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谁说江东皆是鼠辈? > 第九章 读什么?千字文

自从要给孙登找先生之后,孙权是煞费苦心,最终还真找到了一个。

既有水平,又能管住孙登,教孙登学业的人。

孙权自然想到了一个人,陆公纪!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东汉末年大臣,庐江太守陆康之子。学者六岁时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谓欲以遗母。好直言,出为郁林太守。

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法,星历算数无不涉览。孙权授予奏曹掾,常以直道见惮,出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虽在军中,不废著作,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太玄经注》。

说起来,孙登之前所说的年少而闻名,其中正有陆绩。

二十四孝之一的,陆绩怀橘。

本来,孙权封陆绩为偏将军,但是陆绩本人不喜欢带兵打仗,孙权又只给陆绩两千人,结果在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明年,陆绩就病死在行军的途中。

知天文,晓地理,会数术,博学多才,腹有良策!

陆绩确实非常有学问,孙权特意把他调回建业来教导孙权,陆绩今年三十岁,身高七尺有余,不过连日的行军,还是让其两鬓微霜,舟车劳顿。

说实话,陆绩是不太喜欢教书的,可是没办法,交州实在是太苦了,毒虫,瘴气,多山少水,蛮夷还多,土地虽大,却没有多少人口,还不如中原一大郡的人口多!

陆绩实在忍受不了,旅途的劳顿,甚至写下来遗书交给孙权。

没想到反而被孙权叫了回去,去教导世子孙登。

陆绩刚刚回到建业没多久,就听闻,孙登虽然年少,却颇有几分聪慧,善喜奇淫技巧,待人亲切,不过风闻言事,自然不能尽信。

陆绩回到府中休息几日,就马不停蹄的来完成自己的工作。

教导孙登对于,吴地有名的名士陆绩自然不成问题。

不过陆绩刚到孙登的房间就被孙登下了一跳。

因为孙登的字,也太差了,要知道,孙登身为后世之人,本来就不擅长写毛笔字。

何况是繁体字呐?而且三国时代书法的发展还没有完全,一方面,书简还没有完全退出,仍然做为主要的沟通工具,同时成本确实低廉,另一方面,蔡侯纸太贵!

不过因为蔡侯纸的发明,书法自然也出现过,汉末三国时代其实有很多的书法家,包括三曹,钟繇,钟会,就连孙权写书法也是一绝,同曹操曹丕齐名。

孙权善书法,据《书史会要》、《书小史》等记载,孙权擅长行书、草书、隶书。唐代张怀瓘在《书估》中列其书法为第三等,评为“奇材见拔,绝世难求”。孙权与其子景帝孙休、其孙末帝孙皓的书法一并知名。南齐时,王僧虔将三人书法献给齐高帝萧道成。明代杨慎《法贴神品目》载有吴大帝黄武二年刻字,位于杭州粟山。

由此可见,孙权还是有点艺术水平的!

孙登则不然,虽然摸过毛笔,但是写出字都费劲,何况是美观呐?

陆绩虽不善书法,却也颇为不凡,如今一看孙登的字,就知道,孙登真得梳于学业,没办法只能好好教了。

“竖子,怎写得如此之不堪,拿回去重写!”陆绩对孙登很是严厉,没有一丝一毫的留情,不因为孙登是孙权世子的身份而有所照顾。

孙登,无奈叩首而还,继续努力吧!

不过说起来也是,孙登确实聪慧,因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陆绩看得又严厉,孙登在短短三个月内进步很快,最少写出来,不至于歪歪扭扭,一大一小了。

说实话,其实书法和好看应该是很少有挂钩的。

现代人可能习惯了楷书,就把楷书认为是书法之最了。

可是草行楷,草行楷,楷书是最后成行的书法,到了唐朝才开始完善。

唐楷四大家,还是魏晋的行草书,都是发扬的过程,大名鼎鼎的兰亭集序,不就是天下行书第一吗?

祭侄文稿、寒食贴分列第二、第三!

孙登自然有非常多的东西需要搞,但是书法就算了,能用就行,不过文章诗词可就不一样了。

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三人,确实文采过人,再加上建安七子,无不在向世人证明一件事,天命在魏,不仅是武功上,也是在文学上。

以此作为魏代汉的合法性之一!

孙登如果反而能压过曹魏和蜀汉,就意味着天命在吴,虽然是文学上。

这一日,孙登搞出了厚厚的一篇文章,拿来给陆绩观看,并说:学生昨日成梦,梦中有仙人讲道,学生听之,仙人当即颂了篇文章,说日后有大用,学生不才,勉强记之,醒来后,发现暂未忘记,便趁势写之,以成其功。

“先生,看看学生梦中所得的这篇文章如何?”

