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谁说江东皆是鼠辈? > 第七十章 屯田

三国:谁说江东皆是鼠辈? 第七十章 屯田

作者:幽之浮帆果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25:37 来源:笔趣阁

屯田制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制度。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三种。屯田始于汉武帝时西域屯田,为军屯。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昌招募农民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后推广到各州郡,由典农官募民耕种,为民屯。屯田之民免服兵役和徭役,称“屯田客”。

以军队戍边屯田,西汉时就常用于开拓和驻守西北边疆。汉文帝时,大臣晁错就曾建议“徙民实边”。

汉武帝时,赵充国建议“屯田”於边防,戍卫与垦耕并顾,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和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此一方法用意,既可解决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之下自力更生,又可使兵力在守防时亦不白花人力,乃一举两得之构想。但是直到东汉末年,所有屯田的构想与实施都只限于避免从异地长途运输粮食,解决边境守备军队之需,并不作为经济和社会制度。

而最早提出屯田制度(作为经济和社会制度来说)的则是曹操麾下的枣祗,此外还有韩浩,而实行者包括任峻和曹魏时期的邓艾等。曹操与他奠基的曹魏政权整合军屯与民屯,在各地设立田官专门负责屯田。屯田制逐步确立后,成为了国家政权的钱粮收入来源,同时也解决了屯田军民本身的生计。

早在随曹操镇压黄巾军馀部时,枣祗就对亦战亦耕、兵农合一的做法产生了极大兴趣,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击败了颍川汝南的黄巾军,夺得了一大批耕牛、农具和劳动力。枣祗建议曹操利用这些农具,在许昌一带开垦土地,实行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

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枣祗首先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将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屯田实施的第一年,就得谷百万斛,曹操于是下令郡国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后来又接受枣祗的建议,下令军队屯田,屯田制得到广泛推行。

是岁(建安元年),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三国志》)

公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魏书》)

起初招募人民屯田时,人民一怕得不到实惠,二怕军事编制的束缚,因此多有逃亡之举。于是曹操采纳了袁涣的建议,即变强迫为自由应募,新政策受到了百姓的欢迎,屯田得以顺利进行。

近代史家把曹魏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二者都是战争时期的产物,为供应军粮而兴办,必要时参加民屯的劳力同样需执戈对敌。不同之处在于,屯田民主要从事农垦生产,而军士以攻防为主。从时间来看,民屯始于建安元年(196年),军屯始于建安之末,

曹孟德始屯田许昌,而北制袁绍,南折刘表;邓艾再屯田陈、项、寿春,而终以吞吴;此魏、晋平定天下之本图也。

曹丕之时,国家还勉强掌控,曹睿的时候,世家大族,侵略泰半,司马昭的时候屯田已经名存实亡。

等到司马炎之时,曹魏的屯粮,直接被废除了。

军屯是指设立土地予不用打仗的军士,要求士兵能自行耕作而生产行军所需粮食。军屯以六十人为一营,且佃且守,士卒需缴纳分成地租。

军屯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现役军人屯田,这是沿袭汉代的做法,随宜开垦,且耕且守。另一种类型是士家屯田,用于屯田生产的士家包括从征将士的家属和尚未抽调的后备役兵士

曹操时代,屯田事物主要由各郡国典农官主持。大的郡国设典农中郎将,小郡设典农校尉。典农官独立于郡县之外,是专为供应军粮而设的机构。

若遇有重要事项,如屯田地点的选择及处理农民逃亡等,则由屯田官直接向曹操请示办理。此外,曹操领导下的司空和丞相府也对屯田官起领导作用。

自建安元年任峻主持许下屯田始,曹魏各州郡内遂列置田官,其后数十年间,屯田生产在曹魏管辖区域内推广开来。据《三国志》、《晋书》等史籍文献的有关记载,曹魏政权所辖区域共计为十二个州,各州内大抵均有不同规模的屯田,涵盖了数十个郡县。除了这些外,屯田区域分布与各州郡土地产量、水利条件密切相联,这既提高了农业产出,也适应于粮食运输的要求。

曹魏的屯田规模和数目,是汉代屯田所不能企及的,这也反映出曹魏政权所控制的国有土地要比汉代明显增多。广泛的屯田,其结果是州郡“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所以曹操屯田的当年,就得谷百万斛,邓艾强于姜维也是因为邓艾善于屯田。

邓艾的屯田方略是:“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於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於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

三国时期最顶级的人才是什么?谋主?武将?统帅?都不是。

是搞粮食的,比如:诸葛亮、司马懿、荀彧、陆逊等等,都是搞粮食的。

不过,说了半天,屯田的问题也不小,虽然通过屯田,封建政府能够把大量荒芜的土地开垦成农田,但采取强制的手段将劳动者编组进行劳作,派官员监督生产,对劳动者的监督比普通自耕农还要严厉,极大地打击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此外,官府为了应对战时经济的庞大消耗,对于屯田劳动者的剥削相当严重,将他们一般以上的收成充公,使得其生活相当悲惨。屯田兵民们不仅需要缴纳赋税,还要负担各种劳役,随着时间的推移赋税不断加重,农民逃亡,屯田制度到最后越来越来维持。

个人理解,屯田制度虽然是战乱背景下统治者修养生息,扩充实力的重要手段,但却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是社会面临危机情况下的应急方法,不能长久。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屯田制度对于劳动者的管理必将与地方传统郡县体制的编户齐民产生矛盾,不能继续存在下去。

曹魏的屯田取得了巨大的收益,孙权也看在眼里,大约在汉建安七年至建安八年间,孙权开始推行屯田。孙吴的屯田分为军屯、民屯两种,采用军中编制,设置典农校尉、典民都尉、屯田都尉等官职管理屯田事务。屯田兵且耕且战,屯田户只种田,免除服役。

基本上就是照搬曹操的屯田法,不过孙权大规模开始屯田还是因为陆逊的建议,是在章武五年,也就是三年后。

当时在今浙江境内开辟有海昌、上虞、新安等屯田区;在湖滩大规模开垦土地,建立了毗陵、湖熟、溧阳、江乘、于湖、赭圻等屯田区;用南迁人口建造了金宝圩;在长江中游建立了浔阳、阳新、武昌、陆口、江陵、长沙沤口等10余处屯田区。这些措施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皖城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数千家,而毗陵的屯田民则有男女数万口。

魏吴两国都很早就开始屯田了,而蜀国其实很晚才开始,而且是军屯,没有民屯。

有很多人有误区,认为蜀汉缺粮,其实蜀汉不缺粮,蜀中平原,天府之国,怎么会缺粮?

诸葛亮北伐,完全是因为道路不便,运粮四份,可能到了前线就只剩下一份了,你拿什么打?

诸葛亮后几次北伐已经从汉中、敌境中屯粮了,完全吸取之前的教训,结果司马懿避守不出,硬生生耗死了诸葛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