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尘埃如山 > 第十章 殴斗(2)

尘埃如山 第十章 殴斗(2)

作者:锦衣夜行风之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23:03 来源:笔趣阁

在民风彪悍的伏阳一带,一言不合就动手,打架斗殴跟刮风下雨一样稀松平常。老百姓就像磨坊里蒙了眼的驴子,一辈子只围着三家营打转转。

在和睦相处的状态下,质朴无华是对笨嘴拙舌的百姓一种礼貌评价;但一旦个人或者家族的利益,受到威胁或损害,为了彰显力量和死撑脸面,他们表现出来的秽言粗鲁往往不堪耳目,不计后果的破坏也是不二选择。

营里每天鸡毛蒜皮小事引起的纠纷,就像六月天上的云朵此起彼伏;打架斗殴如同毫无征兆的雷阵雨说来就来。如果打架斗殴算做主食的话,那么每天清早的街骂,就是少不了的开胃小菜。

热闹的一天,从鸡叫三遍开始。不管是睡眼惺忪的内掌柜,发现鸡窝里少了一只鸡;荷锄挎篮的翁妪,发现菜园里丢了一个瓜,还是挑水担粪的外当家,发现田里的饱麦嫩豆被人趁夜薅去一捆。

失主在训斥完贪睡懒床的家人后,都会扯着或高或低、或尖或闷的嗓门,沿着营里的宽街窄巷,掐腰仰天的叫骂:“哪个挨千刀的贼娃子儿——夜儿黑(昨天晚上)偷了我家的鸡———我日你八辈祖宗;哪个饿死鬼脱生的鳖儿,偷了我留作种子的南瓜———我咒你一家吃撑死;谁家没皮没脸的龟孙儿,偷掰了我地里的苞谷(玉米)棒子,我咒你吃了拉稀跑肚儿!”反正是不指名道姓的街骂,难听不难听的不打紧,只要自己解气就行。

穷家薄业灯草贵!喜欢骂街的大都是有点薄地的小户人家,指望这些东西量油换盐糊口养家。而干这些偷鸡摸狗的人,大多也是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的人。只要自己不应声就没有人知道是自己偷的,挨两句骂换来一家老小的一顿饱饭,有时候也值当。

失主在营里骂了一早上,气也就消了一大半,事情便不了了之了。不过也有些心眼小的,第二天会接着沿街叫骂,直到骂到自己解气那天为止。

如果非要给这些难听的街骂,找点可取之处的话,那就是老百姓会在墙外的骂声中,现身说法的教导家人“屈死不告官,饿死不做贼”,然后看管好自家的财物。

因为没有明确的对象,指桑骂槐的街骂也就是出出自己的怨气,供爱看热闹的乡邻哈哈一笑。如果失主抓到证据而指名道姓的叫骂,挨骂的人就不得不回应。不管做没做过,为了面子肯定死不承认,于是面红耳赤的争吵就不可避免了。

尤其是在秋收时节,那些芝麻绿豆大的纠纷更是层出不穷。刘一家没圈好的猪仔糟蹋了陈二家的谷子,张三家撒欢的牛犊践踏了李四家的棉田,王五家的丝瓜架遮住了赵六家的韭菜地,孙七家的熊孩子打了周八院子里的枣儿,吴九家的长工耕作时多犁了曹十家的一犁田……

这些针鼻大的事情,但凡有一方不计较,都不会红脸争吵。但如果有一边斤斤计较,或者之前就有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积怨,吵架就会变成骂架。遇到这种情况,看热闹的人便会主动劝和,小事化了。不过有时候反而会火上浇油,适得其反,如果一方觉得第三方是在拉偏架,事情就会变的越发不可收拾,骂架会变成打架。

如果是纯粹的打架,最多就是双方一通王八拳撒撒气,等扯坏衣服、滚个泥地、沾点粪土,两边都占不到便宜就算拉倒了。但如果遇到一根筋的二愣子,热血上头后顺手拎个铁锹,拿个木叉就会呜呜渣渣的耍横撒泼。遇到愣头青拎家伙打架,乡邻们是没有人愿意出头相劝的,随他们打的头破血流,自己找台阶下。

对于这样的的冲突纠纷,一般都是由营寨的族长或士绅出面调停化解。但对于由个人争吵扩大成家群打架,进而引爆家族之间的积怨群殴,那就基本上很难化解了。

在乡村,最怕的是有预谋的群殴,这种有准备的群架,最典型的亲戚“出气”和家族“争势”。家庭矛盾引起的婆媳不和、妯娌不睦、兄弟抖狠发展到拳脚相向,吃亏的老姑新妇便哭天抹泪的回娘家搬救兵,带着七大姑八大姨来夫家“出气”。一通打砸摔砸后,看不下去的夫家族人便和娘家人推搡群殴,不打个头破血流不算完结。

家族“争势”主要更严重,大旱之年河流上下游村庄争水,大丰之年售粮粜米相互压价,往往都由村社的财东士绅撑腰出钱,青壮劳力上阵,夹枪携棒刀大打出手,不打出人命誓不罢休。

只有打伤打死了人,才会有人想起报官处理。官府先平息了事态,然后问清楚原因后,各打五十大板,草草结案。官府介入就要使银子,原告被告都花了钱财还挨了板子,事后想想双方都觉得得不偿失。因此群斗不常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