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尘埃如山 > 第四章 赈灾(2)

尘埃如山 第四章 赈灾(2)

作者:锦衣夜行风之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23:03 来源:笔趣阁

原来这个小女子姓顾,虽然只有十四岁却已是个寡妇!自幼识文断字的顾氏依父母之命早早就许给了邻村夫家,半年前顾氏嫁过去还未曾圆房丈夫竟一命呜呼了。原来是婆家为了给染了疫病的丈夫“冲喜”才娶顾氏过的门,公婆认为是顾氏冲喜不成反而“克”死了儿子,将其赶到偏院戴孝守节;娘家父母给了她百枚铜钱做“守节钱”,也要她从一而终矢志守节。

大饥之年家家日子都难过,婆家断了粮后公婆索要百枚守节铜钱,顾氏回绝说守节钱致死不用。为防止顾氏在逃难中无法守节会给家门抹黑,外出逃难的婆家人却趁夜把顾氏封死在偏院窑洞里。命不该绝的顾氏用剪刀挖洞逃回娘家,发现娘家的境况更糟糕。父母同样索要守节钱买粮救命,顾氏问归还那百枚铜钱是不是就不用再守节,父母却无言以对。

晚上顾氏被饿醒,无意中听到父母的对话令她毛骨悚然、心如死灰:母亲说顾氏肯定是早已不守妇道辱没了夫家的门风才被逃难的夫家封死在偏窑的,而守孝不足百日而回又辱没了娘家门风,不如趁夜将其杀死,也好堵住四邻的闲言碎语。父亲说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两家的人脸都让她丢尽了;既然饿死的小弟已被家人煮熟吃了,杀了顾氏家里人还能拿她支撑几顿……

连夜逃离娘家的顾氏心中百恨丛生,她恨自己短命的丈夫,如果丈夫早死几天她就不用嫁过去守寡;她更恨狠心的公婆,他们逃难带上她或许还能卖些儿个钱,何必要封死在窑里;她最恨绝情的父母,对他们来说自己死了比活着更有用!

什么从一而终、节孝仁义,什么三从四德、父母之命,这些骗人的鬼话是他们开始最想要的,也是他们最后最先舍弃的!顾氏心中突然迸发出无拘无束的抗争:所有人都想要我死,她偏不死!哪怕今天忍饥挨饿,哪怕明日暴尸荒野,都要为自己活着!

顾氏浑浑噩噩跟着几个饥民就这样进了汾安城,一街两行的门店关的一个比一个紧,街上除了饥民还是饥民。当噬心的饥饿让身体抽搐快要昏厥的时候,顾氏不得不来到一家卖蒸馍吃食店。店主告诉她平常两文钱一个的蒸馍已经卖到了二十文,顾氏无奈的摸出二十枚铜钱买了一个蒸馍,店主示意她在屋里吃完再出去,否则拿着蒸馍出门就会被别人抢去。

店里的蒸馍是混合着白面、高粱面、野菜蒸熟的,只有拳头那么大。顾氏捧着咋和面跟野菜一起蒸好的馒头眼泪簌簌,曾经誓死不用的守节钱如今换来的只是几个救命的蒸馍而已。

顾氏狼吞虎咽的吃完了蒸馍,刚走出店外就被一只枯黄的女人的手突然拉住了:“你是不是拿身子换了个馍吃?”顾氏差点被这个没羞没躁的诘问差点噎死,缓过神来才认出问话的是她同村大嫂潘氏,懒得解释的顾氏甩手回敬。

满脸料事如神般兴奋的潘氏把顾氏拦在大街上,便开始诅咒世事不堪令寡妇失节辱名,又哀叹自己色衰命苦饿的生不如死,最后乞求顾氏每次吃完给她留一口,以后做牛做马报答她。

顾氏的冷眼拒绝让潘氏恼羞成怒,一改之前低三下四哀求而当街撒泼,说什么守节寡妇为了一个蒸馍失节辱名,这样不知廉耻的**之人要扒衣游街才对。

满街的饥民却对潘氏的撒泼取闹充耳不闻,一个饥民见怪不怪的说:“名节连个蒸馍都不抵有个屁用?要廉耻的人早就饿死在祖坟了,哪会到这儿丢人现眼?”

