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谁说江东皆是鼠辈? > 第二十三章 四大发明

孙登开始仔细打量的这一年多的收获。

孙登本人其实不太清楚,造纸的发展,只知道东汉蔡伦造纸,但是并没有大规模发展起来,这和成本有很大的关系。

经过了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了唐宋才发展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尤其是唐朝时期出现的竹纸,是非常成熟的方式。同时因为竹子质地坚硬,需要非常高明的造纸术。

三国时期,目前纸已经开始使用了,不过官方的主流还是用竹简,而不是纸,从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纸的发展速度其实很快,目前可以说纸和竹简并行,但是纸张不是主流,不过在晋朝因为三都赋,从而开始了洛阳纸贵的说法,说明这个时候,纸已经渐渐成为主流书写工具。

到了桓玄废晋安帝,自称为帝,即位後下令:“古無紙,故用簡,非主敬也。今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自此不仅日常书信、书法作品用纸张书写,连一直为简牍垄断的官方文书也明确开始用纸张书写了。

最终纸张因价廉物美等特性,最终取代了竹简成为最主要的书写载体并且沿用至今。

所以孙登,只是提前了一百多年而已,改良黄纸而已。

至于恒玄所说的黄纸,孙登猜测极有可能是葛洪发明的黄麻纸。

一种用黄蘗汁染制麻纸而成的古代名纸,由东晋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发明。纸质粗厚,耐久防蛀,以本性麻纸染以黄蘗汁而成。

黄蘗或曰绘呜,芸香科落叶乔木,皮中有生物碱-小柏碱,既是染料,又是杀虫防蛀剂。古人取其辟蠹、庄严、便於涂盖再写,尤以写经为多。也有府书写文书者。

唐、宋时期的文书、经卷等多用黄麻纸,因能长期保存。

到了明清,就开始以白纸为上,黄纸为下了。

孙登自然想搞出来黄麻纸,黄蘗,又叫黄柏,要知道,葛洪是东晋人,所以南方一定又这种树。

还好,在孙权的领地内确实找到了这种树。

孙登用了快一年的时间才勉强制造出来黄纸,同时孙登也发现了问题,那就是古代造纸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有的纸甚至一年都造不出来一批。

孙登需要的,也不是后世写字,作画的宣纸,也不需要有多么好。

孙登在想办法加快进度,但是收效寥寥,还好黄纸确实达到了一定的预期,但是距离孙登所想要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孙登几乎每个月都要来造纸坊几趟,就是为了看这些纸的成果。

不过纸,只是基础而已,更重要的是上面记载的文字,所以孙登也自然命令工匠研究印刷术。

印刷术,大致分为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孙登开始也想要直接搞活字印刷的,结果出来了之后发现,远不如雕版印刷好用。

无它,知识的普及,雕版印刷不需要懂得太多的知识,一个不识字的工匠也可以,但是活字印刷不行,你要是不识字,坏了,印不了,认识的字少了,也不行。

在加上,目前大部分的书,都是先秦两汉所留,远远不想后世明清小说一样。

说句难听点,现在最多的字的书籍,应该就是史记了。

对于这些诸子百家,儒家经典,只需要把雕版印好了,就可以一直快速生产。

要是活字印刷,好家伙,把陆绩找来排版吧!本来老头身体就不好,排不了两本书估计就要躺在印刷厂了。

所以试用几次,孙登暂时就把活字印刷放弃了,还是雕版印刷吧!

雕版印刷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将书稿的写样写好后,使有字的一面贴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将木版上的反体字墨迹刻成凸起的阳文,同时将木版上其余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

板面所刻出的字约凸出版面1~2毫米。用热水冲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过程就完成了。印刷时,用圆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匀刷于板面上,再小心把纸覆盖在板面上,用刷子轻轻刷纸,纸上便印出文字或图画的正像。将纸从印板上揭起,阴干,印制过程就完成了。

孙登看完了几本成品书,有“诗经”“周易”“乐经”“尚书”等等。

就连孙登的作品也有,看完了印刷精美的“千字文”,孙登点了点头。

确实不错,虽然跟唐宋事情的书籍还有所差距,但是最少已经超越南北朝了,不说领先三百年吧!但是二百年也是有了。

离开纸张印刷处,孙登又去往下一个场所,司南居。

司南,也就是最早的指南针,中国在四千多年前的炎黄时期就有指南车的传说,指南针对于军事、航海等有很大的作用。

不过很可惜,到了三国的时候指南车就已经失传了,还好被马钧给复原出来了,不过很可惜,马钧在魏国,而且现在孙登估计,马钧应该还在洛阳。

还好,孙登不需要复原什么指南车,只要指南针,孙登只是提及了一个方向,很快就有工匠打造出来了。

不过可惜,灵敏度非常差,指针并没有轻易的指向南方,孙登研究很长时间,才发现可能跟灵活性有关,将一根充满磁性的细铁针,放在平静的水面上,指针就会指向偏南的方向。

不过专业的指南针确实非常难以制造。

孙登花了很长时间,不知道制作了多少废品,最终一个老工匠,用手磨的指针完成了要求,不过这个样品对环境要求很高,稍有颠簸就会丧失功能。

孙登想了半天,可能是摩擦力过大的缘故,如果能减少指针的轴承的摩擦力,效果应该会不错,在减少外界的干扰,做到相对的精细,应该会不错。

指南针的制作,孙登从不着急,大海上,才是指南针的归途。

有了指南针,孙权还会想历史上一样找不到日本吗?

当然,这时候的日本有好几十个小国家,而且科技水平地下。

看过指南针,就来到了最后一个地方,也是最最核心的技术,那就是火药。

不过接下来的实验就交给其他工匠了,同时因为火药非常危险,孙登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火药测试流程,务必保证安全。

同时因为火药容易爆炸,所以孙登就把黑火药,改进成了颗粒火药,因为硝石、木炭、硫磺的属性不一样,所以当13-14世的的欧洲人在战场前线把装着火药的大木桶启封时,他们却惊讶地发现,本该是三种原料混合的火药再度“离散”,变成了上层木炭、下层硫磺和硝石的样子。

而在前线士兵晾晒火药,尝试重新混合粉末的过程中,粉末和空气充分混合,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粉尘爆炸。这种事故在那个时代的火药工坊中同样普遍。

所以欧洲人想办法把火药浸湿,浸润干结后的火药不仅形成了结构和配比都很稳定的颗粒,颗粒内部干裂形成的缝隙更让火药的燃烧速度有了质的飞跃,几乎可以称之为“爆燃”。

孙登直接就把火药变成了颗粒,而且很难让人发现配方,运输也方便了。

孙登这一年里,确实干了不少,不过终究是小打小闹的研发性,而不是产业化,孙登终究没有真的掌权,不过孙登知道,科技的重要性,但是有时候太提前了也不行。

孙登的举措,其实孙权也清楚,但是纸张能推广吗?还不够成熟,不过快了,天下越来越乱了。

孙登视察了一遍,之后就回到寝宫了。

很快,孙权又出动大军攻打合肥了,孙登没有前去,待在建业,但是孙登知道,这就是引子,一场关键战役的影子。

襄樊之战,要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