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谁说江东皆是鼠辈? > 第七十七章 军备

三国:谁说江东皆是鼠辈? 第七十七章 军备

作者:幽之浮帆果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25:37 来源:笔趣阁

孙登知道,一切都说明了一点,那就是三国时期的武器和装备其实不如唐宋,更不如明清。

从战车到骑兵,再到火器时代,随着时间的更替,确实是愈发先进了,而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军事科技的发展孙登也没有放过,开始大规模的研究和生产,其中有名的骑兵三件套,孙登也准备好了。

其实汉朝时期就有了马鞍和马镫,不过没有马蹄铁,而且具体的形式也有些区别。

不过这些东西对于孙登目前来说,用处不大。

这三件套一旦漏出去,对于东吴的影响不大,毕竟南船北马,骑兵再厉害也不能渡河,没有大用。

不过在北方可就不一样了,会大幅度增加,北方游牧民族和魏国的军事实力,孙登想要统一的角度会更困难。

当然科技是一方面,但是不是最主要,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再牛的科技,人不行也不行。

苏修最巅峰的时候,军事实力还要比美帝强,逼的美帝不得不和华夏联手,对付苏修,结果呢?

苏修无了,就算是有核国家,那又怎么了,在内而不在外。不能稳定内部的势力,其实很可笑。

如今,孙登的重心在于陌刀。

说到陌刀,经常会听到“人马俱碎”这个词。以此为基础,有人甚至提出了陌刀是骑兵克星的称号。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这就要追溯“人马俱碎”这句话的出处。即《旧唐书·李嗣业传》中:

“嗣业乃脱衣徒搏,持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嗣业先登奋命,所向摧糜。”

由文可见,人马俱碎,是作为李嗣业的定语出现的。也就是说,所谓“人马俱碎”,其实说的是李嗣业个人的勇武,跟陌刀并没有什么关系。既然如此,陌刀还算大唐的神兵利器吗?

陌刀是“骑兵克星”根据《新唐书》的说法,唐军初用陌刀,是在天宝年间,于安西军开始推广。

而军中用陌刀用的最好的,也正是李嗣业。在高仙芝讨勃律的时候,李嗣业和中郎将田珍为高仙芝的左右陌刀将。

唐军平叛安史之乱时,长安叛军将领李归仁以冲骑冲乱唐军,幸得李嗣业领其麾下两千多步卒手持陌刀和长斧如墙而进,一举反败为胜。

也是因为这一仗,后来才会有人说陌刀是“骑兵克星”。作为步兵武器,骑兵并不适合使用陌刀。

不过在《新唐书·李嗣业传》中该段后面还有一句,即“王分回纥锐兵击其伏,嗣业出贼背合攻之”,也就是说,李嗣业只是稳住了被冲乱的唐军,而真正胜利的原因是和回鹘精锐共同夹击的结果。而李嗣业能挡住敌军的骑兵,是因为其勇猛所抬高的军队士气,而并非是拿着陌刀就能砍败骑兵。

再之后,就再难看到有关陌刀步兵和骑兵作战的记录。反倒是多出现在守城战斗中。

《通典》曰:“又於城上以木為棚,容兵一隊,高長柄鐵鉤、陌刀、錐斧,隨要便以為之備。若敵攀女牆踊身,待其身出,十鉤齊搭,掣入城中,斧刀助之。”

除此之外,还见唐军将陌刀和弩箭混合使用。

《通典》曰:“诸军弩手,随多少布列。五十人为一队,人持弩一具,箭五十只,人各络膊,将陌刀棒一具,各於本军战队前雁行分立,调弩上牙,去贼一百五十步内战,齐发弩箭。贼若来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从战锋等队过前奋击,违者斩。”

从这里,就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陌刀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兵种出现,而是一种兼具多种职能的复合型兵种。唐军使用陌刀者,还要会用弩箭和大斧大棒一类的武器。野战时,常以方阵拒敌,先是雁型阵在阵前弩箭齐射。待敌人来进之后像死士一般冲杀过去,如有后退者,斩立决。

陌刀的实质是超越汉代单手武器的双手武器,这也是最大的进步,也是汉代和唐代的区别。

孙登仿制不出真正的陌刀,但是双手大刀总行吧!

当然陌刀的制造成本很高,哪怕是运用灌钢法制造,也非常高。

孙登数年的心血,也只打造出来不到一千把刀,制造的速度可见一般,成本也很高。

也不管是不是,所谓真正的陌刀了,反正孙登就这样命名了。

孙登看完陌刀自然要关注铠甲了,矛盾矛盾嘛。

明光铠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铠甲,最早文字记载见于三国时期曹植所做《先帝赐臣铠表》。泛指甲片已抛光,十分光亮的铠甲。

根据20世纪70年代中国学者杨泓考证,“明光铠”可能是南北朝至唐时期流行的胸前有两片板状护胸的铠甲。

孙登刚开始想搞这个明光铠,结果一问,已经有了。

早在公元222年夷陵之战之后,孙权派遣使者向魏文帝汇报战果。

“权以使聘魏,具上破备获印绶及首级、所得土地,并表将吏功勤宜加爵赏之意。文帝报使,致鼲子裘、明光铠、騑马,又以素书所作典论及诗赋与权。”

所以三国时期是有明光铠的,不过是非常高级的将领才可以装备,远远不是给士兵,阶级用的,想要大规模武装,根本不可能。

打造一副铠甲要最少一二百天,坏了都要四十几个人修理,果然不是一般人穿的,管不得叫明光铠呐!

原来是一身几百个鳞甲都要打磨的闪闪发光,然后只能由高级将领才穿的铠甲。

不过经过了六朝的发展还是渐渐成为了主流。

当然孙登也想要改进,可惜做进度很慢,想要打造板甲的话,前置的科技不太够,只能等待前置科技的发展。

棉甲倒是好搞,而且冬暖夏凉,不惧寒暑,轻易不发霉。

可是棉甲主要防御的是火器,其次,孙登现在棉衣都没有,还想要棉甲?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棉花,想都别想。

刘备他祖宗中山靖王刘胜墓里出土的鱼鳞甲。重约16点5公斤,共由2859片铁甲片缀威。据测定,当时铁甲片由块炼铁锻成甲片后,再退火脱炭,具有韧性。穿用者躯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铁甲围护,铃形如半袖短衣。

这是能大规模装备的铠甲?想太多。

唐朝能够维持铠甲的披甲率可以达到百分之六十,是在天宝年间,已经非常恐怖了,然后安史之乱,就没了。

孙登可以花费大代价,使忠武军几乎人人披甲,才有了恐怖的战斗力,可是这忠武军只有五千人,差点没把孙登榨干。

说实话,孙登不会指挥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孙登明白一点。人多就跑,人少就打。

孙登指挥能力不行,但是人多打人少,还几乎人人披甲,怎么能不胜?

孙登的军粮也保证可以短时间的战斗,反正孙登一次军事行动可以维持在二十天,甚至是三十天(没有补给的情况下)。

孙登看了半天,点了点头,现在也只能如此了,就看时间的力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