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崇祯的开挂人生 > 第三百七十二章老千层饼了

崇祯的开挂人生 第三百七十二章老千层饼了

作者:飘雪恋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7 10:45:03 来源:笔趣阁

最后的事情果然不出朱由检的预料,钱谦益和一干闹事的学子的脑袋挂上城门后,各地原本的乱像和议论忽然就诡异的消失了。

但这些,只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沉默,正当百姓们以为那些读书人被吓到之时,一股风暴悄然来袭。

从山东曲皁开始,大批的佃户被自家主家逼着拿上了棍棒开始造反!

他们的规模不大也不小,但偏偏不是当地县衙能够应对的局面,各地县衙纷纷告急向上级求援,一时间整个大明各地竟仿佛升起了遍地狼烟,似乎下一刻这个屹立了两百多年的帝国就将被举事的百姓给推翻了一样。

对于这情况,朱由检很明白背后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就是那些读书人背后的势力挑起的,目的就是向他展现武力,逼他妥协。

就是为了让他知道,大明乱不乱,文人地主说了算!

对比,朱由检却只是冷冷一笑,大手一挥,命令一下,不到一周的时间,在各地文人地主势力眼中认为早已荒废和被他们控制的各地卫所军大举出动,拿足了银子吃饱了饭的士卒们操上自己吃饭的家伙什,杀气腾腾的就向着正在攻城的乱民冲了上去。

接下来呃场景就仿佛是一柄烧红的钢刀切进豆腐里的场景一样,一群由佃户组成的乌合之众,在职业军队的进攻下犹如受惊的羊群被狼群捕杀一样被轻易瓦解、击败、收俘。

在当众除掉这些乌合之众领头的那几个由各地主势力派出来的领导阶层后,一众乌合之众便彻底老实了。

而这些军队则按照既定的策略向着这些挑起了乌合之众的幕后主使家冲了过去。

一番无谓的抵抗过后,原本打算在后面坐收渔翁之利的幕后主使们分分成了阶下囚。

在被早就安排在各地的特使指挥下,原本还被逼着着造反的佃户门兴高采烈的反水了,开始打土豪分田地。

那些幕后主使看着原本属于自家的地,就因为自己的一念之差全都成了那些泥腿子的,顿时悔不当初,恨不得回到从前大耳刮子抽之前的自己,让自己不要做傻事。

可惜,这一切都只是妄想而已。

就这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各地原本声势浩大的造反浪潮在朱由检的事先准备下被彻底碾压消弭。

还顺带完成了一部分土地的再分配,让国内原本因为两百多年的发展而逐渐土地兼并的的恶劣局面大大缓解。

有时候朱由检都不禁在想,对面是不是有自己的细作,自己都还在想还找什么借口进行土地改革呢,没想到这群家伙这就把借口给送上了门来。

虽然只是一部分,但这也算是为之后的土地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些在这次事件中分到田地的百姓们纷纷尝到了甜头,让其他没分到地的百姓们羡慕不已。

转而他们看向自家因为怂而没有参与进之前事件中的主家,那目光中满满的都是恨铁不成钢的失望之情。

要是自己主家当初没怂,那现在自己是不是也能……

当他们这样想的时候,那些侥幸逃过一劫的地主们也纷纷察觉到了自家佃户看自己那不对劲的眼神,顿时更加怂了,警惕的看着那些想分自己土地的佃户们,暗暗想着:

“都是群刁民!想分老爷我的地,想都别想!谁他娘都别想让老子造陛下的反!老爷一定是陛下最忠诚的走狗,你们这群刁民想分老爷的地,去做你们的青天白日梦吧!”

国内的局势一时之间竟无比平稳了下来,原本闹事的被铲除了、想要闹事但胆子不够的怂了、文人们傻眼了、农民们看着自己主家流着口水期盼着主家坚挺一把。

让他们自己挑头那是万万不敢的,没看之前领头的全都被杀头了吗?

这种事还是要主家领头才好,到时候他们杀头,我们分地,皆大欢喜!

谁说农民傻?

他们的小心思比谁都多。

吃力不讨好的是他们才不会去做。

被惦记的地主们:“神tm的皆大欢喜……”

……

一应事情落下帷幕已经到了二月份。

二月初三,惊蛰。

春耕到了最忙的时节,整个大明的百姓都陷入了忙碌之中。

正所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这四时是种地百姓们最重要的四个时令。

又谓春耕深一寸,可顶一遍粪。

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

这一句句俗语都说明了春耕的重要性,哪怕朱由检这个皇帝在立春时都要挑一个吉日去城南的先农坛来一番亲耕。

各地官员更是要在春耕前要焚香祀奠皇天厚土,仪礼三伏三拜,由县官领头,众乡绅跟随在后依礼参拜,而后念祭奠天地神祈祷告词,而后县官再亲自扶犁,跟随春牛之后,演试用牛犁田,以示开始春耕。

别小看这些春耕前的仪式,这些可都被纳入了各地官员的政绩考核当中,若是有哪个当地的主官对此不重视,没有劝课农桑反而误了春耕,别说来年升迁了,摘了你的乌纱帽都算是轻的!

