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尘埃如山 > 第二十九章 民国(2)

尘埃如山 第二十九章 民国(2)

作者:锦衣夜行风之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23:03 来源:笔趣阁

关于清朝的田赋,胡知事说的没错。从雍正朝开始,根据全营登记在册的田亩总数,三家营就按照每五十亩纳一两官银的赋额固定了下来;每年官衙随田赋加征的火耗、柜书纸张、官差饭食和办公平馀等虽不相同但也变化不多,每两赋额也就加征两三百文钱。

田赋每年按照上、下两忙征收,上忙从农历二月二开始到四月十五为止,征收应纳赋税的一半。下忙则是从八月初二开始到十月十五征收另一半。

每年二月二和八月初二这天,县衙的户房就把“征粮红簿”,送到各村乡地的手上,然后在城门口和村镇的显眼处,张贴盖着大印的纳粮告示,命令“阖邑绅民并乡地花户人等”,即刻赴县衙“自封投柜”。

征粮红簿就是需要纳赋的花户(在册的有地农户)应纳税粮的账册,乡地就是每村负责催征田粮的管事之人——大多也是家底丰厚财东乡绅,而自封投柜就是要求花户亲自到县衙缴税完粮。

“自封投柜”设立的初衷,是县府为了防止负责征粮的衙役,借征收田赋敲诈勒索花户,让老百姓自己到县衙完粮纳税。但实际上,“自封投柜”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自从朝廷摊丁入亩免除人头税后,三家营的人丁翻了一番,人多了是非就多,分家裂户是必然的事情,营里只有十数八亩田地的花户比比皆是。让这些目不识丁的花户花上一两天,搭上食宿花销亲自到县衙缴纳几百文的田赋,是一件及其不划算的事情。

老百姓不愿意,衙门也不乐意。让全县所有的花户的都去户房完税,县衙早就被挤塌不说,户房里少的可怜的账房就是全部累死,也征不齐每年的田赋税银。所以让各个村寨的花户自己选定他们信得过的“乡地”,将每年应征田赋税款代收完,后再统一缴到县衙才是最可行的。这就是被官府默许的“包收垫款”制。

乡地“包收垫款”,就是在上忙和下忙截止的日子,各村的“乡地”将本村花户的税款收缴后,代表花户赴县衙“自封投柜”完粮纳税。要是有些花户实在缴不上,乡地就先给他垫上,约定期限和利息慢慢还。这种走了样的“自封投柜”,对县衙、族长、老百姓和乡地都有好处,可谓皆大欢喜的事情。

俗话说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在自古皇权不下县的过去,县衙对老百姓的管控是有限的,更多的给予族长和士绅很大的空间进行自我治理。加上财东和佃户在钱财和人丁上的互相依赖,便一起维持着看似水火不容,实则守望相助的乡村长治久安局面。

乡地负责代收代缴,那总要有人来算帐记账吧。没错,这个人就是村寨的社书。每年腊月底,社书都要把自己管辖的村寨里,更正好变更的田地和户册,交到县衙作为来年征收赋税的依据。因此社书是最了解乡村的人。因为在田产买卖、签契交割的时候,卖家即使不找中人也要把社书请到场——对于已经踢卖的田地,没有人会继续承担来年的赋税的。

不过朝廷又有规定,旗人、庙宇和考取了功名的人,名下的田产免征赋税。每年的田赋总额是有定数的,一家出了个举人老爷,免征的田赋只能平摊到其他人身上,这就是“飞洒”。

在三家营,郭家凭着郭修平当年的功名,就一直被免了田赋。如今改朝换代了,郭修平的功名便不作数了,郭家也要依律缴赋纳捐。胡知事被来以为郭修安会拿这事跟他纠缠,所以一开始就痛骂前朝田赋制度。

三家营的社书只有一个,就是白自久。做了郎中后的白自久,再也没有在田册管理上做过“瞎事儿”。他被村民们恭恭敬敬的叫做“白郎中”的同时,也把“白瞎子”的绰号彻底甩进了伏桐河。

三家营的乡地却有三个,李姓和郭姓本来就各有一个。自从韩皮匠买下李长盛抛卖的田地后,韩皮匠也成了韩姓的第一个乡地。李家田地最多,是三家营里唯一超过两犋牛田产的财东,自然也是李家的乡地。李太栓当乡地为全族人包收垫款的时候,没收过欠税族人的利息。自从李长盛做乡地后,李家便有了垫款利息的开支。

自从郭家的赋税飞洒在三家营老百姓头上后,郭敬祖就不再当郭家的乡地。但作为族长,郭敬祖每年拿出祠堂公地的租粮,帮新的乡地垫付了一半的田赋。郭家卖了祖田后这个规矩也一直没有改,祠堂公产垫支田赋税款的做法一直就延续了下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