平坦一些的山坡开发利用。

有助于对于一些地势稍高地区的农业生产。

如今粮食已经种到了地里,正是农闲的时候,正好趁此时机发动了许多的百姓修建水利,水车也在按部就班的推广之中。

正因为物理学科的知识方便应用,容易看见成果,最起码是在这一切刚开始的时候,容易看到成果,所以物理学科的学生最多有一百多人。

当然董良的划分学科也很粗糙,只是希望自己起个头,希望以后的学生心里能有这种分门别类、专门研究的概念。

最起码现在来说,三门学科之中许多都是要互相的听课。

董良眼前这一百来号学生中,领头的就是蒋铭祖和阚泽。

这两个人是数学的大拿,再加上一个在周瑜军中的赵爽。

这三个人是在后世都是鼎鼎有名的三国时期的著名数学家。当然董良自己是不知道的。

物理学的研究又怎么能离得了数学呢?而物理学要给数学的运算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和方向,自然也能引起阚泽和蒋铭祖的兴趣。

“我们原来已经给大家将明白了关于密度的概念。今天要讲的内容和密度的知识也是息息相关的。”

董良的右手旁放着一盆水,左手放着几块石头。

学生们分成小组,他们面前也摆放着和董良一样的工具。

“因为水的密度没有石头大,所以石头放入水中很快的,密度大的会沉下去。”

董良一边说一边演示,将石头扔进了水盆中。

“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识。现在我把这一块木头放在水中,它就可以漂浮上来,因为这块木头的密度比水小。”

“所以,当人落水之后,抱着一块木头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进行自救。而像独木舟之类的船只也是相关的原理。”

董良又将自己的手掌打开,轻轻的按在水面上。

“现在,大家和我一起将手放在水面上,轻轻的感受着。”

底下的学生们也轮流的将手放在他们面前的水盆里。

“是不是可以感受到有一股力量在托着自己的手?这个就叫做水的浮力,在座的如果有会游泳的,在游泳的时候应该也可以感受到这种力量,只不过你们平时没有在意。”

“现在大家都知道,咱们在扬州正在大肆的购买着木材,并且上山砍伐,就是为了造船。”

“同样的木头造成不同的形状,在水上承受的浮力也是不一样的,同样一根木头造成独木舟,只能承载一两个人,但是将木板破开,造成木筏,便可以承载更多的人。”

“大家可以这样理解,船只的中间是空的那么就是一层木头皮包着空气,把它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它的平均密度更小于水。”

“由此,你们可以想到什么?”

董良尽量的启发着下面的学生,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一个个懵懂的眼神,希望他们能说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然而很可惜,面对董良期待的目光,学生们也只是呆呆的摇了摇脑袋。

董良便只好自己揭开谜底。

“大家看,我们可以通过利用浮力,将一些密度本来大于水的东西漂浮在水面上。”

董良一边说着,一边将另一个铜盆放在了水盆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