百枚铜钱根本撑不了几天,彻底断粮后的顾氏只好在自己头上插了草标跪地以沽。但城里跟她一样只要给口饭吃一文钱不要的草标女子实在太多了,顾氏不得已满城游走了两天也没有人把自己卖出去,最后饿昏在衙门口……

“去年就要求士绅在乡里舍粥赈济,村镇没有粥棚吗?城里和城外现在每天也有官设的粥棚,你为什么不去?”郭修平没等顾氏讲完便连声质问。

“大老爷……您不知道吗?乡里的饥荒已经闹了两三年了,地主家也早没了余粮舍粥了……城里的粥棚前人山人海,每天领粥的队伍排几条街;有军爷在秩序还好,军爷一走我们这些弱女子就被挤出了队伍。要是真能吃上口舍饭,街上也不会死那么多人……好些人不是饿死在去粥棚的路上,就是饿死在领舍粥的队伍上。还有就是……粥棚舍的粥太少……舍着舍着就没有了,抢都抢不到……”顾氏吞吞吐吐的说。

小女子顾氏跪地不起,让郭修平很为难。堂堂县衙留容年轻女子很容易授人以柄,再说他那点俸禄平常应付开支都捉襟见肘,更别说大灾之年多一张嘴吃饭。郭修平沉思良久后大手一挥说:“那你暂时就留在后衙,帮我们涮洗浆补,等度过了饥荒再寻个好人家嫁了……”得到应允的顾氏连连磕头后伏地抽泣。郭修平对张顺说:“推她出了这个门儿,她就真没有活路儿了……我们仨儿每天省一口,她就能活命!”

顾氏在后衙主动揽起了里外的一切日常活计,收拾的井井有条的后衙便多了几分烟火味。周世平在后衙里看到面带菜色倒也难掩俊俏的顾氏,悄悄的对郭修平说:“早晚有一天你会栽倒这菩萨心肠上!人言可畏啊!这样的事,不管是你真发了善心还是动了男人的那点心思,以后万不可再做!再说了,请神容易送神难,别让这小女子将来砸在你手里……”

郭修平就坡下驴:“你说的都在理儿——要是你不介意她的过往,现在就娶她做二房吧,也算是帮我一个忙!”四处征战的周世平已经成家,妻儿一直被安置在阜阳老家。如果不是赶上这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灾荒年景,周千总娶个二房也是人之常情。反被郭修平将了一军的周千总,赶紧岔开话题跟郭知县商量赈灾的事情。

多年以后,当周世平无意间跟二夫人提起这件事的时候,顾氏才知道正是当年郭修平看似无意的玩笑话,却促成了一段姻缘。

郭修平想在城里增设粥棚每天多熬些粥,让城里的灾民尽可能都能吃上一口。乡里的情况已经糟糕到饥民易子互食的地步,逃荒的灾民一旦成群结队成流民,民变是早晚的事情,乡下也要尽快开始官赈舍粥。

“我常常在下面转悠,心里比你更清楚乡里灾民的状况。民变的事情你多虑了,大灾持续两三年了,老百姓要造反哪会等到现在?但凡有把力气能拿起棍子走到县城的人就不会在留在乡下等死,只要县城里的灾民不起来造反,就没人敢造反!不是我心肠冷硬,不跟你讲实情,现在再乡下舍粥棚已经晚了,——另外官仓的存粮还能在城里的粥棚放多久你比我更清楚……”周世平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在郭修平的头上。

周世平说的没错,汾安官仓里存粮已经所剩无几,两个月后如果还没有赈粮运到汾安,郭修平只能带着百姓去逃荒要饭了!过了好大一会儿,郭修平一拳打在桌面上:“先顾眼前,不能眼看着的灾民都饿死!能保一个是一个,能撑一天是一天!我立马再上书陈情,上面不会真的见死不救,赈灾的粮食总该到了吧……”周世平长叹一口气:“主意你拿,事情我办!”

第二天,县城南北城门外又多了两处由绿营兵勇主持的官赈粥棚,不但添置了大锅还延长了放舍时间,引的老百姓潮水般的蜂拥而至。

城里城外的士绅和吃上舍饭的灾民围跪在县衙门口,磕头感谢“郭青天”的救命之恩。周世平对郭修平说:“老百姓的人心是秤砣,他们拿赈灾这杆秤,称出了你知县老爷的良心有几斤几两!”郭修平说:“良心这东西本不该拿出来过秤的,应该自己常摸摸,别让它丢了坏了!”

几天后知府衙门回复说陈情收到,赈灾银粮正在筹措中,一旦巡抚衙门的赈灾银粮一到,优先分发到汾安县,再等等……

还要等!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老百姓的命等的起吗?两年来郭修平的灾情陈诉都上报几十回了,巡衙和府衙既没有派人来核实,也没有一粒一文的赈灾粮款运到!郭修平把知府衙门的回书扔在地上仰天长叹:“县令破家知府灭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