陆绩皱眉,显然是不相信什么梦中授书的事情。

但是孙登如此说,那么陆绩也只能当做是神仙所做,其实陆绩怀疑,这是孙权故意找人撰写,然后让孙登背下来,在让自己宣传一下,然后使外人觉得孙登很有才学的做法!

陆绩虽然不耻这种做法,但是也只能摸着鼻子接受。

陆绩接过文章,慢慢观瞧。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晨旭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没错,孙登写的这篇文章正是“三百千”中的千字文!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武帝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据说周兴嗣为写《千字文》,一夜白头,呕心沥血,终成此文,名传千古!

中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用于启蒙的识字课本,秦代出现的有《苍颉篇》、《爰历篇》,汉代则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贾鲂的《滂喜篇》、蔡邕的《劝学篇》、史游的《急就章》,三国时代有《埤苍》、《广苍》、《始学篇》等,这些作品中只有《急就章》对后世产生了影响,其余影响不大。《急就章》虽然是《苍颉篇》之后较突出的小学之书,但由于流传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其权威性到南北朝时已大不如前,而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启蒙读物如《庭诰》、《诂幼》之类,可读性有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千字文》问世了。

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为了教诸王书法,让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一张纸,然后把这些无次序的拓片交给周兴嗣,周将其编成了有内容的韵文,这就是流传至21世纪已1400多年的《千字文》。

《千字文》第一部分从天地开辟讲起。有了天地,就有了日月、星辰、**、霜雾和四时寒暑的变化;也就有了孕生于大地的金玉、铁器(剑)、珍宝、果品、菜蔬,以及江河湖海,飞鸟游鱼;天地之间也就出现了人和时代的变迁。在此,《千字文》讲述了人类的早期历史和商汤、周武王时盛世的表现,即文中所说的“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树,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千字文》的第二部分重在讲述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也就是修身工夫。指出人要孝亲,珍惜父母传给的身体,“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做人要“知过必改”,讲信用,保持纯真本色,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及以下四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接着文中对忠、孝和人的言谈举止、交友、保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千字文》的第三部分讲述与统治有关的各方面问题。此章首言京城形胜,极力描绘都邑的壮丽,“宫殿盘郁,楼观飞惊”。京城之中汇集了丰富的典籍和大批的英才,“既集坟典,亦聚群英”,这是第三部分的第二层意思,重在叙述上层社会的豪华生活和他们的文治武功。这部分最后描述了国家疆域的广阔和风景的秀美:“九州禹迹,百郡秦并……旷远绵邈,岩岫杳冥。”

《千字文》第四部分主要描述恬淡的田园生活,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不为名利羁绊的人们,对民间温馨的人情向往之至。汪啸尹、孙谦益的《千字文释义》认为这部分是讲“君子治家处身之道”,其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显得牵强,所以不加采用。

《千字文》在内容上熔各种知识于一炉,并通篇贯穿以统一的思想,脉络清晰,语言洗练。它的长处后来为《三字经》所吸取。

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此书为“绝妙文章”。

清之褚人获赞其“局于有限之字而能条理贯穿,毫无舛错,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

顾炎武说:“读者苦《三苍》之难,便《千文》之易,于是至今为小学家恒用之书。”

章太炎曾说《三字经》与《千字文》比较,有两个不足,即“字有重复、辞无藻采”。《千字文》在文采上独领蒙学读物风骚,堪称训蒙长诗。

孙登拿出此等文章,陆绩当然大惊失色。

陆绩反复研读,遇到不解之处便抓耳挠腮,遇到畅快之处,便怡然自乐。

许久陆绩才反应过来,“世子,这篇文章可太出色了!不知是何人所为?”陆绩显然很清楚,这种文章不是等闲之辈所写。

就陆绩所知,没有什么人能写出来,陆绩自己也是如此!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孙登显然有了解释。

“嗯...,世子,在下有个不情之请,不知...?”陆绩的话音刚落。

孙登就反应过来,“学生虽是梦中所得,但是文章必定有所错漏之处,先生自可抄录之,好替学生改正!学生不日亲去拜访,请老师指教!”孙登明白老先生肯定是想要带回家欣赏,却又不方便直说,就只能如此了。

“好,好,世子果然聪慧,老夫现在就笔录一份!”陆绩记录千字文不提。

如今的汉中也愈加炎热,士兵们,苦不堪言。

不知刘备又有何良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