由此可见古代封建王朝对于春耕这一时令的重视,惊蛰更是春耕中最忙的时节正所谓,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

各地百姓可以说已经进入了是一天到头来,太阳不落山,人就不回屋的癫狂状态,为了就是能尽快抢在时令前完成春耕。

而春耕的忙碌,也让整个大明朝进入了难得的平静期,各部忙的那叫一个脚不沾地,各方势力也都没有了闹事的心思,哪怕是辽东的后金也是要种地打猎的。

但朱由检看着这忙碌的景象心里却是一片沉重。

只有他知道,崇祯元年对于天下来说,特别是对于大明来说是怎样的一年。

看看系统上查到的史书资料吧,虽然是清编的,大部分对明的不可信,但关于天灾这点却是骗不了人的。

而明史上关于崇祯元年发生过的天灾的记载是这样的:

崇祯元年七月壬午,杭、嘉、绍三府海啸,坏民居数万间,溺数万人,海宁、萧山尤甚;夏,幾辅旱,赤地千里;九月丁卯,京师地震。

这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崇祯元年七月,江浙一带发生海啸,海水淹没民房数万,被水淹死的人数高达数万人,更多无法记录的更是不计其数,其中以海宁和萧山灾害最为严重。

而到了夏季整个大明几乎都处于旱情当中,其中犹以陕西最为严重,堪称赤地千里。

而到了九月,京城及附近又发生了地震!

可以说整个崇祯元年,大明就一直在经历着各种天灾,就没有好过。

而往后的十七年,由于小冰河时期的恶劣气候,大明的灾情更是犹如雨后春笋将接踵而至,一直持续到清初方才缓缓停止。

这也就意味着,朱由检从今年开始,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可以说接下来的十七年,每年都是挑战,一年比一年艰难。

一个撑不住,明朝便注定重蹈覆辙。

所以在天灾来临前,朱由检要彻底将所有外部隐患消除,给大明一个稳定而又安全的外部环境,好尽全力来应对接下来将持续几十年的恶劣局面。

不然,又是天灾,又要应对外部的威胁,他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后撑的住!

他毕竟只是一个人,哪怕有系统的辅助,但总有疏忽的时候,大明这种情况,容不得他半点疏忽,否则便是万劫不复。

……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春耕于忙碌中悄然而去。

时至五月初,全国各地包括辽东之地的春耕皆以结束,而朝廷的准备工作也俱以宣告结束。

军改也已陆续完成,本来预订的是春耕前完成,但终究各种事情繁杂,军改的事一直到四月初才彻底在各地完成,各地卫所也趁机进行了整合,在三大厂卫的协同监督下,朱由检对整个大明的所有军队有了个直观的数据。

到了现在为止,整个大明大概还有一百五十万左右的兵力。

其中辽东之前声称百万,但经过军改核实后实际人数约莫在五十万左右。

京城号称三十万,军改核实后包括勇卫营在内约莫十五万上下。

九边各镇共占二十万,沿海各地由于海防的压力加上水师也有约莫二十万兵力。

其余内陆各省加起来实际剩余兵力共五十万。

根据各地三大厂卫及暗卫提供的情报来看,这一百五十万人,如果剔除掉老弱病残,实际的能战之兵能有一半就烧高香了,大部分都是些混吃等死的货色。

看着这些数据,朱由检深深的叹了口气,一百五十万的人,原先大明每年差不多要出三百万份的军饷,实际的能战之兵却又连三分之一都不到,这样的财政拖累,加上大明逐年减少的税收,能撑住才有鬼了!

有了确切的数字,心里有了底,朱由检便下令召内阁众人,及兵部工部尚书于东暖阁见驾。

王承恩很快就把旨意穿达给了内阁诸臣及两位尚书,众人心中也有了猜测,深深吸了一口气,整理好各自着装便迈着大步跟着各宦官一起来到了宫内东暖阁前。

而王承恩也将各大臣到来的消息通报给了朱由检。

随即,在外面等候了片刻的内阁诸臣及两位尚书便听到了王承恩那高亢的声音:“宣!内阁众阁老黄立极、孙承宗、徐光启、施凤来、李国普、张瑞图、兵部尚书崔呈秀、工部尚书薛凤翔入内觐见!!!”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