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尘埃如山 > 第八章 洋教(1)

尘埃如山 第八章 洋教(1)

作者:锦衣夜行风之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7 18:48:46 来源:笔趣阁

周世平所说的筑了寨的东岗教堂,是一个意大利传教团所建的天主教堂。自从《南京条约》等,一系列的对外条约签订后,来自西洋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传教士们,在条约和驻华公使的支持下,逐渐由沿海通商的口岸,向内陆的城镇渗透,东岗教堂就是最好的例子。

咸丰年间,意大利传教士海林格达,逆汉水而上来到商贸繁盛的十家镇。海林格达想在镇内设堂教传,被商民一致拒绝。海林格达将《天津条约》的印本,直接拍到伏阳知府的案台上,对着公堂咆哮:“条约规定,基督教、天主教教士可以在大清国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伏阳知府勃然大怒,抓住海林格达摁在地上,准备打板子教他学规矩。老谋深算的师爷出面阻拦后,拿起条约文本,仔仔细细的审视了半天,然后大惊失色的指着朝廷的玉玺印章说:“这是朝廷的敕令啊!”本来威风凛凛的知府大人,听师爷这么一说,连摁在地上得海林格达也不管了,赶紧对着案台上的条约文本,三叩九拜。

叩拜完的伏阳知府看着“敕令”,左右为难:如果同意海林格达的要求,万一洋人借传教在城里“蛊惑人心”,哪天再闹出“红毛”(太平军)起义的幺蛾子,那可是捅破天的大事;如果不同意海林格达在伏阳设堂传教,又违背了朝廷“敕书”的旨意,被洋人捅到朝廷,照样会丢了顶戴花翎。

知府老爷和师爷在后堂思谋了半天,才勉强同意海林格达在伏阳城里传教。但城里的百姓却觉得,尖尖的教堂像镇妖辟邪的塔,坏了城里的风水,坚决反对洋人在城里修建教堂。知府衙门不得不和稀泥,在荒凉的城东寻了块地,给海林格达设堂传教,这就是东岗教堂的开始。

初来乍到的天主教,在伏阳严重的水土不服。习惯了烧香拜佛、祀天祭祖的伏阳百姓,对不敬先人、生吞冷咽的洋人,本来就冷眼相观,对“衣衫不整”、“扭捏慵懒”的洋“神仙”更是嗤之以鼻。老百姓遇到“洋和尚”都躲着走,更不要说登堂入室,信教礼拜了。伏阳官府也觉得海林格达传教不靠谱,早晚要灰溜溜的卷铺盖离开伏阳,个个等着看洋人的笑话。

但人算不如天算,光绪初年的巨荒,给了海林格达和东岗教堂,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被灾荒逼的走投无路的百姓,不得不贱卖自己的田产保命,东岗教堂趁机成片成片的买进。等度过了灾荒,侥幸活下来的老百姓又不得不花高价买回,或者成了东岗教堂的佃户。

这场灾荒过后,东岗教堂已经在伏阳购置了两千多亩良田,在伏阳城和十家镇买了十几处房产和铺面。咸鱼翻身的东岗教堂,成了伏阳县最大“洋”地主。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兜里有了钱的人,总觉得围着自己转的人,怎么看都像土匪强盗,教堂的洋人也不例外。东岗教堂新任主教礼莱德,一到任就给伏阳府衙又出了道难题:他要在教堂外围修墙筑寨。

如果伏阳府衙同意了教堂筑寨,不但违抗了朝廷“所有围寨不准修筑”的禁令,还没办法禁止乡下的村寨效仿修债;如果不同意教堂筑寨,这事闹到驻华公使那里,知府衙门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最后伏阳知府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伏阳县衙出钱替东岗教堂修墙筑寨!

两年后,长约三里半的寨墙修好后,东岗教堂就被严严实实的圈围。周世平说的一点都没错,伏阳百姓见教堂可以修寨围,附近的村镇便纷纷自行修墙筑寨。自知理亏的官府,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朝廷从平息“捻乱”后,发布的禁令便成了一纸空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